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電影【敦克爾克大行動】~~撤退回歸 養精蓄銳
2017/07/23 19:41:39瀏覽248|回應0|推薦0
【敦克爾克大行動 Dunkirk  】是講述二戰初期歐陸的大規模策略性撤退作戰。
1. 歷史背景─敦克爾克戰役
    二戰初期,英法聯軍雖宣戰德國,但是起初卻無積極作為,導致將近兩個星期的時間,德軍橫跨切入法國陸地,東、南、北面已被德軍夾擊,直擊英國英吉利海峽岸邊。1940年,英法聯軍決定向敦克爾克撤退,為聯軍的唯一希望。
    敦克爾克戰役由伯特倫 ‧ 拉姆齊中將指揮,為保證作戰的順利,建立通訊網;不過由於德軍(空軍)大力轟炸敦克爾克碼頭,大量的驅逐艦無法前來救援(因為吃水深,無法在沙灘上救援),救援速度緩慢,於是軍方緊急徵用民間船隻,民間的大力支援,使得敦克爾克戰役空前成功,33萬同盟國聯軍得以撤退,為二戰後期歐陸同盟國聯軍的反攻,儲備大量的軍力。
2. 三面視角  砲火轟炸
   導演 克里斯多福 ‧ 諾蘭 使用三面視角,從沙灘、海上、空中不同角度的畫面去呈現英軍撤退的艱辛過程,電影【敦克爾克大行動】講述的主體是英軍(其餘國家軍隊被隱化),電影角色的對話較少,大多是用畫面來敘述,從頭到尾觀眾都被圍繞在轟炸緊張的氣氛下。
    電影的開頭,一張張傳單不斷飄下,傳單內容是德軍明目張膽地宣告,「你」(英軍)被包圍了,展現德軍的強勢囂張與英軍所面臨的險境。
   德國空軍的轟炸,不僅轟炸敵軍的軍艦、軍人,甚至紅十字會救援的船艦,亦「一視同仁」的轟炸,表現德軍為贏不擇手段,即使違反國際公約也在所不惜。
3. 戰爭轟出人性
  【敦克爾克大行動】講述關心的是英軍最後是否有成功撤退,側重撤退的過程,因而對戰爭的人性面著墨不多。但珞瑜從片中幾個片段可以看出。
    與主角英國年輕士兵Tommy一同行動的 Gibson ,是從不說話的士兵,多次救了Tommy的性命,也拯救其他英國士兵的生命,但在敵軍射穿船隻漏水須減重時,才發現Gibson法軍,其餘士兵堅持犧牲他,但Tommy出面反對,可見危難時考驗出人性。
    英空軍 Farrier 則呈現另一種人性,當戰機油箱快耗完時,Farrier原本選擇迫降,此時英國空軍戰隊僅剩存他有戰鬥能力,而德國空軍不斷逼迫威脅撤退行動,最後Farrier決定戰到最後一刻,表示已將生死置之度外,最後結局被德軍所俘虜,但Farrier 的出色表現,挽救眾多英軍的生命。
4. 民船支援  展現溫情
 由於軍艦無法大量入港,英軍徵用民船,月光石遊艇的船長 Mr. Dawson 主動出港前往救援,航行途中遇到艱難抉擇,然而Mr. Dawson仍然前往敦克爾克戰場支援撤退行動,也因為有許多民船的支援,撤退行動才得以成功,展現民間的力量與溫暖。

5. 撤退是懦弱?勇敢?
    究竟撤退是否為懦弱的作為?能否讓英國人民失望?導演用英國人民的熱烈歡迎以及邱吉爾演說內容作為回答:「 不要把這次撤退蒙上勝利的色彩,戰爭不是靠撤退來取勝的。...... 我們也毫不動搖,毫不氣餒。我們將戰鬥到底。 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戰,我們將具有愈來愈大的信心和愈來愈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決不投降。 」
6. 觀後感
    導演著重於敦克爾克戰役的真實呈現,因此淡筆帶過角色的性格與衝突,這是導演獨特的處理手法,另一種表現戰爭視角的美學。讓觀眾感同身受,感受一場戰爭的歷程。
    不過,對於空軍的攻防戰,每架戰機視角轉換太過迅速,以致無法立即跟上空軍戰機劇情的演進,這比較可惜的地方~
    雖然德軍的出場只有空軍,出場率不大,但是配樂的搭配,到撤退成功前,無時感受到德軍的威脅緊迫性,因此珞瑜持續處於緊張高壓的情緒,珞瑜認為戰爭就是如此,也是此片的成功之處!
本文為珞瑜個人的觀後心得評論,僅供參考(非商業性質),實際感受因人而異!

同時發表於影視圈圈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ianamoon0915&aid=1070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