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評:台灣需要能照顧勞工的政府(1)
2012/08/06 14:41:07瀏覽984|回應0|推薦0

這是一篇好文章,在PTT上討論了三、四天。

原文網址在此:青年哀歌!失業率最高、總收入倒退回1995

以下藍字為原文,黑字為我的看法:

行政院主計總處調查,2011年5月份統計顯示,全國受僱者平均月薪約3.5萬,台灣829萬勞工有42.9%處於月收入不到台幣3萬元的狀況,其中月收入不到台幣3萬元的勞工中,30歲以下年輕人佔了26.84%,月收入超過台幣3萬元的勞工中,30歲以下年輕人只佔了16.29%,從數據來看年輕人的勞力相當不值錢。

我的感想:

勞力值不值錢要看付出的心力和回報的比例。也要看付出的貢獻和回報的比例。不是看絕對的數字。

台灣的薪水,主要是受到了全球化,特別是中國要素均等化的影響。

薪水向中國大陸的薪水逼近,甚至於更低一點也不意外。

從主計處的數字看來,30歲以下的平均,或者是中位數是兩萬多,30歲以上到60歲都是在三萬多。這種差異,應該全世界,不同時代,的結果都差不多。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20歲以下的工作人口非常低。如果工作需要經驗的累積,台灣人開始工作的年齡變高了。

我同意他的以下看法:

高等教育越來越普及,愈來愈多年輕人在學校就讀,延遲就業25歲以下的年輕人可能才初進入社會,所以薪水不高,加上這幾年非典型就業機會增加,例如臨時工、部分工時及派遣工作)增加,勞工供給量持續增加,壓低了 薪資水準,理想工作機會難找,所以只要經濟可以負擔,年輕人就繼續留在學校,就算脫離校園生活,年輕人因為薪資過低,所以進入職場的意願也降低。

不過失業者按年齡區分的百分比的意義不大。從2000年以後,失業的人口中,一半以上是30歲以上的人。失業的總人口是不同。

他的觀察:

從數據來看,30~39歲的年輕族群在失業人群中,比例從2005年開始是逐漸上升的,15~29歲族群的失業比例在2009年以後逐漸上升。

可見馬英九上任後,年輕人的失業的比率上升。不過這個表是比率,不是絕對的數字,比率上升,不代表人數上升。

再看勞動參與率的變化。1991年,20-24歲的勞動參與率有60%-70%,大概只有1/3不到的人要繼續深造。2011年,女性的參與率高過男性,女性有一半的有意願工作,男性不到一半。我認為這是隱藏的失業率。

比較特別的是20-30歲的勞動參與率,女性的比率非常高,遠比20年前的60%要高。

勞動參與率可以轉換成勞動的供給,20-30歲的少子化不明顯,年輕的男畢業生要比20年前的男性畢業生面對更多的同齡女性的競爭。

而且40-50歲的女性的勞動參與率,比20年前的20-30的女性勞動參與率還高,可見當時有一些決定在家相夫教子的婦女,後來也回到了職場。

不過50-60歲的男性,勞動參與率與20年前相比低了很多,難道是提早退休?

不過這個減緩了青年和中年者的失業的壓力。

勞動族群失業的主因,他的看法是:

主要在於工作場所歇業或業務緊縮,還有對原有工作不滿意,前者主要是受2008年美國經濟蕭條所引起的經濟全面受創,2011年以後,這項因素已大幅下滑,2011年主因在於對原有工作不滿意。除了工作環境不滿意,另外一項重點就是薪資,大多數勞工的薪資實在太低廉了。

我認為最後一句話不見得正確。

我認為台灣的薪資水準還會再下降,在ECFA之後,只會更低。

而低薪,不是造成失業的原因。

最低工資,反而是造成中高年齡失業的主因。

--

評:台灣需要能照顧勞工的政府(蔡佑駿)-2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ylanW&aid=6694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