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青年要放眼天下,勇敢創業進軍世界大市場
2015/06/06 19:29:16瀏覽199|回應0|推薦14
  

一、身處台灣小島,胸懷廣闊世界

        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雲來台領取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名譽博士學位,馬雲是世界級的成功人物,講的話有些含意深遠值得台灣年輕人深思,他說「因看到台灣產業接班困境,他致詞時提醒台灣年輕人,要能把握住時機、看到世界的大市場,做個能改變自己、影響未來的人。」,他提醒年輕人「這個世界正在經歷從IT(資訊技術)走向DT(資料技術)時代,希望台灣的年輕人能把握住時機,看到世界的大市場」,在太陽花學運時,一些年青人及部分政治人物因仇中意識型態卡死服貿造成台灣外銷更加困難,進而影響到台灣年輕人的就業。中國大陸已成為台灣最大貿易夥伴,將其作為優先推動簽署經濟協議的對象,是為了跟其他國家競爭必須採取的經貿策略,而兩岸經濟協議就是「壯大台灣、連結亞太、布局全球」整體戰略⋯⋯下的政策作為之一,是為了因應區域經濟整合的大趨勢,以及避免台灣在亞洲乃至亞太地區的區域經濟整合趨勢中被邊緣化。目前中韓FTA已簽署,台灣在中國市場的市占率受到非常非常嚴重的打擊,所以年輕人要救台灣經濟一定要搶中國大陸市場及全世界的市場。

      雖然馬雲的數學成績極差,但馬雲的英語成績十分突出,一流的英語水平使他有機會兩渡美國第二次創業,因此想去創業前先要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擁有一技之長使自己在充滿競爭的社會立于不敗之地,台灣的教育目前犯了一個嚴重錯誤,就是想要學生十項全能卻又讓教育平庸化,使台灣喪失國際競爭力。馬雲有敏銳的市場嗅覺,這也是台灣年輕人要學習的。馬雲在美國的一次經歷中讓他看到了互聯網的未來,“互聯網將改變人類的方方面面”這句話最早是馬雲說的,“阿里巴巴”名字並不是馬雲亂取的,在美國的偶然机會他了解到“阿里巴巴—芝麻開門”的故事在美國家喻户曉,並且阿里巴巴的中文拼音和英語寫法都是—alibaba。而他想做的企業是世界級的企業,全人類的企業,用阿里巴巴這名字可讓外國人很好理解。馬雲說很多創業的的人之所以失敗的原因除了“晚上想想千條路,醒來還是原步走”之外,是他們把自己定位在賺錢、坑害消費者上,要想成為與眾不同的人,就要走不同的路,如果你跟在别人后面跑,那麼你永遠只能做第二甚至更低。而馬雲則是喜歡追求完美跑在最前面的人,因此他才能成功的打敗電子商務的龍頭老大“易趣”,創造一個帝國神話。   

二、創業的果實

       台灣人要虛心的學習別人成功之道,經濟的歸經濟不要被政治干擾,低薪問題才能解決,外媒稱中國大陸的百萬美元富翁人數已超過100萬人而且這還只是開始,也就是說中國大陸正在成為全球百萬富翁的主要製造地。根據法國《回聲報》6月1日報導,中國富人的數量在未來還將繼續增長,到2019年人數將翻倍達到220萬人。報導說,中國的百萬富翁擁有的財富達4.8萬億美元,相當于日本的國内生產總值,財產超過3000萬美元的達到8366人,其中194人是億萬富翁。企業創新活動是中國富人人數增長的最重要原因,和歐洲或美國財富靠遺產獲得不同。所以台灣要徹底改善低薪就要以科技創新來提升國際競爭力,美國《外交雜誌》網站文章敏銳觀察到中國洋溢著“年輕的創造性能量”,2014年3月以來,中國平均每天誕生1萬多家企業,2014年中國網絡創業人數接近1000萬人,即每天有近3萬人加入創業大軍。創新是點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走出困境歸根到底要靠創新。國際金融論壇(IFF)研究院院長肖耿告訴記者,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况下,中國仍然能够充分就業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政府一定要輔導剛畢業的學生創業,進軍世界市場,目前台灣規劃的12年國教讓學生無一技之長不易就業與經濟脫節應回頭重視技職學校的教育才能改善台灣的經濟人才需求。 

三、錯誤的鎖國經濟觀念及台灣經濟需轉型

       2000年5月陳水扁上臺後,延用“戒急用忍”政策,投資者對台灣信心嚴重不足而紛紛出走,台灣的製造業高不成低不就,連最後的中階製造市場都因被中國從技術上趕超而被攔腰斬斷。反觀韓國除了中階技術領先台灣外,也已經具有打入高階製造的實力,鎖國政策使台灣經濟迅速惡化,外貿大幅衰退,經濟增長率屢創歷史新低,失業率更是節節攀升,股價指數持續大跌,金融危機陰影揮之不去。台灣經濟何以如此迅速惡化?是由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這其中外部因素、內部因素、經濟因素、非經濟因素、結構性因素、政策性因素都有,但是最為根本的原因卻是因為意識形態掛帥,導致島內政局動蕩,財經政策不明,導致股市大跌,民眾信心受挫,進一步扼殺了台灣經濟的活力與生機。

      信心危機對經濟的影響首先表現在股市與匯市上,台灣政治、社會矛盾激化,朝野鬥爭不斷,是造成台灣民眾信心危機的另一主因。民進黨缺乏財經方面的專業人士,又以意識形態掛帥,利用學運造成國民黨施政困難,宣佈停建“核四”電廠,不僅引發一場影響深遠的政治風暴,而且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惡化了投資環境,加大了島內外企業對經濟政策的疑慮,嚴重挫傷了台灣經濟的銳氣。反對服貿不僅影響了兩岸經貿的雙向、直接往來,也讓外商對台灣失去信心,對臺投資下降,嚴重挫傷了台灣企業的積極性,削弱了台灣企業的競爭力,扼殺了台灣經濟的生機與出路。主計總處發布最新經濟預測,將今年GDP成長率從2月預估的3.78%大幅下修至3.28%,主因是出口及內需成長全面減速。台灣是高度開放的海島型經濟,出口占GDP比重將近七成;出口及其衍生的國內投資和消費對經濟成長貢獻估計六至七成,因而出口是決定經濟榮枯的最關鍵因素。台灣的競爭力因無重工業及高科技明顯輸韓日,大陸又積極發展進口替代產業,紅色供應鏈快速崛起,已嚴重侵蝕台灣零組件業者的競爭力。最近北京更投入龐大資源全力發展半導體產業,對台灣最具出口競爭力的半導體業構成與日俱增的威脅。此一結構性問題可說是台灣經濟最大的隱憂。台灣若再不重視重工業及高科技產業只是作代工,明知大陸市場是台商命脈,卻又卡死服貿拱手將大陸市場讓給南韓。面對經濟的諸多隱憂,朝野皆應捐棄成見,共同努力提振出口及內需,避免經濟的再度反轉。當務之急,應先通過服貨貿穩住大陸市場,並大力解決企業缺水、缺電、缺地、缺人才、法令規章紊亂、公權力不彰等投資環境惡化問題,政府應帶頭催化產業科技升級,加速台灣經濟轉型,化解隱憂,打開新局。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01094880&aid=24109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