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12/28 10:58:18瀏覽352|回應0|推薦0 | |
天下雜誌最近(2022-12-20)的訪問: 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是一個政治學者,不是一個政治工作者。 不過他自稱為現實主義,是馬基維利的信徒。 馬基維利寫的文章,是給君王看的,是學理也是建議。是「術」不是「學」。 從這個角度看米爾斯海默,就可以了解他在說什麼。 --
他從來不認為,美國可以改變中國,利用相互依賴來建立安全體系,他認為不會成功。 例如像 湯姆斯弗里曼所說的【沒有兩個有麥當勞的國家會打仗】這種理論,米爾斯海默是從來不信的。 我不贊同米爾斯海默的觀點,原因是過去美國並沒有建立相互依賴,或是在依賴中建立互信。而並非接觸策略不行。相反地,要美國來接觸,不如台灣來接觸,而台灣來接觸是有效果的。 台灣自己民主制度的實施經驗,不能證明民主政治的優越性,才是最大的破口。而這種破口,是由於民主運動帶來的進步主義,被台獨運動傷害了。台灣的安全障礙,部分來自自己。但是後果是造成了全球化企圖影響中國的策略的失敗。 另外自由主義霸權,和普世價值,也不完全一樣。美國很多扶植的「民主國家」後來都貪腐,包括成功的國家,像台灣和南韓,都有貪腐的問題。 --
美中的經濟依賴,並非雙邊依賴,而是單方向的依賴,美國放棄製造,放棄生產力的提升,從數字上,認為外包才是生產力的提升,這種作法更進一步的造成了依賴。 全球從單極走向多極,這種觀點,忽略了「中國崛起」的意義。是變成了G2,而非多極。 中國崛起是屬於必然,是可以預測的。 美國的衰退,才是意外。其中經濟上過度保護主義,讓經濟失去了競爭力。 用消費來帶動成長,而非投資,本身就有問題。 -- 如果台灣落入中國,而美國什麼都不做,這會對美國在東亞建立的同盟產生巨大影響。從日本、韓國、菲律賓到澳洲,肯定會對美國的安全保證大幅失去信心。 美國及其盟友致力把中國軍力留在第一島鏈內,要能做到,台灣在地緣上扮演重要角色。 Q:面對大國競爭年代,你對台灣有什麼建議? A:盡可能地靠近美國,確保美國為台灣提供安全。但同時,也要確保不做任何不必要的事激怒中國,比方說,如果台灣不再維持現狀,中國可能會攻打台灣。 Q:這聽起來很矛盾,台灣與美國走得更近,北京往往因此憤怒? 有人喜歡比喻,台灣就像冷戰中的柏林,但這是不對的。從民族主義的角度來看,蘇聯對柏林並不關心,不認為柏林是神聖的領土。其次,從安全和軍事競爭的觀點來看,美國完全明白,它不可能保衛住柏林。 但台灣是一個不同的故事。台灣所處的位置具有戰略意義,【美國希望確保台灣與美國保持同盟】。如果中國征服了台灣,將是美國非常重大的戰略損失。 他明明知道台灣和美國走得更近會激怒中國,但是卻又要台灣和美國走的更近,但又要台灣不激怒中國。 其實重點是「台灣落入中國」,而美國不能「什麼都不做」 如果台灣人認同中國,願意融入中國,那就會對美國在東亞的地位造成嚴重的影響。 這個角度來看,他和中國的那些策士們,對大局的看法是類似的。 金燦榮:「未來五年是中美關係的關鍵五年。第一,未來五年是中國趕超美國的五年,你趕超的時候,對方反應一定是最激烈的;第二,未來五年很可能是台灣問題爆發的五年,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最具有爆炸性的問題。這個問題,未來五年會爆發。 對美國而言,【中國和台灣的對峙】是維持現狀的基礎。現狀是台海對峙,美國可以介入。 而【台灣和中國走的更近】是改變現狀。 如果現狀真的會改變,對美國而言,一場戰爭,而讓美國介入,會比「和平統一」對美國的威脅要小。 -- 米爾斯海默提出的策略,沒有長遠的可行性,除非一場戰爭,中國一夕回到解放前。 金燦榮提到的中國的對應策略,反而比較現實,「把自己國內做好」很重要,把國內搞好的關鍵是「搞好經濟」。 我對金燦榮的看法是,搞好國內能夠避戰,但不能帶來世界和平與長治久安。 中國國內處理不好,就會用對外擴張來轉移注意力,才能維持政權。 習近平現在的新的領導班子,明顯能力不如上一屆,而且多半是聽話的人,缺乏擔當以及獨當一面的勇氣,是不可能又什麼偉大的作為。這時候需要安撫人心,但是團隊中缺乏像溫家寶這樣的人,無法取得人民的信任感。 而這些自己為是台灣通的人,反而容易誤判,因為自己的立場思維,可能偏頗或者是過時。 能夠帶來中國以及世界的穩定的是中國的權力下放。 並且回到改革開放,願意將經濟成長的成果與世界分享,這是習近平以及他的團隊,做不到的。 台灣未來必須要有【能夠與廣大中國人對話】的領導者。 賴清德如果上位,會是台灣的災難。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