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需求別人的愛,也是一種.....貪!
2009/05/03 17:37:51瀏覽823|回應1|推薦17

人們總希望得到愛,付出不付出都要別人的一份愛或慈悲的對待,

這是心向外求,也是內心的貧瘠,若行菩薩道。

對外境不起分別,念念都是眾生,不因別人的好惡起煩惱,

如金剛經所說 :「無住而生其心」金剛經這部經是為菩薩說,

人道的眾生要提升佛道,學習一切不執著,方能空中生妙有。 

受苦的眾生,因為處處求不得而苦,能夠外在、內心都無求,

清淨自心,心淨佛土淨,就沒有外在的眾生相。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走菩薩行。

                                        

     境妄交流當下空           泉源自性豐沛收

    了了分明不記憂             只問因果圓融否

    莫問識種總難通             因緣福德巧對中               坦然一切-------貞心不動蓮花開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F66&aid=2911732

 回應文章

玄聖觀( 深觀己心)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清靜無為恆常在
2010/09/06 10:51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  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常養萬物

因無形而不知其大  未言其大    因無情 而無循私怠慢  故日月恆常 

因無名不為強名  故生育萬物  四季分明

一切皆謂之無為    無極   

因無為  故一切有為終有  停止  崩解之時   無情  無名亦然

需求別人的愛   是付出與承受

付出與承受 是同義複詞   付出者竭盡真心而出   並不一定全然得到回饋

雖不期待回饋  總是繫念而待   

承受者未必概括承受    或許經不起如此之輕

付者欲得   受者欲捨   得與失   立基於想多得與多捨   可歸類於---貪

故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謂之  無碍   因無碍   故自在   隨緣生滅

不擾其心   心常寂    故  清靜無為   無極也


玄聖觀 見世情返觀心

玄玄之理道德基 聖心無為萬年聚
觀心觀性為何意 原來清靜是真理
甜蜜花仙子(願世界平安)(FF66) 於 2010-09-09 13:49 回覆:

玄聖觀菩薩您好

回應的晚   抱歉~~~

菩薩文中闡述 都是走過菩薩行之心境

而能如實體會 無所住而生其心之奧義

心寬視野自然高遠    了心之無境如虛空無量   涵養萬物

貞是心有戚戚焉ㄋ

感謝菩薩大到分享

祝 諸事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