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廬山御碑亭沉思(外一篇)/ 陳國明
2007/06/07 00:22:43瀏覽314|回應0|推薦2

  廬山錦繡峰上御碑亭,是當年朱元璋為紀念曾經指點他戰勝陳友亮,並在南京建都稱帝的和尚周顛而建的亭子,這座在廬山頂上沐風櫛雨六百餘年的巋巋古亭,流傳出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我登上廬山,正遇上初冬的一場朦朦細雨,飄飄蕩蕩,如絲如織。雨中的廬山,更令人有一種神秘感。細雨中夾雜著濃濃山霧撲面而來,使人感到一陣陣襲人的寒冷。若隱若現的薄霧中,蒼茫勁松、壁立巉岩,都顯得更加神奇。霧幕拉開時,顯出廬山峻秀面目;霧幕關閉時,天地間呈現一片混沌和朦朧。

  我們一行人身披雨衣走出仙人洞,沿著右手邊上的一道狹小山徑拾級向上去尋覓御碑亭。大約登上三、四十米的土坡小路,到了錦繡峰頂,這時,突然霧幕完全散開,峰頂上顯出一塊小平地,便是傳說中周顛和尚升天的「白鹿升仙台」。平台上,屹立著一座石砌的八角古亭,如一位巨人巋峨矗立在清明的蒼穹下,數百年來不斷向人們訴說那逝去的往事……

  元朝末年,群雄逐鹿,朱元璋的部隊與陳友諒的部隊為了爭奪天下,在長江中下游多次交戰時,得到了周顛和尚的幫助,於公元一三六八年順利在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建都後,為表示對周顛和尚的感激之情,便在這裡建造了御碑亭。

  石亭由石瓦、石脊、石牆、石柱、石門構成,歇山頂,魚尾形翹角,瓶式寶頂,顯得巋巋壯觀。豪內中央,豎立著高四米、寬一點六米、厚零點二米的石碑。石亭側面,刻著兩幅詩聯,一幅是:「四壁雲山九江棹,一亭煙雨萬壑松」,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飛峙於九江邊上的廬山的飽含詩情畫意和無限風光;另一幅是:「故從此處尋蹤跡,更有何人告太平」,表明了朱元璋對升天離去的周顛和尚的無限思念。

  碑的正面鑴有朱元璋親撰的《周顛仙人傳》,背面刻著他撰寫的《祭天眼尊者、周顛仙人、徐道人、赤腳僧文》及兩首詩。亭的額坊鑴刻有「御制」二字,左右兩端飾龍首圖案,表明此亭是明皇朱元璋所制。亭中立有一塊漢白玉石碑,碑高四米,正反面都刻有朱元璋親自撰寫的紀念友人周顛的詩文,整個碑亭用料精良、造型美觀,是研究明代初期建築藝術和元末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六百餘年來,不知多少文人墨客慕名游覽廬山時瞻仰了這座御碑亭,至今仍留有許多動人的詩篇。一九八七年,御碑亭被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現在成了廬山旅遊的一大景觀了。

  我細細讀了碑上的鑴刻,說是當年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時,有一名叫周顛的瘋和尚在洪都(今南昌)行乞。在東華門謁見朱元璋時,口唱「告太平歌」,言朱元璋定都南京,天下太平。朱元璋得知後,遂邀周顛同行。後來朱元璋隨軍橫渡長江,至彭澤前小孤山時,無風,船不能渡,突然看見周顛和尚站立船頭,他仰首向天呼叫,東風勁吹,兵馬始揚帆渡江而過。後和尚辭別而去,問他居處,答:「吾乃廬山竹林寺僧也。」隨之踏白雲向廬山而去。為此,朱元璋定都南京後,特遣使來廬山,訪周顛不遇,人傳己在此乘白鹿升天。朱元璋即在「白鹿升天台」建亭立碑,以張其事。

  一陣陣寒風襲來,一陣陣煙霧彌漫。朱元璋在廬山的遺跡甚多,有關他的軼聞在廬山流傳也甚廣。我曾在「美廬」看到了一幅朱元璋的畫像,據說是當年朱元璋令一位畫師為其所作。畫中的朱元璋,其醜無比,鼻子高隆,尖尖的下巴微微上翹,活脫脫是一張驢臉。正因為他長相難看,令畫匠「巧媳婦難作無米之炊」。在這之前,一位畫匠因真實畫出了朱元璋的長像後被推出斬首。而當這位畫匠呈上此畫時,照樣令朱元璋發怒,欲將其斬首。結果這位畫匠巧妙地解釋說,兩耳垂肩有如來佛之相,尖尖微翹的下巴表示能保住江山,一番解釋讓朱元璋高興了一陣。畫匠不僅保住了生命,還獲御錫白銀千兩。然而,畫匠不敢領受,卻於當夜逃下廬山……

  我用手撫摸著歷經六百餘年風雨侵襲的亭石,頓時湧上一股透心的冰涼。我不知道當年交通極為不便的廬山,朱元璋如何將這些石條和塊石運送上山,也真可謂費盡心機了。據說,當年為運這批石料,自廬山西南二里餘地築一小道直達山麓,即「九十九盤御道」,至今仍在,沿途還留有明代以來許多名人石刻……

  又一陣寒風呼呼吹來,滿山勁松拍打著綠色的枝葉,發出的沙沙聲猶如一支雄壯的交響。雨停了,但霧漸漸濃了。煉乳般的霧氣飄飄裊裊遮掩了腳下起伏的山巒,四周的秀峰、勁松、岩壁,全都掩沒在茫茫霧海中。寒風牽依,冷霧樸面,已經飄遠的思緒又漸漸被攏回了眼前……

  也許是因為朱元璋本人是僧人出身的緣故,對佛道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他在廬山留下的遺跡中許多是與神、佛有關。從御碑亭西行二里,即是傳說中周顛和尚、天眼尊者、徐道人和赤腳僧聚首的地方,那裡在東晉就建有天池寺,宋代改稱天池院。朱元璋為了報答仙人之恩,同樣對天池院大加修葺,並賜以美名「護國寺」,後改名天池寺。屋頂全部裝上鐵瓦,顯得格外肅穆、莊重,蔚為壯觀。傳說,當年朱元璋曾許願,一旦統一天下,便為周顛和尚建寺,要讓寺中晨鐘暮鼓,響徹山谷,並讓皇太子親自來撞鐘敲鼓,陪伴周顛。然而,在稱帝後,朱元璋並不願意讓太子到寺中陪伴青燈古佛,於是,塑了一尊烏金鑄就的太子像代替了真身,以實現太子陪伴周顛的諾言。

  為了紀念周顛和尚等四位神佛,朱元璋還在天池山建有聚仙亭,在仙手岩右側竹林寺遺址,即周顛住過的地方建有訪仙亭,那條山道至今還被稱為「仙路」。在擲筆峰西南白雲山上,傳說赤腳僧在那裡住過,赤腳僧圓寂後,朱元璋賜葬塔以白石,即赤腳祖師塔,碑碣上寫有「敕封明心覺顯祖師之墓」,還寫有一幅對聯:「白雲千年骨,青山萬古情。」

  雨停了,大霧散了,天空晴朗了許多。四周的山巒,被雨霧清洗過的青松綠柏,蒼翠欲滴。依著亭子的石梁,北眺長江、九江,共長天一色;伏瞰腳下的錦繡谷中,片片飛翔的白雲,如茫茫大海卷起的巨浪。佇立茫茫天地間,望著明太祖朱元璋處心積慮為宣揚自己順應天時統一中國的功績,耗費了無數人力和財力在「風景獨好」的錦繡峰頂建起的碑亭,我心中說不出是興奮還是惆悵。

霧中看三清 

  位於贛皖交界的道教名山三清山,與安徽黃山有「姐妹山」之稱譽,那最為捕捉人心的景緻不僅有雄偉的山峰、奇松怪岩、茫茫雲海、彤彤日出,更有許多有關葛洪煉丹修仙美麗傳說遺跡,讓人心蕩神迷。

  我到三清山是在二○○六年的冬天,不巧正遇上了冬日裡的一場綿綿細雨,引來了漫山的大霧。也許是因為我喜歡這座名聞遐邇的道教名山緣故,撩開若隱若現的霧幕看三清山,卻讓我感受到另一種誘人的情趣。

  三清山位於江西省東北部的德興市和玉山縣的交界處,面積達二百二十平方公里,因玉京、玉虛、玉華三峰如道教中的太清、玉清、上清「三清」列坐其巔而得名三清山。據記載,東晉升平年間(三五七至三六一年),煉丹術士葛洪在三清山結廬煉丹修仙,至今山上還留有他所掘的丹井和煉丹遺跡。於是,葛洪便成了三清山的「開山始鼻祖」,三清山便成了名聞遐邇的道教勝地。

  我們是在婺源用過中餐後驅車趕到三清山的,當晚就下榻在三清山下的一個賓館裡。天公不作美,一夜滴滴嗒嗒的雨聲從窗外襲來,令人感到心煩。但由於一路勞頓過於疲倦,不知什麼時候迷迷糊糊地悄然睡著了。一覺醒來已是清晨,我起來拉開窗帘,外面雨腳仍然未停,一股流流連連的霧氣濃煙般向窗門涌來,並緩緩流進了房間。我把頭伸出窗外,門前的三清山已完全籠罩在茫茫濃霧中。我們一行人本來抱著美好的願望能夠到道教名山朝聖,此時心情彷彿一下子沉到谷底。難道蒼天如此無情?我們千里迢迢來朝,卻遇上了閉門,這不太可惜了嗎?有人望天嘆息,有人不斷埋怨天氣。但埋怨歸埋怨,總不能就此打道回府。於是,早飯後,我們一行人還是堅持冒雨乘坐纜車上山,去觀賞一番霧中三清山的朦朧壯美。

  上三清山的纜車,是全國著名風景區中最長的纜車,全程需乘坐四十分鐘。我們按照工作人員要求,每兩人乘坐一台纜車,搖搖晃晃向山上飄去。坐在纜車上俯瞰,只見濃濃的霧氣像浪潮一樣滾滾而來,眼下的山峰、壁立的巉岩、依崖而長的勁松,時隱時現,令人彷彿有一種升仙之感。

  儘管我們把纜車的門關緊,但煉乳般的霧氣仍然緩緩流進了車廂內,不一會兒,我們的頭髮、衣服上都沾滿了晶瑩的霧珠。車廂外,遠處的景物顯得非常模糊,但長在岩壁上的綠樹把枝椏伸向纜車門前,那片片綠葉、紅葉和一顆顆紅寶石般的野果卻不斷在從眼前晃過,如一道道飄逝的銀幕從眼前晃過。我仿佛成了駕觔斗雲的孫悟空,喜悅之情難以言狀,可惜只能看而不敢伸手去采那些野果和樹葉罷了。四十分鐘後,纜車到達目的地,我們下了纜車便踏著雲霧沒進三清山中。

  我曾多次在電視上看到這座令人仰慕的仙山,為此,到三清山一遊成了我多年的夢想。三清山共分七大景區,兼具泰山之雄、黃山之奇、廬山之秀,自古享有「江南第一仙峰」之盛譽。而此刻在茫茫霧海中,我能看到什麼?我們撐者雨傘沿著台階一步步拾級而上。大家的心願就是看不到三清山真實面目,也難得登一天三清山。為此,大家的心情沒有因為下雨而感到沮喪,反而腳步越來越輕鬆,心情越來越舒暢。

  也許我們冒雨上山感動了蒼天,突然有人尖叫:「快看,多美!」果真,雨停了,霧氣像一道屏幕漸漸拉開,天空一下子晴朗起來,還射出一縷難得的陽光。三清山,終於把所有的景物都清晰地顯現在我們的眼前。那奇險的山峰,如狼牙參差交錯,直插雲天。長在懸崖上的蒼天古松,奇形怪狀,雲纏霧繞,蔚為壯觀,我們一個個無不欣喜若狂。於是,我立即取出數碼相機拍下了眼前「三蛇出山」的壯觀奇景。接著我取出望遠鏡翹望那遠處山峰上的懸岩陡壁間,蟬羽般透明的霧紗中,若隱若現的大小道觀飛檐翹脊的建築,讓我產生一種身處仙境的遐想。

  踏著一層層台階,我在默默地尋找著開山始祖葛洪的腳印,他當年在這裡開山煉丹的美麗傳說,一直在我心中激蕩。美麗的傳說,也為三清山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史載,葛洪在三清山開山之始為唐朝,道教被朝廷奉為「國教」而在全國上下盛行,三清山道教隨之興旺,四面八方信眾上山進香絡繹不絕。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更是推崇道教,因而明朝是三清山道教活動的最鼎盛時期,山上的道教建築也如雨後春般大量湧現。此後,歷代修道者多出入三清山,山上的道教宮觀建築日益增多,至今留有老子宮觀、葛仙觀、福慶觀、靈濟廟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天門峰懸崖上,一座用花崗岩砌起的一座六層五面的風雷塔,雖歷盡千年風雨,至今巍然屹立於天門顛,成為三清山上道教標誌性建築。

  由於三清山廣泛流傳著神仙傳說,從而也使三清山成了神仙福地。正因為如此,古人以「高凌雲漢江南第一仙峰,清絕塵囂天下無雙福地」來描繪三清山的峻麗和清靜。三清山有「東美、西奇、北秀、南絕」之說,美在古樸自然,奇在形神兼備。所以在一千六百多年前,葛洪才會尋覓到這個洞天福地煉丹修仙。位於峰顛的一口煉丹古井,傳說是「仙井」。因為這口井在山峰之顛和九天之下,採集天地之精華,接瑤池之玉露,葛洪在此煉出的丹丸服下後可以長生。可惜天公不作美,我為無法親臨丹井喝口煉丹水而感到遺憾……

  沿著石階拾級向上,身上、頭上冒出的騰騰熱氣和悠悠流動的霧氣漸漸融合,隨處可見的道教文化遺跡,不僅給三清山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與渾厚的人文底蘊,也讓三清山贏得了「露天道教博物館」的美名。半小時後,晴陽初露的三清山又被一匹巨大的霧幕籠罩。眼前只有一片白茫茫的霧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全部掩沒其中。

  我久久佇立在峰顛的巨岩上,浸心凍骨的冷霧不斷向我撲來,使我更加精神抖擻。環顧四周,我們都已沉浸在一片白茫茫的霧海中,看不見腳下的深谷,也看不見頭頂的蒼穹,只有濕漉漉的霧珠兒夾著涼嗖嗖的山風,不斷灌進我正在冒著熱氣的胸膛。

  煉乳般的霧氣纏縈著我的全身,流流連連,飄飄蕩蕩。我在雨中尋覓著葛洪的仙跡,我在霧中悄悄探訪三清山千年渾厚不衰的道教文化。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OWNLP&aid=1009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