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共生家庭 解救全球經濟不景氣的良方
2008/12/02 11:05:47瀏覽1573|回應0|推薦8
文章同步發表:
台灣乞聯聯盟城市 共生家庭》我的家庭真可愛 5個爸爸7個媽

文章歡迎完整轉寄、轉貼、轉載。感恩喔!

【共生家庭 解救全球經濟不景氣的良方】

共生家庭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救贖之道。

資本主義社會強調的市場經濟,鼓勵大家盡其一切可能賺取生活所需,而生活所需則由市場來供應。因應市場、資金、人才的流動,農業社會的大家族聚落自然地走向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我們習慣的核心家庭。

因為缺乏血緣的聯繫和聚落裡的社群壓力,核心家庭之間的互動減少了,更鮮少有互助,所有的需求都必需向市場取得,舉例來說,過去大人要出門辦事,從來不必擔心要找個褓姆看顧小孩,因為家族裡其他的大人會幫忙照顧。

在市場沒有失靈之前,資本主義社會大致上都運作良好,少部份“輸家”,則透過社會福利加以救助。

但是市場經濟裡的自由主義和社會福利基本上是互斥的,過去由佘契爾夫人所掀起的自由化浪潮襲捲全球,透過減稅、解禁法規開放特許市場、減少社福支出等種種手段,終致導出M型化社會,製造出大量“輸家”,流行用語就是“中產階級消失”

“錢”大量集中到少數富人手中時,市場經濟裡突然發現“消費者”不見了。歐美主要經濟體用一波波的降稅、降息,想要繼續維持經濟繁榮,最終導致這波的全球金融海嘯,有人甚至用了“景氣的冰河期”來形容當前的危機。

我們可以客觀地分析當前的現象,提出各種解釋,但無法改變許多人已經變成“輸家”的事實,大家都在受苦,市場失靈了,我們應該提出一套對策出來。

乞丐聯盟一直以來提倡互助和食物銀行的概念,互助的具體落實,就在“共生家庭”中出現,因此特別為文介紹。

“共生家庭”並沒有固定的形式,本則新聞中介紹的就有很鬆散的共同造屋到較緊密的共同生活,甚至有經濟由“共生家庭”控制的棚屋生活。

不管哪一種形式的“共生家庭”,這些案例都值得我們玩味再三。


我的家庭真可愛 5個爸爸7個媽
經由「自力造屋」由陌生到熟識,葉大成這四戶人家不但是好鄰居,也是好朋友。記者廖雅欣/攝影
 
「我有五個爸爸、七個媽媽」,來自台東七彩家園十四歲的田信恩,向同學介紹自己家庭時,總是得意地自稱他有好多位爸媽,同學投以狐疑眼光,不敢置信。


田信恩口中的七彩家園,是由七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家庭,共組的「大」家庭;兩年前,他們來到台東縣卑南鄉太平村,十四個大人、十六個小孩一起住在不到百坪的公寓裡,追求相同的家庭幸福。


李國玉家規嚴格,孩子們要做家事才能換取零用錢,一名孩子在記事本中寫下「幫姑姑殺螞蟻、搬東西」。
記者修瑞瑩/攝影
「為什麼單親家庭孩子就被認定得不到愛?被認定會學壞?」七彩家園發起人邱麗卿是單親媽媽,聽人批評單親家庭很不服氣,因而興起集合大家共組家庭的念頭,她說:「大家合起來就完美了。」


學者調查,類似七彩家園這種「共生家庭」,早期多是基於理念形成,如高雄縣錫安山「伊甸家園」、台南縣玉井鄉一百卅多人的「真理家族」、桃園楊梅鎮的「希伯崙全人關懷協會」等,這些家族的特色是「自己自足」。


近年「共生家庭」的組成宗教因素漸淡,愈來愈多共生家庭是基於「互助」,七彩家園是其一。


邱麗卿最早在花蓮試辦七彩,當時有十五個家庭、七十多個人參與,只是每晚一起吃飯,討論親子教育,假日集體出遊;兩年前,剩七戶搬到台東,才真正共組大家庭。
蒙古包(住棚屋)就是人子社區成員,實踐共生生活的所在。
記者林宜慈/攝影



這個大家庭,成員各司其職,感情緊密卻不互相牽絆,「每戶每個月繳一萬元作為共同生活基金,沒有人計較誰家人多,東西吃得多、用得多。」每天清晨五點,七彩家園就很熱鬧;大人合力做手工饅頭當早餐,孩子都到頂樓運動,吃完早餐,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


七彩家園分行政部、家園部、文化團,文化團長張美英負責指導小朋友原住民傳統歌舞及現代舞,常帶孩子外出表演,所得作為文化團經費。擔任醫院放射師的「園長」王金龍說:「這裡每名爸爸都要顧這十六名孩子,從一歲到十六歲,任務很重。」


七彩每位成員都說:「在這裡,我找到自己。」

七彩家園有七個家庭組成,十四個大人、十六名小孩。
記者李蕙君/攝影

【2008/11/20 聯合報】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appybeggar&aid=2435185
 引用者清單(1)  
2008/12/02 11:07 【台灣乞丐聯盟】 共生家庭》我的家庭真可愛 5個爸爸7個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