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2/25 09:56:33瀏覽1087|回應0|推薦2 | |
《2046》。王家衛導演。梁朝偉、王菲、木村拓哉、章子怡等主演。香港:春光映畫,2004。 《2046電影書》。春光映畫製作。台北:台視文化,2004。 《花樣年華》電影原聲CD。台北:滾石文化,2000。 《春光乍洩》。王家衛導演。梁朝偉、張國榮、張震等主演。香港:春光映畫,1997。 《重慶森林》。王家衛導演。梁朝偉、林青霞、王靖雯、金城武等主演。香港:春光映畫,1994。 《墮落天使》。王家衛導演。黎明、金城武、李嘉欣等主演。香港:春光映畫,1995。 2046 Original Soundtrack. By: Peer Raben, Shigeru Umebayashi. Rec. Baudrillard, Jean. “The Ecstasy of Communication.” L’Autre par Lui-meme. Tran. Bernard & Caroline Schutze. Baudrillard, Jean. The System of Objects. Trans. James Benedict. ——.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Tran. Sheila Faria Glaser. Bordwell, David. Planet Chow, Rey. “A Phantom Discipline.” PMLA 116 (2001): 1386-95. Chow, Rey. “Sentimental Returns: On the Uses of the Everyday in the Recent Films of Zhang Yimou and Wong Kar-wai.” New Literary Hitory 33.4(2002): 369-54. Deleuze, Gilles. “The Simulacrum and Ancient Philosophy.” 1969. The Logic of Sense. Trans. Mark Lester. Ed. Constantin V. Boundas. Dickens, Charles. A Tale of Two Cities. Fenichel, Otto. “The Scoptophilic Instinct and Identification.” Visual Cutlure: The Reader. Ed. Jessica Evans and Stuart Hall. Freud, Sigmund. The Unconscious. 1915. Grosz, Elizabeth. “Bodies-Cities.” Sexuality and Space. Hoeveler, J. David. The Postmodernist Turn: American Thought and Culture in the 1970s. Jameson, Fredric.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 “The End of Temporality.” Critical Inquiry 29 (2003): 695-718. ——. The Geopolitical Aesthetic. Kant, Immanuel. The Critique of Judgement. Trans. James Creed Meredith. Kristeva, Julia. “Fantasy and Cinema.” Intimate Revolt: The Powers and Limits of Psychoanalysis. Kristeva, Julia. “Fantasy and Cinema.” Intimate Revolt: The Powers and Limits of Psychoanalysis. 63-80 Lyotard, Jean-François.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1979. Rayns, Tony. “ The Poet of Time.” Sight and Sound 13/9 (1995):11. Teo, Stephen (張建德). Wong Kar-wai. Xu, Gang Gary. “Where Has the Aura Gone?: Reflections on Cultural Studies, Neoliberalism, and Literature as the Auratic Event.” Concentric: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同心圓:文學與文化研究》)31.2(July 2005): 15-39. 也斯。<王家衛電影中的空間>。《王家衛的映畫世界》。香港:三聯書店,2004。14-25。 大衛•伯德威爾(David Bordwell)。《香港電影王國》。何慧玲譯。李焯桃。香港:香港電影評論學會,2001。 卡佳•絲爾薇曼(Kaja Silverman)。<銀河>。劉紀蕙譯。《中外文學》30.12(2002年5月):29-53。 李照興等。《香港101─愛恨香港的101個理由》。香港:文林社,2003。 李歐塔。《後現代狀況:關於知識的報告》。台北:實驗藝術叢書,1996。 周蕾。<幻影學門>。林建國譯。《中外文學》30.12(2002年5月):130-49。 周蕾。<懷舊新潮:王家衛電影《春光乍洩》中的結構>。蔡青松譯。《中外文學》35.2(1996年7月):41-60。 尚.布希亞著。〈通訊狂歡〉。李家沂譯。《中外文學》24.7(1995):31-41。 尚•布希亞。《物體系》。林志明譯。台北:時報文化,1997。 ——。象徵交換與死亡》。寧波:譯林出版社,2006。 ——。<虛擬與事件性>。2002。《恐怖主義的精靈》。黃宏昭譯。台北:麥田,2006。107-132。 ——。《擬仿物與擬像》。洪凌譯。台北:時報文化,1998。 阿巴斯(Abbas, Ackber)。<新香港電影與城市體驗>。《明報月刊》33.4(1998年4月):31-34。 朗天。<後八九與王家衛電影>《王家衛的映畫世界》。潘國靈和李兆興主編。香港:三聯書店,2004。4-13。 張立憲編。《家衛森林》。北京:現代出版社,2001。 張志偉。<王家衛的後現代城市超級市場>。《王家衛的映畫世界》。香港:三聯書店,2004。26-41。 張鳳麟。<《2046》-愛情和時間的永遠輪迴>《王家衛的映畫世界》(增訂版)。潘國靈和李兆興主編。香港:三聯書店,2004。167-71。 陳冰著。<《2046》王家衛墨鏡化向自己敬禮>。《新民周刊》。2004年12月11 詹明信。《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唐小兵譯。台北:合志,1989。 詹明信。《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吳美真譯。台北:時報文化,1998。 廖炳惠。<導讀:詹明信與後現代>。《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詹明信著。吳美真譯。台北:時報文化,1998。v-xiii。 廖超勇。<觸摸《花樣年華》:體感形式、觸感視覺、以及表面歷史>。《中外文學》35.2(1996年7月):85-110。 劉以鬯。《酒徒》。台北:遠景,1979。 潘國靈。<序一>。《王家衛的映畫世界》。香港:三聯書店,2004。V-VII。 潘國靈和李兆興主編。《王家衛的映畫世界》。香港:三聯書店,2004。 蔡佳謹。<慾望三部曲:論王家衛的電影《阿飛正傳》、《花樣年華》與《2046》>。《中外文學》35.2(1996年7月):11-40。 嚴偉基。<記憶像鐵軌一樣長-電影《阿飛正傳》與《2046》中的列車意像>。2007 Symposium: Hong Kong in the Making Cutlural Studies in the Making。10 February 2007。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