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喬林品詩:林彧的〈名片〉
2014/05/20 05:32:21瀏覽646|回應0|推薦1

〈名片〉

 

他們有些已經鼾聲雷動

有些仍在酒肆,有些

在黯澹街燈下踢著空罐頭

 

這些人那些人,在這裡

在那裡,這些人,或許

在一道陡斜的窄梯上努力攀爬

 

一個歡宴後的雨夜,我

整理著各式各樣的名片

並且輕輕念出那短詩般的名字

 

突然,我忘了他們的

臉孔、聲音、衣著以及

交出、取回名片的理由

 

他們知道我是誰嗎

在這裡,在那裡,我聽到

無數個我被撕裂的聲音

 

——選自張默、蕭蕭編《新詩三百首》

(下冊)1995年,九歌出版社

 

※ 詩

 

林彧(一九五七~)曾任聯合報地方記者、中國時報時報周刊主編、兼任中國時報文化新聞中心副主任,二○○四自時報周刊副社長兼執行副總編輯職退休,次年轉 任新新聞副社長,一年後辭職,回故鄉南投縣溪頭經營茶行。一九八二年,以每天連載方式在《中國時報》的〈人間副刊〉發表都市詩,引起詩壇矚目;次年隨即獲 中國時報文學獎新詩推薦獎;又獲創世紀三十周年新詩創作獎;後再以《單身日記》獲金鼎獎。

余光中讚譽林彧是「受薪階級青年知識分子的代言人,用生動的形像演出他這一類青年的恐閉症和無奈感,以及在人群的壓力下力圖保持個性的欲望」;林燿德推崇 他為「以都市精神(而非僅以都市題材)入詩,並且獲得成就與肯定的第二代都市詩人」。出版有詩集《夢要去旅行》《單身日記》《鹿之谷》《戀愛遊戲規則》, 散文集《快筆速寫》《愛草》。其兄為著名詩人向陽,兩兄弟詩路不同各有擅長。

 

※ 品

 

〈名片〉一詩,應該是寫於一九八四年從家鄉南投鹿谷,初到台北時報周刊任職,作者必要面對的生存狀況。不再是村鄰感情聯繫緊密的傳統鄉村世界,而是來到一 個沒有相當牢固和相當親近聯繫的都市職場社會。如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迪爾凱姆所說的,現代性造成了一個封閉世界中的一種斷裂,集體代表制在現代性中增 加,以致社會生活進入各個領域,個體不再有一種足以認識現實的能力。我們沒有相當牢固和相當親近的聯繫,這一切使我們感到無所依附,漂浮在空虛之中,成為 不真實的和無形態的「半肉體」。

第一節,「他們有些已經鼾聲雷動/有些仍在酒肆,有些/在黯澹街燈下踢著空罐頭」。現代性的商業經濟形態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聯結,已不存在於傳統鄉村 社會的左鄰右舍。陌生疏離的現代性,使得人際聯接場所,就只剩下工作後之飲酒聚會。作者在這節提供了那餐聚酒後的場景:有些人仍在酒肆繼續酒話連篇;有些 人則用酒醉的鼾聲雷動地標示自己的位置,然而卻已不知覺地忘掉了自己的身體;有些人則在黯澹街燈下踢著空罐頭,一面拉著飄浮在底空中還沒斷線離去的自己。

第二節,「這些人那些人,在這裡/在那裡,這些人,或許/在一道陡斜的窄梯上努力攀爬」。在高度分化的現代都市社會裡,多樣化職業體系、以及多種生存方式 的活動,使人存在的主體意識形體,被客製化的成了「這些人那些人,在這裡/在那裡……」的樣相與群體。為了爭取生存的場所,他們這些人那些人,在這裡或者 在那裡,各自「在一道陡斜的窄梯上努力攀爬」。

第三、四節,「一個歡宴後的雨夜,我/整理著各式各樣的名片/並且輕輕念出那短詩般的名字/突然,我忘了他們的/臉孔、聲音、衣著以及/交出、取回名片的 理由」。在都市社會裡人被分化簡約為一張名片,人的交往成了名片的交換。過多的名片交換,卻忘了那名片所標示的人的「臉孔、聲音、衣著以及/交出、取回名 片的理由」,忘了他是誰?

第五節,然而「他們知道我是誰嗎/在這裡,在那裡,我聽到/無數個我被撕裂的聲音」。作者清理、撕毀一大堆不知是誰的名片,因為那些名片混亂了空間。唯不 禁的想到我不是也是一張張名片,在都市裡不斷出現的陌生氛圍中交出給人,之後從我的名片上「他們知道我是誰嗎」,就在這時,我似乎也一樣的。「在這裡,在 那裡,我聽到/無數個我被撕裂的聲音」。

這首詩呈現現代商業經濟都市的白領階級、人的生存境況及人的精神樣貌,極為精準活現,令人玩味再三,確是夠資格被讚譽的佳作。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OWNLP&aid=1346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