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作家的出走與回歸」之旅
2010/06/27 09:16:42瀏覽9|回應0|推薦0

 

一、佩索亞

 

費爾南多佩索(葡萄牙Fernando Pessoa1888年-1935年),生於里斯本,是葡萄牙詩人與作家。 文評家卜倫在他的作品《西方正典》形容他是與諾貝爾獎得主巴勃魯‧聶魯達最能夠代表二十世紀的詩人。

他在文學上以「創造」性格聞名,我們稱這種寫作手法為「異名」。各個「異名者」有着不同的筆名,存在着不同的個性,其實是來自作者多種性格的反映。在異名 者之外,作者還有一個

 

 

蘇偉貞

「自我」,這個是作者的真正性格。在眾多角色中,以「自我」加上另外三個「異名者」最為成熟及最廣為人知。 「自我」通常都是最能夠帶出真理、存在及個性等深層哲學意義的角色。

費爾南多‧佩索亞於1888年生於葡萄牙里斯本,父親在他不滿六歲時病逝,母親再嫁葡萄牙駐南非德班領事,佩索阿隨母親來到南非,在那兒讀小學中學和商業學校。在開普敦大學就讀時,他的英語散文獲得了維多利亞女王獎。1905年他回到里斯本,次年考取里斯本大學文學院,攻讀哲學、拉丁語和外交課程。他常去國立圖書館閱讀古希臘和德國哲學家的著作,並且繼續用英文閱讀和寫作。 且他運用三種筆名書寫,並各司其職,阿爾貝托‧卡埃羅是一位自幼失去雙親的牧人,僅受過小學教育,和一位姑奶奶住在鄉間,26歲便死於肺病,著名的組詩《牧人》就托在他的名下;阿爾瓦羅‧德‧坎波斯是一位工程師,對科技充滿興趣,詩作常採用近乎散文的自由體,思想極其激烈;里卡多‧雷耶斯的詩歌顯示出賀拉斯式的恬靜和與之相應的享樂主義精神,內容多是對愛情、神靈和信仰的思考 。再加上一個本我,將一個詩人的內心衝突和自相矛盾平衡在一個自創的文字的宇宙結構裡。 西元1935年11月29日,佩索亞因肝病嚴重惡化被送進醫院,當天他在一張小紙片上寫下了最後一句話:「我不知道明天將會帶來什麼。」次日他便與世長辭。

而在其晚期之著《不安之書》(大陸譯為《惶然錄》),佩索亞安然自得於日常生活,以「不動的旅行者」─通向N市的任何一條道路,都會把你引向世界的終點-長駐里斯本,詩人以自身關照里斯本的一切,也就是以單薄的軀體對抗外在的動盪,以存在具體顯現對土地之愛、以文學最純粹的心靈撐開一個「屬於麻木不仁」的世界。正如佩索亞拒領官方獎章,長期獨身於主流社會之外,證明了佩索亞貫徹社會良心的詩傳統。 因此從中便可以得知,作者的一生在主流的環境與邊緣之中往復來回

 

二、 普利摩‧里維

普利摩‧李維(Primo Levi) ,他曾因於二次大戰中,加入反法西斯的抗暴活動因而被捕,送入戰時德國極負惡名的奧茲維茲集中營。在其中他見証過人類所遭遇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暴行,並經歷過永遠無法忘懷的恐怖。 他在二次大戰結束後,重新回到曾經帶給他無限痛苦的奧茲維茲的「集中營」。其中最為著名的為《週期表》與《滅頂與生還》,《週期表》,是用隱喻的手法寫出,每一元素依照其特性以代表某人或某族,如「氫1」,便代表著其族─猶太。而《滅頂與生還》,則是李維用極其理性的眼光,藉著對集中營的白描陳述,吟唱對生命最大的禮讚。 李維後雖被解放,但在集中營的生活並非可用言語所言喻的,但是其後他重回當地,對在集中營的日子做一個反思,他認為這是其責任感,亦是使命感,是他不能所推卸的。而在1987年5月,李維失足而死,有人認為李維是自殺的,有人認為他是不小心掉落的,不論如何,李維他在巨大時間的洪流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到了西元1992年4月,米蘭慶祝脫離法西斯主義49周年遊行中所提出的口號:「勿忘1745172」中,看出李維仍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三、 荷塔‧慕勒

荷塔慕勒(Herta Müller,西元1953年─),生於羅馬尼亞,德國小說家、散文家,2009年諾爾文學獎獲得者。荷塔‧慕勒出生於,羅馬尼亞蒂米什縣的德語Niţchidorf,其父母都是羅馬尼亞的施瓦本裔)農民。她的父親曾在二戰中參加了德國黨衛軍羅馬尼亞共產黨在1945年以後把她的母親驅逐到了蘇聯的勞工營。1973 年至1976年,慕勒在蒂米什瓦拉西部大學專修德國研究羅馬尼亞文學。1976年,開始進入一家工程公司當翻譯員,但 1979年時,因不願與當時羅馬尼亞共產黨政權的秘密警察合作開除。並且在其中,深受最要好的朋友誤會,帶給她無法抹滅的傷痛。當時在羅馬尼亞,幾乎所有作品都必須經審查刪選後才能出版。1982年,她的第一本書《低地》也因批判現實而只能已刪節版發表。

由於她多次對羅馬尼亞政府提出批評,並且擔心秘密警察的侵擾,西元1987年,慕勒與她當時的丈夫、小說家理查德‧瓦格納離開羅馬尼亞移居德國。在2008年,慕勒回到羅馬尼亞,重新回顧她當時所經歷之事,解釋秘密警察的真實。而在2009年,通過羅伯特博世基金會的獎學金資助,慕勒的小說《蕩氣迴腸》獲德國書籍獎提名,併入選最後的6本最佳小說。該小說描述了一個年輕人被流放到俄羅斯的旅程和生活,這也映射了二戰後德國人在羅馬尼亞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的命運。亦是其獲取諾爾文學獎之書,而其書獲獎之因為:「詩的凝鍊,散文的率直,描繪流離失所者的處境 。」

 

因此,不論是佩索亞、李維或是慕勒,皆是在主流與邊緣的環境中游走,並且他們都深處在邊緣的社會中,受到極大的壓迫,在他們的人生中留下一頁頁的悲慟痕跡,因此從回歸中(亦即「反3」返復)尋求出路。因為只有在面對痛苦中,才能擺脫束縛,找到安身之處,亦如波特萊爾所云:「這趟旅程,便是發現自己的地理學

金車藝文中心

1李維它極推崇「氫」

2「174517」是李維在奧茲維茲集中營所歸屬的編號。

3一指顛覆,一指逆向時間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ianamoon0915&aid=7892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