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6/29 18:40:54瀏覽721|回應0|推薦5 | |
‧歷史背景與名詞內涵 台灣命運共同體這個名詞,在 那時會講命運共同體的背景,第一,我在思考台灣問題時,常會想到台灣未來的危機───非理性文化走到反理性的危機,這個危機無法建立共生共存,很可能是族群的問題。這裡的族群是指狹義的族群,如河洛人、外省人、原住民、客家人等族群,族群的危機是非理性的,手段是殘酷的,易使政治鬥爭從民族主義、種族著手,這種手段最殘忍,社會付出的代價最深。過去的例子,如英國、愛爾蘭的種族問題,英國是文明國家,但處理種族衝突的手段卻相當殘忍;德國與猶太人的仇恨,可以殺掉六百萬人。種族偏見很殘忍,台灣也可能產生這個危機。當時我想,族群危機不要去刺激,一九八七年時,媒體掌握在國民黨手中,任何有關台灣獨立的事,國民黨都能醜化,現在如「民進黨要把外省人趕到海裏」等口號也是,極盡醜化之能事。媒體都掌握在國民黨手中時,很難說,故要提出一個大家都無法攻擊的東西,命運共同體即是一項,故那時覺得用命運共同體來說比較適當,命運共同體在此層次強調生命平等,有平權觀念,不論你是從哪裏來,是哪個族群都不重要,大家都一樣,故用「命運共同體」名稱。 第二個原因是,那時講台灣獨立常牽涉到國家、國號、國旗問題,台獨是把國號、國旗變更,一九八七年時,講這些會被丟汽油彈,我常想,要怎麼說,台灣獨立的觀念才會被接受。所以我從文化著手,先說台灣是不是命運共同體,如果大家都可以接受,接著便會想到,這個命運共同體跨入國際社會,要用什麼名稱才可行,要用什麼旗幟,才可被接受和尊重。此時再來討論國旗和國歌問題,從此著手才不會太刺激,才能心平氣和地討論,到國際社會要用什麼名稱,要用台灣或中華民國或孫逸仙中心、或中華旅行社、或台澎金馬,那一種才能在國際生存,那個旗幟才會被接受?此時才能被討論。 那時,文化問題我已想了兩年,故從文化著手,提出命運共同體。辯論那天,我說,台灣和大陸分離獨立,由於中國對台灣有武力威脅和經濟壓力,我們自然會形成命運共同、利害相關的意識,這個意識是命運共同體的意識,不論是河洛人、原住民、客家人或外省人,都應是共同體的一員,現在居然有人說「台灣命運共同體」有排他性,這是很奇怪的論調,照這種邏輯,「中華共同體」、「亞洲共同體」也有排他性,為何他們又喜歡使用,可見這是偏見。 ‧ 台灣命運共同體的三層意義 一、政治層次,台灣與中國的差異,很多自認是中國人的人,到大陸人家也稱他為台胞。所以,有別於中國和大陸的意識,在台灣已經存在,例如稱「我們台灣人」或到外國自稱台灣人,這是共同體的意識,文化的意義已出來。政治上,台灣二千三百萬人,面對中國大陸的壓力,命運是一樣的,與大中國的命運不同。 二、台灣經濟發展要考慮到,不是短期的經濟利益。若追求短期經濟利益而破壞環境、生態則不對,生態、環境是我們生存的基礎,司法、法治、教育制度、土地、河川都是我們生存的基礎,如果破壞掉這個基礎,大家都會受害,即使因為破壞掉生態而稍微獲利,但到時也會死亡。舉例來說,有人說蓋核四廠是為了大額貪污方便,外國學者即指出,世界上很多蓋核能廠的原因,一是為了戰爭、二是為了貪污,但就算貪了這些錢,圖得一些經濟利益,未來爆炸大家還不是同歸於盡,真的實現中華民國憲法「平等」意涵───不分男女老幼、宗教階級,一律完蛋。所以這個意義的命運共同體是,不要為短期的經濟利益,破壞共同生存的基礎。 三、社會弱勢關懷、合理制度的建立,是永久安定的基礎。如果社會貧富不均,社會安全體系如福利制度不建立,最後,有錢人也無法住下來。如有些有錢人必須廿四小時拿槍保護自己,像過去有錢人不敢開賓士只敢開破車,也有人為了怕被綁架,自己裝司機,讓司機當老闆坐在車後面,上層或中產階級無法享受擁有的金錢。這個社會必須是安全、和諧,除少數反理性的人外,其他大部分人認為很合理、很和平,才可以平安過生活。如果社會上金錢集中在少數人手上,反而有錢人却不敢隨便活動。所以社會就這個意義來說是命運共同體,社會完蛋時,你擁有的也不能享受。就這個意義上來說,我主張弱勢優先,改善弱者生活,有錢人吃點虧,但這個社會能存續下去,對有錢人本身也有利,有錢人不要因稅制改善、福利政策而緊張擔心吃虧,相較於大多數人,他還是很有錢,社會的存在本身,對他就是有利的,所以命運共同體的意義,即是社會一體同命。 ‧ 李登輝的「生命共同體」 生命共同體與命運共同體有何不同,李登輝因為他是總統,有些學者為文說比命運共同體更深、更有哲學思想、意義更大,這多少是奉承,並無根據。 生命共同體與命運共同體,其實理論相同,生命共同體強調分工,如我的手、腳就是生命共同體,我的嘴和眼睛也是生命共同體。過去有很多寓言,其一是,嘴與手吵架,嘴說我不吃你會餓死、手說我不拿給你吃你也會餓死,結果兩者相鬥,主人餓死,等於兩個都死。明朝劉伯溫有本書《郁離子》,有個寓言叫「九頭鳥」,說有隻鳥有九個頭,人家丟東西九個頭爭著吃,鬥來鬥去滿頭血,鬥到後來鳥餓死,旁邊有隻海鳥看得納悶,九個頭任一頭吃下去都是同一肚子,為何要相鬥,想不懂,九個頭若合作共存,就是生命共同體的意義。 命運共同體也有類似寓言,四匹馬遇到一隻虎,虎會咬馬,馬群若頭相抵屁股朝外,虎來馬踢,虎就不敢來,若有匹馬自以為聰明,先溜,先跑先贏,結果馬陣散開了,被各個擊破,虎抓住任何一隻一咬就死。命運共同體強調,個人是自存、獨立的個體,但命運相同,所以過去常說「同舟共濟」,即是同義。從長遠或整體利益去做,團結即可渡過難關,若自私,最後是全死,這是命運共同體的意義。 所以,生命共同體著重同一體,「共同體」這句話即含有生命共同體的意義,我們所以加上「命運」,乃是強調個體的獨立性,以及抉擇的重要性。 ‧ 台灣命運共同體與台灣獨立 獨立是政治的概念,共同體是文化的概念,住在台灣的二千二百萬人是台灣命運共同體,它也是一獨立的國家,所以講命運共同體是文化,講獨立是政治,指主權獨立。但共同體可能不是獨立國家,不過獨立國家都是共同體。講共同體強調共識、利害關係、參與的意義。所以中國宋朝、明朝就現代意義來說不是一個國家,因為,人民不能參與,只是一個皇帝和一群奴隸,這不是共同體。共同體強調參與、認同和利害共識,但共同體還不是國家,共同體若要變成國家,必須經過政治程序,如選舉、制憲、公民投票。台灣至少是一命運共同體,是不是一個獨立國家也許有爭執,經過國會改選、總統直選,甚至透過人民制憲和公民投票,即變成有政治意義的國家。 早期我較強調命運共同體,而少提台灣獨立,即是先講台灣獨立的文化基礎,若無社區、共同體的基礎,可能變成國家嗎?可能,但此國家已空虛。舉例來說,過去五十年的中華民國即是。中華民國是一個國家〈雖然很少國家承認〉,這個國家的人民過去很少有機會參與政治,與早期元朝統治人民一樣,基礎很弱,人民如一盤散沙,國家隨便變動即散掉,國家無抵抗力,社會亦無自我淨化和抵抗的功能,非常脆弱。所以,勉強湊出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很空虛,隨便發動政變即動搖。所以,我們要先有共同體文化基礎,大家有了共識,人民能參與國家形成,國民意識就會跑出來,這個國家才會強。過去台灣沒有國民意識,不覺得自己是主人,不覺得這個國家屬於我,看起來像偶然相逢,中華民國來到台灣,他的法律規範你,他的稅制約束你,不遵守就倒楣被抓去關,宛如一群偶然相逢的人,這樣的國家實在太脆弱了。 所以台灣命運共同體和台灣獨立,實際上是相通的。先強調命運共同體,等國民意識強起來,再透過公民投票、制憲運動等政治程序來成立一個國家,這個國家一定會是個堅定的國家。 國家和個人中間,即是社區,所以我提出社區主義,因為國家與個人離太遠,這中間須有社區意識,國家是大社區,透過大社區、中社區和小社區,層層連帶,緊密互動,國家才會強盛。現在台灣不是這樣,是一群統治階層,自私、孤立,雖然坐在一起,但心理距離很遠,我常說有如天上的星星,看起來是銀河,實際上差好幾光年。 ‧ 為什麼不是「中華命運共同體」? 有人說,台灣命運共同體太小氣,很多統派或大中國意識的人即給我戴帽子,說我是為獨立包裝,包有糖衣的毒藥,這是獨立,說得比較好聽而已,說謝長廷氣量狹小,眼光如豆,應該說「中華命運共同體」,如李慶華提出「中華經濟命運共同體」,也有人提「中華命運共同體」,理由是中華比台灣大,這很沒有意義。這不是比大,難道要說「亞洲命運共同體」或「地球命運共同體」,或「宇宙命運共同體」嗎?所以不是比地方大,才有意義。共同體是住在同一地區的一群人的意識、共識、利害的連帶。例如,如果外星人攻打地球,那麼,地球村的意識便會產生出來,以現在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中國不讓台灣參加奧運、參加聯合國,到處抗議我們使用國號國旗,到處抵制台灣參加世界會議,這怎可能是命運共同體?我們越好他越壞,我們要做的他討厭,我們越壞他越高興,我們沒路可走他就要統一,我們高興突破他則說這要走向分離,絕對不行,我們要台灣問題國際化,他反對,要門關起來打架,中國說的都與我們相反,不可能有命運共同。主張中華命運共同體的人說要包容,但被害怎可能包容?一個人要搶我們,我們應打他,怎可能說包容,那不變成自殺了?所以此時說包容、心胸廣大實在很奇怪,根本無命運共同體的基礎。 台灣與中國土地分離很久,台灣人沒有在中國生活的經驗,過去的流通已斷絕很久,所以無共同生活的經驗,也沒有形成共同的記憶和感情。斷斷續續的記憶都是共同的痛苦記憶,如互相攻打割讓外國,這是不說中華命運共同體的理由。但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超越,未來若探討世界問題,希望有一天也可以結合中國較進步的學者、人士共同推動世界問題解決,但在台灣問題未解決前,你不可能共同去解決世界問題。包括中國民運人士如吾爾開希,他們說爭取人權,但說到台灣獨立則大加撻伐,很奇怪。此時台灣生存、自存問題未解決前,很難與中國形成命運共同體,台灣與中國生存、自存的衝突解決後,才可以談命運共同體,做朋友、做好鄰居……,這都對,但現在他要封殺我們的生機,我們要生存必須與他對抗,此時會有命運衝突的問題。 ‧ 台灣優先的概念 台灣優先是一九八九年我提出的,那時我提出台灣命運共同體的四大優先- 台灣優先的精神,有人說,台灣獨立就獨立嘛,何必說台灣優先。獨立與否,是政治思考,必須先以文化思考為前提,台灣優先便是文化思考;舉例來說台灣過去常發生如族群衝突之類的問題,此時的優先是指包容不同的看法,但自有主從先後之分,因此,你可以愛中國,但台灣要更優先,尤其如果中國和台灣衝突時更要台灣優先。環境優先也是,經濟可以發展,但要維護台灣生存環境。弱勢優先亦然,其他中產階級的利益固然要考慮,但衝突時,一定要弱勢優先照顧,弱勢才不會愈來愈弱,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台灣優先,第一個意義是當台灣利益與中國利益衝突時,台灣的利益要優先,第二個意義是,我們的法律和政策,要以台灣二千二百萬人民的利益為優先。所以台灣優先有包容力,尊重一些人對大陸、中國的感情。那時我考慮到,台灣的族群移民來台的時間不一,有人出生在中國所以對中國有感情,出生在中國或親戚在中國的人,要他們喊台灣獨立,或很愛台灣,有時很困難,這也不公平。出生在中國或台灣是歷史的偶然,是命運,不是選擇,但是,你現在在台北,腳踏台灣的地,頭頂台灣的天,二千二百萬人納稅、生產,讓我們活下來,當然要台灣優先,這種要求不過分。但是若要求你不能愛中國,這樣當然就不公平。 那時在立法院,我問郝柏村台灣優先,雖然他很大中國思想,但也不敢否認,這點的攻擊力很強,這點要求很合理。你愛中國,但中國要對台灣怎樣時,你選擇什麼?他說「我也」愛台灣,強調「我也」,但中國和台灣,那個優先?他只好說「當然是」台灣優先,所以要求台灣優先,沒人敢抵抗。我們去中國,講台灣的事,說「我出生在台灣,是台灣的民意代表,講台灣優先」,他也承認說,「那當然」,不敢說,「不行,你要以大陸為優先」,所以台灣優先有包容力、創造力。 我提出台灣優先等四大優先的觀念後,像弱勢優先現在也有人在講,「弱勢優先」和「階級本位」不同,階級本位是永遠站在某一個階級立場上發言,但是弱勢優先可以照顧所有階級,這個觀念是強調在不同階級發生衝突的時候,弱勢的階級必須優先受到重視,這樣子社會才能保持不斷進步。 命運共同體和台灣優先是我這幾年來一直在談的理念,現在因為很多人也跟著講了,所以我反而不會去強調,而是在前年繼續提出「社區主義」的觀念,開始來談社區主義的實踐。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