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反思全球化(上)
2005/05/24 15:18:31瀏覽173|回應0|推薦0
反思全球化(上) (點計數:2195)

作者:房寧 http://www.pen123.net.cn 2002-11-22 17:13:53 士柏咨詢網

作者最新論題

·縱論伊拉克危機 (02-28 18:44)
·水落而"油"出--美國"倒薩"經濟背... (04-03 09:03)
·“哥倫比亞”失事引爆的價值觀論爭 (02-26 10:23)
·永遠的雷鋒 (03-07 10:48)
·房寧質疑“歷史教科書事件” (12-06 21:55)
 
作者文集

  
   第48期世紀大講堂
反思全球化--房寧
主持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歡迎大家來到世紀大講堂!大家都知道,什麼什麼全球化,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時髦詞匯,但是1997年的時候,亞洲金融危機在中國的周邊發生,而且直接衝擊了我們的香港,這是我們直接獲得的一種感受,就是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未必全都有利,它帶來了我們很多的思考,那今天呢,主持人阿憶給大家請來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所的副所長,房寧教授,請他給我們講一講"反思全球化"。好,有請房教授。
主持人:我聽說房教授是北京人,是吧?
房 寧:對。
主持人:我也是在北京長大的,盡管父母不是北京人。我小的時候就熟悉一個地方叫上地。 房 寧:是。 主持人:據說您上山下鄉的時候就在那個地方。
房 寧:那是我們村,我在那兒插了兩年隊。
主持人:您在北京城市里原來是在哪個地方生活?
房 寧:原來就在海澱區,我在人民大學的院子里長大的。
主持人:是人大子弟。
房 寧:對,人大子弟。
主持人:那您的家離上地也並不遠,上地就在我們現在錄制現場,清華大學老圖書館的正北邊。
主持人:在上地,你們家那個地方,是怎麼聽說考大學,又怎麼選擇政治學呢?
房 寧:這個就很偶然了,因為當時在農村插隊,這叫"廣闊天地煉紅心"。
主持人:大有作為。
房 寧:滾一身泥巴,出一身臭汗,煉一顆紅心嘛,所以當時也沒有想到什麼上大學,后來1977年恢複高考。大家都要試一試嘛,那我也試一試。為什麼學政治,有個偶然的機會,當時知識青年當中選了一些人,學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
主持人:現在已經被推翻了。
房 寧:對,但是我是從這一點,從學習這個被推翻的理論為起點,走上我現在這條道路的。不知道,這個開端是不是吉祥啊?當時去學習,越學感覺問題就越多,后來就對這個問題比較感興趣了。考大學,選專業的時候,我想來想去,覺得這些問題比較有意思。另外我們在農村,在社會實際生活中生活一段了,可能學那些數理化覺得比較生疏了,所以就選了這個專業。
主持人:學政治學,進了當年叫做北京師範學院的那所學校的政法系。現在北京師範學院已經改成了叫首都師範大學,而且在那一讀就是四年。
房 寧:對,我一直是在那學習,后來工作,始終在首都師大,中間還到美國去作為訪問學者進修了一年。1987年到1988年我在美國學習一年,我記得當時到美國不久,有一個美國人--美國人經常愛提這樣的問題--問你到美國來,對美國有什麼印象,或者說你最深的印象是什麼?我是77級的大學生,80年代剛剛打開國門,那個時候有句話,叫外邊的世界很精彩。我記得,80年代我們對外面的看法和現在有很大的不同。那時我對美國的看法和別人也沒有任何不同。當時我想了想--對美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麼?我脫口而出:美國富裕呀。他說你知道我們美國為什麼富裕嗎?我說那我就不太清楚了。記得當時自己還小幽默了一把,我說我是研究政治學的,對經濟學問題不太知道。他說這根本不是個問題,不是個學術問題,美國人都知道的一個簡單問題。我們美國是從全世界人的兜里拿錢,拿到我們的兜里,當然我們的生活就好了。就是說這個國家,有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品,在國際經濟分工的高端,它可以賺超額利潤。這個超額利潤是要拿到美國去的,在美國消費。美國人消費,比如說要吃飯,那當然餐飲業就帶動起來了,美國人飲食方面花銷,50%以上是在外就餐,所以麥當勞、漢堡王都起來了;美國人要娛樂啊,就有了好萊塢,好萊塢是個大產業;他們還要玩啊、旅游啊,所以旅游業很發達;還要去賭錢啊,就有了拉斯維加斯,大西洋城;到了周末的時候,吃也吃了,喝也喝了,玩也玩了,這心理上又不平衡了,那麼還要到教堂去找牧師再談談。你看,這就叫經濟學。后來我們知道這在經濟學里就叫國民收入的再分配。所以這個社會水漲而船高,就富裕起來了。從那個時候,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就開始琢磨這些問題。
主持人:好,我們從個人之間這種閒聊,已經好像是拉開了講演的帷幕,已經進入到了它的序曲了,下面我們馬上要完整的聽您給我們講"反思全球化"。
主持人:有請。
房 寧:謝謝大家!剛才主持人講,全球化是個耳熟能詳的詞匯,隨著麥當勞遍地開花,耐克鞋滿地走,因特網進入千家萬戶,中國人民對經濟全球化這樣一個進程,越來越熟悉了。但是,關于經濟全球化應該說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樂觀的人說經濟全球化是一個鮮花鋪地的坦途,走向世界大同。批評的人說,經濟全球化是贏家通吃,是個陷阱。人們對經濟全球化在生活當中的感受,應該說是不一樣的。但是我想,無論你抱著什麼態度,首先還是要搞清一個事實,就是經濟全球化本身,它的經濟含義到底是什麼,或者說它的社會實質到底是什麼。有人說,經濟全球化,從現象來看,就是剛才提到的,我們在中國也可以享受到美國的消費品。那麼,整個世界呢,從消費來講,已經都共通了,我們坐在家里頭,就可以上網,從網上就可以瀏覽整個世界。當然這個還只是個現象,因為生產和消費活動的全球化,背后是資本運動的全球化。我們都知道市場經濟,我們現在的經濟就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它不再是以生產某種產品為目的,而是以追求利潤為目的,是一種資本的運動,是資本的循環與周轉。那麼,經濟全球化實際上就是資本的大規模的跨國運動,或者說資本的國際循環與周轉的形成。這是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或者說是它的經濟實質。經濟全球化,如果我們把它定義為是資本運動的全球化,那麼它的所謂的優點、缺點,或者說對我們的生活將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也是由這樣一個性質引發出來的。
經濟全球化,當然,好處我們看得很清楚了。資本運動,其實就是西方資本,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大規模的跨國運動,或者說向外擴散。當然西方國家之間也有資本交換,但是在整個全球化的運動中,重要的趨勢是不斷地向第三世界,或者我們所說的發展中國家的擴散。這對于發展中國家,比如說,對我們中國,在經濟上確實起到了很強有力的促進作用。因為發展中國家,包括我們中國,工業化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把農業社會中積累的那些能量,向二、三產業擴張,這個擴張空間是很大的。但是前提呢,我們所缺乏的前提就是資本。經濟全球化,西方的資本,特別是西方的產業資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大量的超越了西方國家,超越了原來的工業化國家,向第三世界擴張。在這個過程中,第三世界的工業化發展起來了。在整個50年代,60年代,乃至于70年代的上半期,都是經濟全球化的凱歌行進的時代。那個時候,應該說整個世界對于這個進程是比較歡迎的,比如說"貿易保護主義"這個詞,在80年代以前,人們很少提起,很少提到,而到了90年代就成為了焦點。WTO的兩次談判,現在也僅僅就是確定了下一次談判的議程。西雅圖談判沒有成功,這一次,就是多哈會議,也沒有實際的結果。
所以,現在人們對經濟全球化,形成了很大的爭議。但是在這之前,在70年代以前,總體上來講並沒有很大的爭議。為什麼呢,因為那個時候,還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不斷擴張的時期,它把資本帶向整個世界。這個時候,整個第三世界國家的二、三產業的空間很大,勞動力成本又很低,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經濟的所謂"互補性"又很強,那個時候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的檔次很低,產品附加值很低,有許多自然資源和西方直接交換,當然西方國家也是歡迎。所以在那個時候,應該說,盡管付出了很大代價,但是總體上來講還是在發展的。
(一帕結束)

剛才我們講了,他來投資,來生產,工廠開起來了,就業問題解決了,東西生產出來了,我們整個生活面貌變了。這是一個方面,我把這個趨勢,或者說全球化比較有利的方面,叫做資本流遍世界。但是還有第二句話,在這個過程當中--資本流遍世界的過程中,利潤卻流向西方,這里面存在一個價值轉移的問題,或者叫經濟剩余的轉移問題。說起來這個經濟學術語的道理也很簡單,我可以給大家舉個例子,講個小故事,我這兒帶來個小玩藝兒。
主持人:美國芭比娃娃。
房 寧:芭比娃娃,在座有好多女同學,你們認識嗎?有沒有?美國女孩子,平均每人有10個芭比娃娃,芭比娃娃現存的數量,比美國的人口還要多。那麼這個芭比娃娃是美國的一個文化象征了。在我看來,可口可樂、芭比娃娃、還有米老鼠是美國的三大文化象征。但是這個芭比娃娃,我要告訴同學們,它不是在美國生產的,而是在中國生產的。這個芭比娃娃,在美國市場上的平均售價是10個美元。當然,這是一個比較簡單的,還有更好的,有可能比這個還要高級一點的。但是,大家要知道,美國老百姓,中產階級,一般來說月收入大概是兩千塊錢,這是比較低的,高的呢,一般兩千到五千之間。那麼掙兩千塊錢,花十塊錢就可以買到這個芭比娃娃,也就是說,是他收入的二百分之一,如果中國人呢,收入假定是2000元人民幣。
主持人:外企的。
房 寧:外企,還比較高的,2000人民幣,同樣買這個東西,是工資的二十分之一。也就是說,這個東西實際上,根據價格的實際購買力比較,在美國很便宜。就是說,美國的消費者還是大大受益的。但真正受益的呢,可能還不光是美國的消費者,還有什麼人呢,就是美國的商人。同學們知道,這個芭比娃娃在中國生產,再把它運到美國的到岸價格是多少?同學們猜猜,是兩個美元。也就是說生產好,包裝好,運到美國后只是兩個美元。那麼,美國商人拿到美國市場上去賣就是10個美元。那麼,生產者拿到了多少,是不是兩個美元?還不是。因為兩個美元當中有一個美元是運費和管理費。最后還剩一個美元,生產者拿到了嗎?對不起還是沒拿到,為什麼?因為這個東西要銷售到美國,還要有一個條件,就是這個東西要來料加工。這個東西的料錢大概是多少呢,是65個美分。制成這麼一個很簡單的東西,主要是加工費。因為這個小衣服做起來,很精細,你看哪一道工序都不少,而最后加工者只拿到了35個美分。那合人民幣呢,兩塊五,大數說就是三塊錢吧。你看一個生產者,他大概也就拿到了三塊錢。如果按人民幣算,生產者只拿到三塊錢,這個東西卻大約可以賣到八九十塊錢。 這經濟學上怎麼講呢?在資本有機構成相同的情況下,勞動力的價格不同,也就是工資水平的不同,這就意味著有大量的剩余價值的轉移。通過全球化的過程,轉移到了發達國家。西方為什麼富?發展中國家為什麼窮?美國的月亮為什麼比中國的月亮圓?過去有些人講是個文化問題,是個觀念問題,其實更多的是經濟問題。什麼經濟問題?就是經濟全球化的問題。
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大量的價值轉移。所以,在產業資本全球化的初期,很多發展中國家,一片繁榮。全球化好像一片彩云,飄飄然從西方擴散到整個世界,當它的陽光雨露灑到大地上,萬物生長,一片興旺繁榮。但是,隨著全球化過程的加深,這個過程就發生了逆轉。所以,我認為,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出現了一個現象,我把它概括為"發展的陷阱"。
也就是說,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第三世界國家的產業結構沒有得到優化。經濟是發展了,但是產業結構沒有優化。農村衰落了,農業萎縮了。為什麼呢?因為資本的運動,永遠像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資本永遠向勞動力價格低,利潤率高的地方流動。農村的一點剩余資本,往往要向城市集中。所以,在整個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在不斷地萎縮。在50年代的時候,幾乎所有的發展中國家的糧食,除去一些中東地區的幹旱地區以外,一般的糧食都能自給。到了90年代的統計,60%-70%的發展中國家糧食都不能自給了,農業都衰退了。這是一個問題。農業衰退了,反過來這個循環有問題了。就像我們現在感覺到的這個問題,為什麼"拉動消費"總是拉不動,因為中國13億人口至少有8億是農村人口,農民的收入上不去,整個的循環,即城市也會受到影響。
其次是社會也出現了分化,因為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畢竟是有一個"馬太效應"的。在這個過程中,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的是整個經濟活動的高端。經濟全球化的物質基礎是全球的分工體系,這個分工體系是一個垂直分工的體系。垂直分工體系中,發展中國家處于低端,生產低技術、低附加值產品;發達國家處于高端,生產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比如,我看到一個材料,1997年的中法貿易,法國向中國出口的第一類產品是24架空中客車飛機,這24架空客飛機價值12億美元;而中國向法國出口的前十類商品,包括鞋帽、衣服、小家具、家用電器等等這些東西,總和才不到10億美元。也就是說,法國24架飛機可以換回了大量普通商品。比如說鞋,那年向法國出口了八千萬雙鞋,幾大船去拉,法國人民一人一雙。
所以,經濟全球化是資本運動的全球化,但卻不是經濟福音的全球化,它並不是利益和利潤的全球的均衡分配。一方面有大量的價值轉移,有超額利潤,另一方面在這個過程中賠本賺吆喝,給人打工,外圍的社會在不斷地分化。現在一算帳,至少是從上個世紀的50年代以來,世界上的差距是越來越大,發達國家"金十億"直上云霄,廣大發展中國家四、五十億人,多數是窮困潦倒。這是全球化的一個基本事實。
美國一個國家人口不到世界人口的5%,但它消耗了世界上36%的石油,而且價格極其便宜。現在1公升汽油的價格比可口可樂的價格還要便宜,還要低。這很難設想,石油要在地球的深處打個井,把它想辦法弄上來,然后還要加工,還要儲存等等,而且資源是有限的,越來越少。但是它比礦泉水、比可口可樂--那個兌上一點什麼東西的水,還要便宜!這確實是個很奇怪的現象,很不合理的現象。
最后,發展的陷阱還表現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關系越來越尖銳化。就是說,所謂的"互補性",為什麼說所謂"互補性"呢?發達國家生產高附加值產品,你生產低附加值產品,甚至就是原材料。你把煤挖出來了,他幫著你修一條鐵路,嘩嘩嘩地就運到他那去了。這個他當然歡迎了。然后他的電器運到你這兒,很貴,號稱有知識產權。你還得幫他保護著,所以很貴。這樣當然這樣好了。但是,隨著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包括我們中國,不管怎樣經濟在不斷地發展,產業結構逐漸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附加值也有所提高。
(二帕結束)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BoDa&aid=7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