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6/30 01:12:14瀏覽814|回應1|推薦2 | |
多年從政之路下來,謝長廷主政高雄時,有感於台灣社會已逐漸喪失信任感,人與人之間也似乎更加冷漠,因此提出「愛與信任」這個觀念,恰巧謝長廷之前讀到日本作家所著的《再見了,可魯!》這本書,深受感動,決定以推動導盲犬的活動開始推展這個觀念。他認為,導盲犬運動可倡導對生命尊重,調和人與動物關係,又不致流於教條,還能形成話題,讓家庭、學校、社會產生討論,可扮演社會和諧的積極推手。 高雄市政府從「導盲犬貼紙」活動開始,引領一連串的議題討論,並從高雄市立一百五十二所中、小學,逐校舉辦「導盲犬生命教育巡迴宣講」,希望從學童的認知開始,鼓勵市民認識並參與弱勢的關懷。緊接著,高雄市政府根據地方自治的權限,提出國內第一個「導盲犬自治條例」草案,在相關的基礎教育、立法及都市軟硬體配套工作都具規模後,高雄市宣示「友善城市」啟動,要讓友善從高雄出發,讓台灣成為「友善國家」。 導盲犬推廣運動如火如荼展開時,很多人習慣性的以政治計算納悶著,高雄市視障者不過二千二百餘人,最多二千二百餘票,付出的成本根本不成比例,謝長廷為何這麼用心推動? 謝長廷最常回答的是,只要他認為是一條進步的路,一條正確的路,台灣社會將因此受益,他就會去做。就像二十年前他投入民主運動一樣,起初都是形單影隻,不勝寂寥,但當點滴涓流、不捨晝夜,越來越多志工加入隊伍,就能匯聚百川,形成滾滾奔騰的水流入大洋。 導盲犬運動,除了是謝長廷執行他四大優先中的「弱勢優先」理念外,也是謝長廷積極要喚回社會信任感的使命。他認為,導盲犬表現出的是最美的「信任」,包括人與動物間的「信任」,視障者與明眼人間的「信任」。雖然彼此生命的形式不同,但相互「信任」的本質卻沒有差異。導盲犬運動以「信任」穿透人間的隔閡與藩籬,體現出同體大悲的終極關懷。 2004年二月,高雄市議會三讀通過「高雄市視覺障礙者使用導盲犬自治條例」,這是全國第一個通過的導盲犬立法,具體落實高雄市的友善城市作為。 高雄市政府又邀請導演蔡明亮拍攝導盲犬宣導短片「愛與信任篇」,當2004年九月,「再見了,可魯」這部電影在高雄愛河畔舉辦首映,在高雄造成轟動後,這股風潮迅速感染到全國,讓這部電影在台灣席捲票房。謝長廷希望以導盲犬為平台,讓大家「尋回遺忘很久的感動」,已踏出好的第一步。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