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個成功企業家鄭崇華的看法:核四停建 台灣電力嚴重不足
2013/09/05 16:03:29瀏覽487|回應0|推薦2

 

   

        鄭崇華於1936年生於福建建甌,1959年畢業於成功大學電機系,19714月鄭崇華成立台達電子並擔任董事長,掌管資金逾2000億,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2000年,鄭崇華轉投資成立愛爾達科技。鄭崇華致力於環保工作,並要求所有台達電子的產品都要符合環保要求。2012年鄭崇華退休將事業交棒其長子,報載台達電榮譽董事長鄭崇華在新加坡表示,七月底他首度對台灣核能政策提到,「核四不是說不蓋就沒事,停建的話,台灣電力會嚴重不足」;至今想來,「講了,有沒有用是一回事;不講,好像有一點沒良心」。目前台灣的亂象是一些不懂核能的作家、藝人、教授、民代或所謂的環保人士,拿媒體的片面報導加油添醋,拿無限上綱的安全恐嚇人民,反核動機雖各有不同但目的一致都是要求停建核四,這些反核人士本身並無對台灣有重大貢獻,對停建核四後如何獲取便宜可靠電力的替代方案亦無具體可行建議,相對的已屆高齡的成功企業家鄭崇華,對台灣不求名利,本著良心說出真話,以他的智慧可信度自然較一般反核人士為高。

鄭崇華說過去這麼多年,他始終未對核能政策說過一句話,直到他實地參觀核四,現場詢問,再閱讀擁、反核各派書籍,尤其是參考真正物理觀念的書籍後,「以我自己的knowledge(知識),他們做得非常好」。他提及,日本福島核電廠也不是因為地震才發生問題,而是抽水機在地震及海嘯後失去作用,無法抽水冷卻反應爐。鄭崇華說,核四在這方面「各種抽水作為一大堆」,除了一百五十公尺高的山坡上有淡水深水池,可藉重力引水進入爐心冷卻,明管若因地震受損,還有溝槽可引水。鄭崇華說,用燒煤的方式發電,成本是核能的兩倍左右,用天然氣是五倍多;台灣除非不再發展工業,否則未來用電哪裡找?「台灣會造成很大問題」。他覺得現在蓋核電廠是為了五年、十年後用電問題,「我不是藍也不是綠」、「五年、十年之後也不知是誰執政」。他認為,站在台灣老百姓立場,應讓核四繼續,甚至後續規畫也要先想清楚。

    民眾及產業都希望能用到便宜、穩定及安全的電力,由於台灣99%的能源均靠進口,因此價值近3000億,可穩定供電40年的核四廠不能輕言停建,各種發電方式都有其優缺點,理性的探討可得出最佳的選擇,由圖3得知目前運轉中的三座核能電廠發電成本最低,包括廢料處理費用在內,每度電的發電成本為0.7212元,火力發電的燃煤每度發電成本為1.64元,但會排放較多的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天然氣發電成本每度高達3.81元,購買民營的天然氣發電更貴,陸上的風力發電成本每度2.64元,太陽能視政府補貼情況,發電成本6.76~9.46元,核四廠雖然爭吵不斷,外力介入又發生停建風波增加了一些成本,但是經濟部估算每度發電成本約2元仍較天然氣便宜很多。事實上由於成本高的天然氣電廠裝置容量達三分之一,因此台電公司目前虧損嚴重,賣一度電賠一度電,要想改善這種情形一定要採用發電成本較低的電廠尤其是核能。圖4是國際上各種燃料成本價格變動的情形,在民國97年時所有燃料包括鈾燃料都高漲,形成價格曲線上的尖峰,由於台電80%的發電是靠火力發電,所以在圖3的台電總發電成本亦在相同時段出現發電成本的尖峰,但對於核能發電而言,由於核能發電燃料佔發電成本比例低(5),可確保電價穩定不受國際燃料價格波動影響,圖3中藍線是核能發電成本價格趨勢,明顯穩定且無97年的受燃料大漲造成的尖峰。所以說核四廠非常重要,一飛機架次運來的鈾燃料可穩定提供一年半的大量電力,不但供電穩定同時發電成本價格亦很穩定。

有人說核四廠停建有什麼關係?我們可以天然氣發電廠取代呀!但是由於台灣的天然氣均靠貨輪由國外進口,不但價格高且只能保有7天的安全存量是極不穩定的能源,只要來個大颱風造成海運中斷就斷氣了,更別說戰爭時期被敵人封鎖海上交通了!天然氣電廠須興建接收站及配置相關管線,估計要花費250億元及施工10~12年,不但緩不濟急且會引起施工抗爭,根據經濟部的初估,以天然氣取代核四將造成每年國庫損失逾2000億元的燃料替代費用,這將間接反應在電價上漲費用中。以日本為例,福島事故後,日本國內50座核電機組中僅剩2座在運轉,大幅升高進口液化天然氣(LNG)的需求量,日本去年全年貿易逆差更擴大到6.927兆日元(783億美元)的歷史新高。進口的液化天然氣達到創紀錄的8700萬公噸,換算成金額為創紀錄的6.001兆日圓,由於2011年日本火力發電燃料進口大幅成長,日本8家電力公司淨虧損達335億美元。東京電力公司已分別將家庭及企業電費一成和二成,其他公司亦將跟進。有人說美國大量開採頁岩氣後天然氣價格下降,實際上即使美國肯賣頁岩氣給台灣,但由於路途遙遠,運送上須先將天然氣液化,成本仍無法下降。綜上所述,無法以天然氣電廠替代核四廠。

煤的價格雖相對便宜,但若以燃煤電廠替代核四廠將每年增加1619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這將使地球帶來溫室效應的夢魘(7),溫室效應會產生異常的水旱災、沙漠化、土石流及海平面上升,對人類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台灣彰化以南地層下陷及水患問題將更形嚴重(8),由於北極冰山的消失(9),地球將逐漸失去調節氣象的功能,霧霾及乾旱也造成生活困擾(10)。所以用燃煤發電廠替代核四廠會對地球環保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台灣在2010年總碳排放量3.05億公噸,為全球第20名,人均排放量為13.3噸,南韓人均排放量為11.9噸反而較台灣低,但南韓有世界級的鋼鐵、汽車、造船產業,並能製造潛艦、飛機及軍艦甚至核電廠,理論上重工業發達的南韓產生的二氧化碳應較台灣多,但由於南韓有23部核電機組運轉但台灣才6部核能機組運轉,所以重工業興盛的南韓反而二氧化碳排放較少,因此核四的運轉對溫室氣體排放的抑減格外重要。

若要用風力發電取代核四廠,須在地狹人稠的台灣興建4000座風機,西海岸200公里海岸線已裝設了314座,但僅能提供全台所需0.3%的發電量,其他3000多座無地可設,風力發電在台灣最大的缺點是夏季缺電但無風,冬季不缺電但有風(11),這和北歐的丹麥是不同的,大型風機對環境會有一些影響例如噪音,最近苑裡民眾對英華威公司設置的風力機太近民宅產生了劇烈抗爭,所以要用風力發電取代核四廠是不可能,同樣的太陽能發電除了價高外也需要廣大的土地鋪設太陽能板而且夜晚雨天都無法使用,將高速公路鋪滿太陽能後一年的發電量也不過是核四廠1小時的發電量(13),所以太陽能發電吃不飽無法取代核四廠。根據國際核能消息(WNN)報導,經濟合作組織國際能源署(IEA)出版的兩個獨立研究報告,檢討了芬蘭及德國的能源政策,國際能源署的結論,認為多虧芬蘭政府決定採用核能及再生能源兩種清潔能源混合使用,因此芬蘭能同時達成溫室氣體限量排放目標又能確保穩定能源供應及經濟成長,芬蘭有四座核電機組在運轉及一座興建中,同時又核准再興建兩座新核電機組,完工後核電比率將達 60%。歐盟統計局所作的研究發現 2012年,當考慮購電標準後, 雖然芬蘭政府未來威脅要徵核電稅,芬蘭的電價仍是全歐盟中最低的。國際能源署將芬蘭的能源政策成功歸功於政府的有效及全面計畫,及民眾對政府的信賴。國際能源署建議芬蘭繼續以持續包容方式宣導對能源安全的關注。    

    另一方面,國際能源署對德國有關廢核,及大量增加再生能源於2050年達80%一事表達嚴重關切,德國此項政策導致德國電價成為歐盟國家中最貴,家庭用電負擔也不合理。國際能源署建議 “如果德國政府企圖作能源轉換以使在能永續、負擔得起及有競爭力間平衡的話,有必要作進一步政策檢討。能源的發展須具前瞻性,核四的續建攸關台灣未來40年電力供應及電價的穩定性,靠進口能源的台灣面對世界能源的爭奪一定要有萬全的準備,前總統府資政林洋港先生

在台北市長任內堅持要興建翡翠水庫,雖然受到許多人反對和責難,認為水庫離台北太近,若發生地震台北會受到傷害,不過林洋港先生認為只要是對的,對民眾有利的就要去做,有了翡翠水庫大台北地區民眾今日才能免受缺水之苦,對照核四的續建也是讓民眾免受無電之苦。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01094880&aid=8345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