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水庫清淤 刻不容緩
2018/09/27 07:30:51瀏覽1248|回應0|推薦12

水庫清淤  刻不容緩

         

摘要:

 

行政院長賴清德於立法院提出治水專案報告,淹水原因,就是一、排水斷面太小,又疏於清理,所以淹水;二、主流斷面太小,無法承受支流的入流量,不是主流河川溢堤就是堤內淹水;三、設計基準太低,碰到大雨會淹水;四、上游坡面陡急,入流太快,當然淹水;五、沿海低地有大雨暴潮,當然也淹水。這些原因漏掉了水庫的防洪功能,事實上,水庫的主要功能有防洪、蓄水,對於淹水及缺水都有防範功能。

 

一、淹水及缺水的原因

    台灣南部旱災及水災輪流肆虐,選舉選出來的地方首長只會向中央要錢,向人民要選票,不會治水也不關心治水。人家以色列是沙漠,年雨量比台灣少很多,但都能以科學方法解決缺水問題,在台灣蓋水庫會遭環保抗爭,不蓋水庫會影響經濟發展與國人就業也要抗爭,台灣全島大部分地形皆屬高山及丘陵,造成河川坡陡流急,水源涵養不易,多數的逕流皆直流入海,為增加雨水之截留,傳統上以興建壩堰來攔水濟枯,公告水庫為96座,原總有效庫容約24.46億立方公尺,立院預算中心前年底調查發現,目前全國水庫有效蓄水容量僅71.1%,近三成水庫容量堆沙且持續惡化中,但清淤量僅達年淤積量三成,放任惡化,全國10大水庫有4座百年內恐填平。

    台灣因水庫淤積日益嚴重,台灣水庫蓄水量將只剩現在一半,颱風季節防洪能力減弱,為何不清理水庫淤泥或防範淤積,政客意見很多就是沒錢沒人做,淹水造成人民生活困苦,缺水將影響台灣製造業生存,攸關國內就業機會創造和國家競爭力,水患問題一直折磨台灣百姓,但政客滿腦子想的是利用學生搞破壞不讓執政者喘息思考解決問題!

 

二、改善水庫的蓄水能力

        台灣的水庫因淤積問題嚴重,預計到2030年全台50座水庫的庫容量可能僅剩一半,平均每2年就有嚴重水災,每9年就會遇到嚴重旱災,由於水災頻率過高,不只造成人民生命財產與交通設施的重大損毀,每次的風災水災總會帶來水庫泥砂快速淤積的後遺症,若不清除水庫淤泥,不只會縮短水庫壽命更會使旱災來臨時的水荒問題益形惡化,但清淤須耗費鉅款,據估算每年要花27億清淤泥,且清了還會再淤積。但若廢除募兵制,恢復實施二年徵兵制,則有充足的工兵兵源可協助清水庫淤泥,節省大批公帑。

    大旱時,台灣水庫多已見底,此時清除水庫淤泥時機最好,但地方首長均漠視不處理,所以第一個給政府的建議是編列治水專款專用作水庫淤泥清除,由中央列管各水庫淤塞情形統一發包,其次由於颱風頻仍,水庫淤積問題陷入清不勝清的困境,因此給政府的第二個建議是政府要注重水庫上游的水土保持,不但要修法嚴格禁止水源區開發,同時更要積極執行穩固水庫邊坡的工作。眼看著台灣水庫的庫容可能在2030年只剩下一半,台灣所面臨的另一個困境是,明明知道水庫蓄水量減半勢必要加劇旱災來臨時的水荒問題,台灣想要另覓新址興建水庫,卻幾乎是現實上的不可能。由於環評抗爭根本無法興建新的水庫,因此第三個給政府的建議就是要創新作法,例如學習新加坡的濱海垻壩蓄水庫,新加坡有500萬人口,飲用水取得困難,為擺脫對馬來西亞的依賴,一方面發展海水淡化避免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

 

三、水庫清淤技術改進 

    經過近十年的研究,中國大陸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用便捷的技術攻破了困擾中小水庫淤積這一世界性難題,成功在全球水利工程界普遍關注的自吸式管道水庫清淤技術的基礎上,研製了新型吸泥頭,巧妙添加了人工高速射流造漿技術,在不影響水庫內水質的情況下,通過連續不斷地人工塑造出高含沙水體並將其排沙出庫,達到水庫清淤的目的。中國水庫數量眾多,經過多年運行後現已普遍存在泥沙淤積現象,嚴重削減了水庫的有效庫容,導致防洪、灌溉、供水、發電等效益也隨之降低。在近年來的天氣異常、全國大面積的持續乾旱和暴雨洪災影響下,水庫淤積對水庫功能的正常發揮影響十分巨大。

    在中國北方,流經黃土高原的黃河中游地區的中小型水庫,泥沙淤積相當嚴重,有些水庫淤積的速度甚至比建壩還快,有的已處於報廢狀況,而不少報廢的水庫由於沒有新庫可替代仍在使用,一遇暴雨極易爆滿,甚至潰壩失事。為了挽救和延長水庫壽命,國內外均需要對水庫進行清淤工作。 目前,國內外水庫採用的清淤方式主要有空庫排沙、異重流排沙、洩洪排沙等水力排沙,同時還會採用挖泥船、運輸機械挖沙、管道排沙(泥漿泵、氣力泵、自吸式管道排沙)等機械清淤。 其中空庫排沙和洩洪排沙耗水量大,異重流排沙條件不易形成, 挖泥船清淤成本高。自上世紀70年代,世界中小水庫在庫區設置一種帶吸泥頭的水下管道排沙系統,利用水庫自然水頭作為主要動力,將水庫內淤積泥沙排出,來緩解和修復中小水庫的嚴重淤積問題。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101094880&aid=11672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