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高處不勝寒》序言
2005/06/13 23:07:41瀏覽122|回應0|推薦0
《高處不勝寒》序言(點計數:917)


--------------------------------------------------------------------------------
作者:王輯思 http://www.pen123.net.cn 2003-1-4 10:11:31 士柏咨詢網

序言
要對冷戰后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世界地位做出恰當的分析和評估,既需要了解大量信息,更需要建立起能夠經過一段時間考驗的分析框架,以及建立在信息處理和分析框架之上的理論思考。這樣,當部分信息過時、出現新的事態發展而需要修改原先判斷的時候,仍然有基本的理論和方法為依托。這便是本書的主要出發點。
任何一個現代國家的對外戰略都有三個方面的來源。首先是它的國情。自然環境、地理位置、人口構成、經濟基礎、政治體制、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歷史傳統等等,是相對穩定的物質因素、制度因素和思想因素,也就是這個國家對外戰略的物質基礎、制度基礎和精神基礎。國情的特殊性,決定了各國外交戰略和政策的特殊性。其次是該國的社會發展需要。在特定時期的國內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決定了政治斗爭的內容,產生了國內外政策調整的需要。人們常說"外交是內政的延續",這是正確的。不過,在某種條件下,內政也可以成為外交的延續,在開放的全球化時代尤其如此。第三是該國所處的外部環境。國際政治格局(即世界主要國家和國家集團之間的權力結構)即它在這一格局中所處的實力地位,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國際政治、安全、經濟關系的運行機制和規則,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和跨國公司等非政府組織,全球性的社會問題和生態環境問題等等,構成決定該國對外戰略的主要外部因素。
基于這種認識,本書前四章分析了冷戰后美國全球戰略的國情基礎、國內社會需要和國際環境。第一章第一節簡單講述美國特性,即美國在種族構成、價值觀、政治、經濟、對外關系等方面區別于其他國家的特殊國情與傳統。第二節分析冷戰后新的國際環境給美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第二、三、四章分別展開對當前美國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發展趨勢的探討,指出美國經濟以新技術革命為推動力,優化產業結構,保持了1992年以來的經濟持續增長,增強了國際競爭力。在政局保持穩定的同時,金錢操縱選舉、國會同政府的爭權奪利、接連不斷的政界醜聞,引起了公眾對政治領導人的強烈不滿。美國社會內部的貧富差距繼續擴大,種族矛盾和社會痼疾深化,多元文化主義和傳統基督教主流文化進行著激烈較量。
接著,本書第五、六、七章分別刻畫美國的對外經濟戰略、國家安全戰略和人權外交的基本輪廓。這三章都從冷戰時期形成的美國政策傳統和積澱談起,然后分析冷戰結束后美國在這三個具體外交領域里所遇到的新問題,最后將重點放在戰略調整的措施和方向上。冷戰后美國全球戰略首先強調經濟安全。它力求主導全球經濟的運行機制和規則,同其他主要工業化國家既有經濟摩擦,又相互協調政策。冷戰后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定名為"參與和擴展戰略",其內涵呈不斷擴大的趨勢,具有更大的外向性。美國在冷戰后加緊推行人權外交並使之在政府政策中制度化。但其國內的政治和社會變化將給人權外交帶來更多的牽制因素,"促進人權"不可能成為美國外交的中心任務。
這樣一種章節編排,反映了我們的一個基本觀點,即兩極格局崩潰后,美國外交不再圍繞同大國的對抗和聯盟展開,而是更多地受國內因素的制約。其外交側重點逐漸從國家間關系問題轉向功能性的"問題領域"。這種轉變反映在克林頓政府多次提出的經濟安全、國家安全和人權這"三大外交支柱"上。具體地說,冷戰后美國外交的目標是維護西方主導的全球貿易體系和金融體系的穩定,拓展美國的海外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防止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擴散,推進西方式民主和人權,以及保護生態環境、制止非法移民、打擊走私販毒、打擊國際恐怖活動等等。這些外交目標既符合美國國情和當前的國內需要,也是在全球化進程加速時美國政策調整的必然方向。
按照不同的"問題領域"來分析美國全球戰略,同強調內政與外交相互作用的著眼點是相互補充的。美國的國內政治、經濟需要,國內各種利益和觀念的衝突與融合,在外交上都有所表現,而且反過來又影響美國的對外關系。例如,在冷戰后的國家安全問題上,由于國內安全頻頻受到國際非法活動的侵擾,國內緝毒工作和處理非法移民問題也必須得到外交行動的配合,因此美國國家安全內涵擴大就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又如,美國對外貿易和投資政策的調整,必須配合其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尤其是信息產業的發展,于是它提出"公平貿易"原則,保護知識產權,積極開拓其信息產品的海外市場。在人權外交方面,國內公民權利意識的加強,宗教右翼的凸起,多元文化的發展趨勢,都形成了新的動力。國內因素對外交政策的投射,充分表現在上述外交"三大支柱"上。分別探討這三大問題領域,有助于揭示美國外交新戰略的調整方向和特點。
當然,傳統的地緣政治思想仍然在美國外交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美國也仍然十分重視國家間關系,特別是它同主要大國之間的關系。但是它對其他大國的政策,是為上述這些功能性目標服務的。正因為如此,把任何一個大國確定為戰略敵人,都無助于實現上述目標,都不符合美國的長遠利益。第八章里有關中美關系的較為詳細的探討,試圖為美國如何在外交中的功能性問題和國別關系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提供一個案例分析。美國對華戰略的目標,同其全球戰略的"三大支柱"是一致的,就是既要促進其經濟利益和安全利益,又企圖促使中國朝它所希望的政治方向演變。要達到這些目標,不能採取同中國全面對抗的方式,但必然同中國發生摩擦。
在簡單敘述冷戰后美國外交軌跡的基礎上,第九章對全球戰略的基本特征和發展方向進行了歸納總結。美國的戰略家和外交政策專家,在美國冷戰后外交應以什麼為首要目標、應進行戰略擴張還是戰略收縮、應實行多邊主義還是單邊主義等問題上,一直爭論不休,莫衷一是。但實際上,冷戰后美國全球戰略的主要輪廓和特點已經清晰。美國在經濟、政治、軍事安全等領域維護並發展它在二戰后確立的一整套國際規範,以其他國家對西方主導的現存國際秩序和規範的態度來決定其遠近親疏。它在大國中沒有確定的戰略敵人,將繼續維持並鞏固同歐盟、日本的安全和政治同盟,力圖將俄羅斯和中國納入現存的國際機制,借助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打擊伊拉克等少數所謂"無賴國家"。由于國內因素對外交政策的投射作用,環保、移民、掃毒等全球性問題在美國外交中的地位繼續上升。美國將在海外軍事幹涉方面更為謹慎和"內向",而在全球經濟、政治、文化、信息傳播等方面更為活躍和"外向"。
本書最后一章指出,對于根據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國經濟競爭力暫時下降而得出的"美國衰落"的結論,需要重新思考。從主要經濟指標、軍事能力、教育水平和人才流向、對外文化滲透力、對國際機制的支配力、自我調節能力等方面看,美國的世界地位沒有下降。美國稱霸世界的最大障礙來自它的內部:種族矛盾、貧富懸殊、政治醜聞、價值觀失落、犯罪猖獗等痼疾,削弱著美國的社會凝聚力,損害了它的外部形象。就整體而言,西方發達國家的力量正在分散和削弱。世界各地區和國家的發展模式趨向多樣化。因此,美國雖然在21世紀初能繼續保持其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但無力稱霸世界。
如果說本書還有什麼特點可言,我在此特別想強調我們觀察美國時往往忽略的一個視角,這就是美國人的文化價值觀、道德觀和宗教情懷,或者簡單說來,就是美國人的精神信仰。我在簡論美國特色的第一章第一節里,用略微超過比例的篇幅來探討這一問題,但宥于本書中心議題而不能展開。在朱文莉撰寫的第三、四章和周琪撰寫的第七章里,分別談到當代美國政治、社會、文化、外交等各個領域里,精神信仰所起的突出作用。誠然,美國人重視物質生活,美國是一個消費社會甚至浪費社會,美國商業利益集團對美國政治的影響舉足輕重,美國人在交往中比較不拘禮節而講究實效,典型的美國哲學是實用主義哲學,美國政治里到處是道貌岸然掩蓋下的利益角逐,美國在外交上也充滿實用主義,常常用雙重標准處理國際問題……。對于去過美國,讀過有關美國的書,或同美國人稍有接觸的人,這些都是淺而易見的常識。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美國人重視精神信仰的那一面,是我們所難以了解的,更是難以理解並同他們溝通的。美國自稱信神的人在其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大概比中國的無神論者在中國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還大。就這一點來說,同樣是以"務實"著稱于世的兩大民族,美國人的務實和中國人的務實之間就有巨大差別。因此,要了解美國,就必須對它的文化和價值觀的根基和變遷有較為深入的認識。但這畢竟不是本書的主題,只是在此借題發揮,以期引起進一步的探討。

本書各章節的撰稿人是:
王緝思(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 第一、八、九、十章
朱文莉(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講師) 第二、三、四章
王榮軍(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第五章
彭光謙(中國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所研究員) 第六章
周琪(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 第七章
本書是中華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在申請和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溫伯友、李正樂、李千等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基金會的張沱生先生全文審閱初稿,提出了十分中肯和詳盡的修改意見,使定稿比初稿有了實質性的提高。他還為本書的出版提供了重要幫助。王逸舟、陳小功、張沱生、張也白、金燦榮先生組成的項目評審小組,對本項目給予了肯定和鼓勵,也提出了改進意見。在形成本書框架和基本觀點的過程中,從李慎之、資中筠、陳樂民等師長的學術思想中吸取了營養。趙梅、金燦榮、李暉、于麗華、鄧文彬、杜麗英、王欣等同事,為本書的文字編輯、稿件打印、課題管理付出了辛勤勞動。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圖書資料室為課題組提供了大量資料。陶文釗、顧國良、胡國成、鐘湘農等先生在行政工作上對我的支持,使我得以為本書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特在此向以上同仁、朋友,以及在我的學術探索中提供幫助的其他朋友,表示深深的謝意。不言而喻,本書的缺陷應由其編著者負責。

王緝思

一九九九年一月于北京西郊大有莊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BoDa&aid=1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