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14 17:48:30瀏覽1815|回應0|推薦1 | |
宗 鄭子太極拳源出楊氏太極拳,1937年宗 曼公自幼博覽群經,通悟哲理,深得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擅長詩、書、畫、醫、拳五藝之長,人稱“五絕高士”,實為一代奇才,不獨太極之光,亦堪稱中國之賢哲。 幼即聰穎多學多能 鄭曼青1901年 19歲經獲羅癭公之薦赴北京,執教于郁文大學,教授詩學。1925年,獲蔡元培先生賞識,執教暨南大學,後又出任上海美術專門學校國畫系系主任,時年僅25歲。 曼公幼時身體孱弱,遂於1926年拜安徽九代名醫宋幼庵為師學中醫成為中醫聖手,尤於婦科骨科別有心得。次年,曼公因患肺結核病,參加 曼公師從楊澄甫師爺修習太拳六年,勤練不缀,至1935年楊師手喻大師兄張欽霖代師傳授內功心法,乃更窺堂奥。 得遇明師融匯醫拳 曼公博覽群經並有中醫背景,對拳架之體悟非同一般武夫;尤其重視太極拳的推廣,遂與同門匡克明倡議,由楊師口述,曼公代筆,吳江黃景華校勘,於1934年出版《太極拳體用全書》(楊澄甫,上海大東書局出版)。此書的發行對太極拳運動的推廣有極大的影響與幫助。 1937年曼公應中央軍校教育長張治中將軍之邀,到南京中央軍校任國術教官,專門教授太極拳。次年隨張治中將軍赴湖南任省政府諮議兼國術館館長,湘省學習國術風氣極盛,故規定每兩個月由各縣國術館調派教官40人,授以太極拳。但因因學習時間不敷,為便於傳習,曼公將楊家老架刪削重複,擷取精華,求其精要為37式,名之:「鄭子簡易太極拳」。嗣經陳微明大師作序稱道,吳稚暉、于右任等先生正名題辭,定名為鄭子太極拳。其時與同門李雅軒、李壽籛及自然門杜心五等大師切磋、交流拳藝,拳藝更上層樓。(徐憶中:《鄭子太極拳之由來及發展》) 為推廣鄭子太極拳,曼公更於1946年將學習太極拳的心得加以整理為《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嘗試用醫學物理學等現代科學解釋太極拳養生及技擊的原理。此書也成為修習鄭子太極拳的必加研讀的寶典。 1949年冬,應當時臺北市游彌堅市長之邀,在臺北市中山堂頂樓招生授課,同時定名為時中太極拳社。「時中」之命名,乃取自「中庸」君子時中,不偏不倚,亦勉勵門人行事為人,時時中道,練拳之時,時時中定,期以學者怯病健身,禦侮防敵,造福社會,惠及人群,從茲開臺灣太極拳之先河;(徐憶中:《鄭子太極拳之由來及發展》) 1956年起曼公更遠卦國外傳授鄭子太極拳,足跡遍歷東南亞、歐洲及美國等地。在各地都掀起學習鄭子太極拳的熱潮,不僅帶動鄭子太極拳的推廣,也因此讓各國人士對中華文化的精妙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文武兼備桃李天下 曼公常言:「口有三寸舌,亦把太極宣。」曼公授徒非常嚴格,文武結合,教拳之餘還向學生講授《四書》、《莊子》、《易經》及書法,納武術於學術之中,以期造就更多文武兼備之人才。故其門下弟子多為文質彬彬,無一般拳師之江湖習氣。曼公太極拳弟子桃李滿天下,素負聲名的有:徐憶中、陶炳祥、梁棟材、羅邦楨、陳志誠、黃性賢、劉錫亨、宋志堅、鞠鴻賓、干嘯洲及吳國忠等人,在歐美、東南亞及臺灣開枝散葉,遍地開花。 「曼叔為練拳方便,自創一襲無領、短袖、齊膝之布衫為拳服,授拳時常著此衣,遂成為他的標幟,人一見這襲衣就知是鄭曼青。曼叔客居美國紐約九年,在當地辦太極拳學社,學生如湧。」 (摘自章左平《我的表叔鄭曼青》) 1967年10月,出版「鄭子太極拳十三篇自修新法」,篇章見解獨到,理論精闢淵博,法前人所未法,實為傳授心法之樞機,于右任先生贊其為“至善至美之教材”。學者如能虔心揣摩悟徹,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益。(《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徐憶中:《鄭子太極拳之由來及發展》 五絕高士一代奇人 晚年,曼公應中國文化學院創辦人 綜曼公一生,可謂精彩多姿,精通「詩」、「書」、「畫」、「醫」、「拳」,觸類旁通得成一家之言。誠如台灣藝術評論家 台灣有緣拳社一期弟子黃耀一 福建有緣拳社一期弟子劉世和 台灣有緣拳社六期弟子蕭國慶 共同編撰
|
|
( 興趣嗜好|運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