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8/06 15:25:00瀏覽562|回應1|推薦1 | |
這是接續上篇: 評:台灣需要能照顧勞工的政府(蔡佑駿)-1 他說: 2002年以來,台灣勞動族群的平均收入是增加的,但增加的收入分配的落差頗大,30歲以下的勞動階級,受雇年薪從2000年以後,就沒有再增加,30~34歲的勞動族群,2005年以後,受雇年薪甚至是下滑的,35~39歲的勞動族群,受雇年薪在2007年以後也是逐漸下滑的,2007年以來,40歲以下的勞動階級,受雇薪資至少已經被壓抑了4年之久,30歲以下的年輕勞動族群,更是被壓抑了10年以上,長期以來,大多數年輕人的受雇年薪都沒有增加。 我的看法: 起薪本來就低,而且應該低,誰當老闆都會這樣做,不同的是工作的時間變晚了,當年25歲開始工作,現在的人30歲才開始工作。當年的30歲的人,已經有5年經驗,現在30歲的人才在拿起薪。 真正有問題的不是年輕人: 2010年45-54歲的人拿年薪不到45萬,5年前這個群體是40-44歲,當時他們拿超過45萬。 2010年40-44歲的人拿年薪不到50萬,5年前這個群體是35-39歲,當時他們拿超過50萬。 2010年35-39歲的人拿年薪約47萬,和5年前的30-34歲的年薪相同。 相反的2010年30-34歲的人,年薪45萬以上,遠比2005年的未滿30歲的年薪高。 他的第一句話就錯。從2002年以來,除了最年輕的勞動族群,其他的平均收入都下降。 其實是所有35-54歲的人薪水全部降低 只有30-34歲的人因為開始真正做正式工作,比以前打工的薪水高。 他又說: 就算加入兼業薪資、營業淨收入、財產所得收入、自用住宅設算租金收入、經常移轉收入、其他可統計的雜項收入,那麼未滿30歲的年輕人,年收入更是可憐,2000年以來,平均年收入維持在40~45萬之間,30~34歲的勞動階層,年收入從2000年以來,甚至是呈現下滑的趨勢,35~39歲的勞動族群,2000年以來也沒有成長,2007年以後,年收入平均甚至下滑5萬元,整體來說,2000年以來,除了45歲以上的勞動階層年收入持平或緩和成長以外,廣大的45歲以下的勞動階層,年收入普遍無增長。 我的看法: 台灣的物價相對比韓國、中國、美國都要穩定。 未滿30歲的收入,下降原因,應該是過晚投入職場,以及女性的勞動參與率增高所致。 我不覺得應該用「可憐」二字來形容。 另外大學生的供給增加,需求沒有相應的增加,供大於求,自然價格要下降。 -- 這種結構性的改變,不應該怪罪到企業的頭上。 教改的失敗,不能單純的看成因為增設大學所造成的過度供給。 教改不是只是爲了減少課業壓力,或是反映國人想要念大學的需求。 現代社會是以知識經濟為主,大學生多的國家理應有較高的競爭力。 教改的失敗在於大學水準的低落,沒有真正吸引到知識經濟的新工作新創產業到台灣發展,這才是最大的失敗。 54558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