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4/20 23:25:41瀏覽365|回應4|推薦1 | |
台灣內部矛盾,不是現在才開始。 台灣過去就有很多紛爭。 歷史上有漳泉械鬥,有閩客之間的隔閡 在流亡政府帶著軍民來台之後,也有本省、外省之間的衝突。 本省、外省也曾經反映在政治上,成為過去「反外來政權」國民黨政府,和支持台灣獨立,和「台灣人當家作主」的結合,不過台灣民間的衝突不大,這種衝突,過去最激烈時,也不過是政治人物動員的工具,社會並沒有嚴重的流血。 國民黨曾經有主流、非主流,有反李登輝而離開國民黨,另立新黨,或者像宋楚瑜出走,但是這些是政治衝突,大家都參與民主選舉,沒有什麼體制外鬥爭,至少無法動員人民做出來選票以及群眾造勢以外的恐怖活動。 過去一次一次的衝突與磨合,形成了現在的台灣,台灣是有包容力的。民主、法治是值得信任的。 比起過去,現在的台灣並沒有比較分裂。 -- 台灣真正的社會的割裂,是來自外來的力量,而外來的力量擁有資源,而且可以進行更細微的認知作戰,操縱輿論,來割裂台灣。對台灣的考驗,是台灣的民主法治,是不是脆弱到會受外力的影響;另一個考驗,是反抗外力介入的過程,還能不能維持原來的民主法治。 -- 龍應台的憂慮,是當她和友人說:「透過接觸中國來緩和局勢」而被朋友回應:「不要成為投降者」 這兩種對中國的回應,是來自對中國不同的認知。
我的看法是 1.「接觸」的方法很多種,並不是馬英九那種「祭祖」才是接觸。
這些接觸,我覺得都很有意義,從來沒有接觸的,反而我們要懷疑有沒有治理、代表台灣的能力。 中國人不是每一個都看得起,連戰的卑躬屈膝,寡廉鮮恥。 中國人也是會『愛你不跪的模樣』的。 抗議也可以是接觸,但是像陸委會藉著「抗議」來表達正式的立場是必要的。 2. 接觸的對象也很多種,官方接觸還是非官方,也不一樣 不和官方接觸,在台中國人可以和自己在中國的家人、親戚互動,這是無可厚非的。 中國最懼怕的,不是你的抗議,也不是你反中 不是 王定宇式的,那種外銷轉內銷,傷害的是台灣人,中國毫髮無傷。 中國最懼怕的,是蓬佩奧、余茂春,把中國人和中共分開,把中共和習近平分開的方式。 柯文哲密會蓬佩奧 暢談台美合作議題 「接觸就是投降」是中國國民黨將「和習近平見面」當作是接觸,而造成台灣人反感的必然結果。 3. 把前者解釋為「舔共」或者把後者解釋為「反中」都不見得正確。 接觸並非一定是「舔共」 反對接觸的,最有名的是蔣經國的三不,蔣經國是「反共」而非「反中」 龍應台是落入詞彙的圈套。 -- 龍應台文章發表在紐約時報,前幾天要發給台灣人一人一支槍的美國人,應該知道台灣不是那麼的抗中、反中。有的人會覺得應該加碼,鼓勵台灣人,有人會覺得應該棄台,因為無法說服台灣人自己捍衛自己的自由民主,任何的關懷毫無意義,有人覺得台灣最終會成為中國的一部分,會停止投資,這是目前為什麼和蔡英文只能談軍購,不能談經貿合作的原因。就算是賣武器,也要小心武器落入中國之手,日本可以有導彈,台灣只能當炮灰,原因就是台灣可能仍然有30-40%,寧願變成香港,也不願打仗。 雖然中國的媒體不見得看得到龍應台的文章,但是中國人裡,特別是知識份子,對龍應台是了解的,而龍應台是有影響力的,和絕大多數台灣媒體被認為偏頗和充滿不友好,或者因為政治立場和商業立場諂媚中共的文章不同,龍應台會讓一些還算有影響力的中國人,駐足觀望一下。龍應台的文章,一則會讓想要透過威嚇台灣人,進而促統的人,覺得也要加碼。覺得就算恐嚇不了所有人,讓台灣更加分裂也是有助於武統。一方面看了龍應台的文章,讓憂心兩岸關係的人感受到兩岸關係的惡化,但是他們絕大多數只能搖頭,因為中國人仍然充滿奴性。 台灣人對兩岸關係的態度,現在就是一個「心理的戰場」,形成這種狀況不奇怪,因為台灣是民主國家,而明年要選舉,這場選舉會決定未來至少四年的走向,或者更久。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