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高溫氣候敲響核四停建警鐘
2013/08/10 17:50:57瀏覽936|回應0|推薦3

 

 

             高溫氣候敲響核四停建警鐘

 

一、地球氣候異常越來越嚴重  溫室效應極待抑減

報載88日下午158分,台北氣象站測得高溫39.3度,為該站117年來最高紀錄,事實上今年夏天北半球各地氣溫屢創新高,熱浪在中國大陸、美國和英法等國均造成災情,86日安徽創下42.3度的高溫紀錄,而本該降雨充沛的湖南等地持續乾旱,甘肅等地則持續強降雨誘發山洪災害,日本711日近100個地區氣溫突破35度,7月初美國鳳凰城及加州死亡谷國家公園更達50度的驚人溫度。氣候異常隨著全球暖化問題愈趨嚴重,過去20年來,南極與格陵蘭的冰蓋消失達4.26萬億噸之多;北極圈冰帽亦逐漸融化(1)2012年北極圈融化的面積比美國國土面積還大。研究指出全球海平面將於2100年上升1595公分,全世界三分之一居住于海岸邊緣的人口將遭受威脅。暖化效應造成的氣溫上升也會減低人體的抗病能力,使人類生活及經濟受到影響。另外,氣候急劇變化也增加了糧食短缺的風險,例如小麥、稻米、玉米等作物,都不易適應高溫乾燥的天氣,世界銀行因此預測,如果情況不見改善,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恐將於20512059年間,產生25%至90%營養不良的人口;且全球的貧窮線以下人數,也將再度大幅增加。

圖1. 人造衛星攝得之北極冰山熔化證據 

 

溫室效應日趨嚴重是全球氣候異常的主要原因,人類製造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效應氣體,成了全球暖化的元兇,世界氣象組織近日發布消息,全球大氣監測網的數據顯示,地球大氣的二氧化碳日均濃度值已突破400ppm關口,而上次超過此數值至少在300萬年前,全球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去年再創新高,達到316億噸,攀升1.4%,為實現全球氣温升幅不超過攝氏2度的目標蒙上了陰影。防止氣候變遷過於劇烈,聯合國於1997年通過京都議定書,用來規範工業國家未來溫室氣體減量責任。為了讓人類可繼續在地球生存,世界各國應共同努力減少溫室氣體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圖2. 美國大氣總署(NOAA)夏威夷測站測得二氧化碳濃度節節升高

 

二、溫室效應帶給人類的災難

聯合國「氣候變化跨國委員會」(IPCC)曾發出全球暖化最嚴厲的警告,如果目前的暖化繼續下去,全球將面臨糧荒、水災、旱災、物種滅絕等「末世」巨災,製造數十億「氣候難民」。全球氣候變化已經發生,正在危害大自然,人為因素(如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顯然是全球暖化的主因。 它說,全球暖化對將來造成的影響,非常可怕:乾旱將無可避免,數億人將面臨缺水危機;地表溫度將會上升,歐洲和北美可能出現熱浪;海面將會上升,水淹沿海大城市;海岸將會腐蝕;喜馬拉雅山冰河將會迅速融化,大水將注入印度和中國的河流,增加水患危險;非洲糧食大幅減產將造成數百萬人面臨饑荒;物種將因全球暖化而滅絕,圖3是一般氣候異常常見的災情。 根據報告的分析,地表溫度僅上升大約華氏2(約攝氏1),就可能使30%的物種增加絕種的危險。海面溫度上升攝氏13度,就可能加速珊瑚死亡。 報告並指出,到了2080年代,海面上升將使數以百萬計的民眾更易遭到水災和熱帶風暴侵襲(圖4)。IPCC在報告中指出,最貧窮的地區尤其是非洲和亞洲,將受到最大的衝擊。它說,全球暖化對人類造成的最大的危害包括:營養不良,因熱浪、暴風雨和乾旱而死亡,赤痢、瘧疾和其他疾病肆虐。

 圖3. 一般氣候異常常見的災情。                   圖4.  海平面上升造成水患

 

其他溫室效應的影響如下:

(一)經濟的影響

全球有超過一半人口居住在沿海100公里的範圍以內,海平面的上升對沿岸低窪地區及海島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害。

(二)農業的影響

實驗證明在CO2高濃度的環境下,植物會生長得更快速和高大但蛋白質含量減一成,50年後的稻米會讓人“吃不飽”(圖5)。研究警告全球半數人口本世紀末前恐面臨糧荒,研究人員指出,在熱帶地區,高溫將導致玉米和稻米收成銳減20%40% 氣候暖化也將降低土壤的溼度,進一步有損穀物收成。

 

(三)海洋生態的影響

沿岸沼澤地區消失肯定會令魚類,尤其是貝殼類的數量減少。氣溫上升會傷害人體的抗病能力、若加上氣候變遷引發動物大遷徙,極可能使傳染病蔓延。

(四)溫室效應帶給人類及台灣的災難

200847日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辦事處估計,每年有至少15萬人因全球氣候變遷影響而死亡,另外數百萬人的健康瀕臨危險。全球氣候暖化已對人類的生命及健康造成衝擊,如果不趕快處理這個問題,它將在未來數十年間對人類構成更大的威脅。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逃避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苦果。亞洲沿岸地區及城市包括台灣數以千萬計居民,將受到河流及沿海水患的威脅。 聯合國「氣候變化跨國委員會」(IPCC)指出,如果目前的暖化繼續下去,全球將面臨糧荒、水 災、旱災、物種滅絕等「末世」巨災,製造數十億「氣候難民」。全球暖化對人類造成的最大的危害包括:營養不良,因熱浪、暴風雨和乾旱而死亡,赤痢、瘧疾和其他疾病肆虐。

 

三、為避免地球溫室效應帶來的災難必須使用核能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二氧化碳抑減的關鍵技術在能源生產端共有(1)碳捕捉封存的火力發電(2)超臨界煤火力發電(3)煤汽化複循環發電(4)核能發電(5)太陽能 ---光伏及集光式(6)風力(7)生質能,討論如下:

1. 導入溫室氣體減量技術(成本高短期無法實施)

(1)低碳新能源之開發與使用技術

(2)節能技術之開發與運用

(3)溫室氣體之回收與再利用技術

(4)溫室氣體之固化與封存技術

2.升能源使用效率(可實施但不夠積效果不顯著)

3. 開發再生能源:風能、太陽能、燃料電池及生質能(量少成本高)

4. 增加核能比例效果較顯著     

        國際「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2007曼谷舉行的緩和溫室效應第4次評估報告提及核能是解決溫室效應的選項。世界能源會(WEC)2007年發布的「能源與氣候變遷報告」,結論為所有政府必須正視核能發電對抑減溫室氣體的潛力。並認為核能是緩和溫室效應8項科技中最具信心及可大規模改善溫室效應的技術。2003年統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由火力發電廠外釋的量佔41%,因此如何降低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是刻不容緩的事情。對於條件類似大力發展核能的國家其二氧化碳排放量通常較拒絕核能的國家低40%。美國邁阿密舉行的2008年世界燃料循環會議中,全球變化聯合研究所的Sonny Kim告訴與會代表說,為了在2100年前將二氧化碳濃度穩定維持在 550ppm 以下,將須興建 6000座核能反應器。國際能源署 (IEA) 在其出版的最新世界能源展望中提及在2030年前若要控制全球溫升不超過攝氏二度,核能裝置容量必須至少成長1.8倍。建設1000萬千瓦的核能電廠,每年可減少消耗約3000萬噸燃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7000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約58萬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26萬噸。為達成抑減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標,瑞典政府於200925日撤銷停用核電廠的承諾,宣布將興建核電廠。綠色環保人士James Lovelock教授呼籲綠色同僚放棄固執反核意見,警告只有核能可阻止地球暖化,在英國獨立報新呼籲大量使用核能以對抗氣象改變。國際原子能總署:執行長天野之彌說今後20年内全球將新增8090台核電機組,2011年發生的日本福島核事故並没有凍結世界核能發展。目前全球共有434台正在運轉的核電機組,還有69台正在建設中。

 

四、核四續建的必要性

   核四廠關係到台灣未來40年的穩定電力供應及溫室氣體的排放,太陽能及風力僅能提供1%的電力需求量且需要大面積的土地,在地狹人稠的台灣也實在找不到土地,而火力發電不論燒煤或天然氣都會排放二氧化碳,核四廠續建的話一年可減少1619噸的二氧化碳,對於溫室氣體的抑減很有幫助。政府在專家評鍵安全後啟用核四,應是一個正確而務實的方向。因為核能確實是穩定的低碳能源。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01094880&aid=8122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