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場不必要的戰爭
2005/06/13 23:06:00瀏覽111|回應0|推薦0
一場不必要的戰爭(點計數:2046)


--------------------------------------------------------------------------------
作者:西方學人 http://www.pen123.net.cn 2003-1-11 9:41:06 士柏咨詢網

一場不必要的戰爭
作者
米爾斯海默 沃爾特 辛本健 譯

簡介
約翰‧米爾斯海默: 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芝加哥大學國際安全政策項目主任,《大國政治的悲劇》一書的作者;
斯蒂芬‧沃爾特: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學術主席、國際關系學教授。




【譯者按】米爾斯海默和沃爾特兩位學者認為,理性的邏輯和歷史事實都表明,警惕的遏制政策將會奏效,不論是現在,還是在伊拉克獲得核武器之后。這是因為:第一,美國及其在中東的盟國比伊拉克要強大得多;第二,顯而易見的是,假如薩達姆試圖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訛詐鄰國、擴張領土或對其他國家進行直接進攻,其面臨后果是不言自明的□□這只會導致其自身走向毀滅;第三,薩達姆是這樣一位領導人;他想生存下去,而且他還想繼續掌權。綜觀薩達姆漫長而殘暴的統治歷史,他的表現一再表明上述兩個目標的地位高于一切。這一點是警惕的遏制政策將會奏效的根本原因。

如果布什政府一意孤行,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美國人民應當懂得這場戰爭缺乏令人信服的戰略依據。這場戰爭是布什政府自願發動的,而非一場必須發動的戰爭。即使這場戰爭進展順利,並帶來了正面的長期性戰略遺產,它仍然是一場不必要的戰爭。如果這場戰爭帶來不利的后果--不論是美軍傷亡過多,導致巨大的平民死亡,增加恐怖主義襲擊美國的風險,或者增加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對美國的仇視和怨恨,這場戰爭的策劃者必須為此承擔責任。

米爾斯海默和沃爾特在美國學術界享有較高的聲望,而《外交政策》的影響力在美國也僅次于《外交》。該文反映出布什政府動輒對別國發動戰爭的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行徑,在美國國內也不得人心。

美國應該入侵伊拉克並推翻薩達姆‧侯塞因嗎?如果本文發表之際,美國已經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那麼其最直接的原因很可能是薩達姆沒有按照美國的意願遵守新的聯合國核查機制。但是這並不是美國對薩達姆宣戰的真正原因。美伊深層次的衝突源自美國的立場:必須讓薩達姆下台,因為美國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發出的威懾對他絲毫不起作用。盡管預防性戰爭的支持者使用了諸多論據來支持其論點,但他們論據中的王牌還是指責薩達姆過去的行為証明此人毫無理性可言、冷酷無情、極具侵略性,因此絕對不能讓他掌握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特別是核武器。主戰派有時也承認如果美國發動對伊戰爭可能會付出高昂的代價,可能會導致美國對伊拉克的長期占領,還可能使美國與其他國家的關系複雜化。但是,這些擔心都壓不過這樣一種信念:擁有核武器的薩達姆非常危險,讓人無法接受。僅此一點,他就應該下台。

即使是許多反對預防性戰爭的人上似乎也贊同威懾對伊拉克不起作用的說法。但溫和派趨向于用戰爭威脅迫使薩達姆接受新的核查,以此取代入侵伊拉克和推翻薩達姆政權。他們希望核查能夠消除伊拉克藏匿的所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生產設施,並確保薩達姆不再獲得這些致命的武器。因此,強硬的預防性戰爭支持者和比較溫和的核查支持者接受了相同的基本假設:威懾對薩達姆‧侯塞因不起作用,不能讓他掌握核武器。

但是,這一觀點是根本錯誤的。薩達姆過去的表現表明,遏制對他不起作用的觀點是建立在歪曲歷史和混淆邏輯之上的。實際上,歷史事實表明,美國可以有效地遏制伊拉克□□即使薩達姆擁有核武器也不例外,這種遏制就像美國在冷戰期間遏制蘇聯那樣。無論伊拉克是否遵守聯合國的核查或核查人員會發現些什麼,發動對伊戰爭的理論基礎都是站不住腳的。

薩達姆是一個"侵略成性的惡魔"嗎?

那些號召進行預防性戰爭的人,一開始就把薩達姆描繪為一個致力于主宰波斯灣的"侵略成性的惡魔"。主戰派還認為:薩達姆要麼毫無理性可言,要麼容易嚴重誤判形勢,這等于說,就算薩達姆面對真正的報複威脅,威懾對他可能也不起什麼作用。國家安全委員會前海灣事務主任、主張對伊開戰的肯尼斯‧保拉克甚至認為薩達姆是一個"無意識的自殺者"。

但事實卻並非如此。薩達姆已經主宰伊拉克的政治30多年。在這段時期,他分別在1980年和1990年發動了對伊朗和科威特的戰爭。在這方面,薩達姆的記錄並不比埃及或以色列等伊拉克的鄰國更糟糕。1948年以來,埃、以兩國均多次參與發動戰爭。此外,仔細分析薩達姆發動的兩場戰爭就不難發現:他的行為並非毫無理性可言。在這兩場戰爭中,薩達姆主動發動進攻是因為伊拉克十分脆弱,也因為他相信他所進攻的目標十分弱小而且孤立無援。他的戰爭目標都是通過有限的軍事勝利來改變伊拉克面臨的戰略困境。雖然這些理由不能成為薩達姆進行侵略的借口,但他在這些情況下使用武力的意願也不能說明威懾對他不起作用。以下兩個實例就足以說明問題:

實例一:兩伊戰爭(1980-1988年)--在20世紀70年代,伊朗是波斯灣地區力量最強的國家,它的實力部分來自于其擁有的大量人口(大約是伊拉克的3倍)及其龐大的石油儲備,但它的實力還來自于美國對伊朗國王的強大支持。在那段時期,兩伊相互嚴重仇視,20世紀70年代初,伊朗向薩達姆政權施壓.煽動伊拉克境內的庫爾德人發動起義。1979年伊朗國王下台后,為了同伊朗革命領導人建立良好關系,伊拉克也曾進行了大量努力。然而,霍梅尼卻決心將其革命擴展到整個伊斯蘭世界,並首先拿伊拉克開刀。1979年底,德黑蘭推動伊拉克庫爾德人和什葉派民眾發起暴動並試圖推翻薩達姆,而伊朗特工則試圖暗殺伊拉克高官。1980年4月,兩伊邊界衝突的頻率開始上升,這主要是由于伊朗在制造事端。

面對嚴重的政權威脅,薩達姆注意到伊朗的軍事准備因為革命而暫時中斷的狀況,並于1980年9月 22日向宿敵發動了一場目的有限的戰爭。薩達姆此舉的主要目標是奪取兩伊邊境伊朗一側的大片土地,並不是為了占領伊朗或推翻霍梅尼政權。

兩伊戰爭整整持續了8年。伊拉克得到了相當可觀的外部支持,包括美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法國的支持。盡管戰爭損失遠遠超出了薩達姆的預期,但兩伊戰爭也挫敗了霍梅尼推翻薩達姆和主導海灣地區的企圖。因此,伊拉克同伊朗開戰並非是一次莽撞的冒險,而是抓住機遇對重大威脅所作的反應。

實例二:海灣戰爭(1990-1991年)□□薩達姆在入侵科威特時顯然誤判了形勢,但綜觀戰爭的歷史長河,領導人錯判戰爭形勢的例子比比皆是。沒有任何証據表明,薩達姆當時沒有審慎地衡量各種選擇。他最終選擇使用武力,是因為伊拉克經濟遭受兩伊戰爭的重創而出境艱難,而科威特拒絕向它提供100億美元的新增貸款和免除兩伊戰爭中科威特對伊拉克的借款,科威特還增加石油產量使油價下跌,減少了伊拉克的石油收入。另外,薩達姆有充足的理由認定,入侵科威特並不會引發強烈的反對。當時的美國駐伊拉克大使就曾表示,"我們對你們(指伊拉克)與科威特的邊界爭端不加評價。"美國國務卿在此之前也告訴伊拉克,"我們對科威特並沒有特別的防御或安全承諾。"美國可能並沒有有意地為伊拉克侵略科威特開綠燈,但它的上述言行表明,它在實質上就是起了這樣的作用。

歷史事實表明,威懾對薩達姆是起作用的,這是因為:第一,盡管薩達姆在海灣戰爭期間向沙特和以色列發射了裝有常規彈藥的"飛毛腿"導彈,他並沒有向正在圍殲伊拉克軍隊的多國部隊使用生化武器;第二,伊拉克高官□□包括副總理阿齊茲和前軍事情報負責人阿爾薩馬瑞將軍□□曾表示,伊拉克沒有使用化學武器是因為老布什政府發出了明確的警告□□如果伊拉克膽敢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美國將實行報複行動;第三,1994年伊拉克曾對伊科邊境的伊軍進行動員,顯然是想強迫聯合國核查小組修改武器核查機制。但當聯合國發出了新的警告,以及美國增加駐科威特的駐軍之后,伊拉克馬上就打消了這種念頭。

薩達姆使用化學武器的歷史,能否作為威懾對他無效的証據?

預防性戰爭的支持者要求對伊拉克開戰的另外一個理由是,薩達姆曾經對自己的人民(庫爾德人)和伊朗使用過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他很可能也會對美國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因而,美國總統布什最近在辛辛那提市發表演講時警告說,伊拉克對美國構成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威脅"已經相當明確,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益嚴重"。換句話說就是,美國即將受到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攻擊。

盡管薩達姆使用過化學武器的歷史事實應當受到嚴歷譴責,但是他的受害者都不擁有生物和化學武器,因此不能以類似的還擊對伊拉克進行威脅。如果對手是美國,伊拉克的估計則會完全不同,因為只要伊拉克決定首先使用這些武器,華盛頓就會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實施報複。因此,薩達姆缺乏對美國及具盟國使用化學或核武器的動機,除非他的生存受到威脅。這一簡單的邏輯完全能夠解釋薩達姆為何沒有在海灣戰爭期間對美軍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沒有向以色列發射生物和化學武器彈頭。

如果威懾對薩達姆不起任何作用的話,那麼,阻止他在波斯灣對在過去10年中反複轟炸伊拉克的美軍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原因何在?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在過去,威懾對薩達姆非常管用;在未來的日子,也沒有理由斷定威懾手段不會發揮同樣的作用。

布什總統反複宣稱,來自拉克的威脅正在不斷增加。如果參照薩達姆在過去的所作所為,這種觀點就沒有多少意義,而且這種說法應該被視為促使美國人民支持對伊拉克動武的赤裸裸的恐嚇。2002年10月,中央情報局長喬治‧特尼特在給國會的一封信中坦率地表達了與總統不同的意見,他解釋說,除非華盛頓進行挑釁,薩達姆不太可能首先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向美國的目標發動進攻。即使伊拉克獲得了規模更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美國仍然保持著進行大規模核報複的能力。美國如果對薩達姆政權構成威脅,並進而導致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成為薩達姆的唯一選擇,那麼其他人不禁要問:為什麼主戰派要努力促使事態朝著更為惡化的方向發展呢?

在這一問題上,鷹派的觀點的確站不住腳。無疑,美國可以通過使用超強的軍事報複力量對薩達姆進行威脅,從而震懾住他。但是,鷹派認為,這一戰略可能不會奏效,因為伊拉克對庫爾德人和伊朗使用化學武器的歷史事實表明:薩達姆是一個殘暴變態之徒,他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時可能會不計后果。

不幸的是,對于那些主戰派而言,這種觀點與美國過去對伊拉克提供的支援相抵觸。美國在過去援助伊拉克的事實,與目前有人將薩達姆描述成為毫無理性的瘋子的行為"殊途同歸"。 20世紀80年代,當薩達姆對庫爾德人和伊朗人使用毒氣時,美國向伊拉克提供援助,並通過向伊拉克提供伊朗部隊部署地點的衛星圖像,幫助伊拉克更加有效地使用化學武器。里根政府還通過允許巴格達進口諸如炭疽菌、西尼羅河病毒、肉毒桿菌毒素等致命性生物材料,為伊拉克開發生物武器的努力提供了便利。當時,在美國與伊拉克拉近關系的過程中有一位核心人物,此人不是別人,正是美國現任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當時拉氏是里根總統的中東特使。 1983年,他訪問了巴格達,並會見了薩達姆,其目標顯然是為了促進良好的美伊關系進一步發展。1989年10月,大約在薩達姆對庫爾德人使用毒氣1年之后,老布什總統簽署了一份正式的國家安全指令,宣稱"美伊之間的正常關系符合我們的長遠利益,也有利于促進海灣和中東的穩定"。

如果薩達姆使用化學武器的歷史事實表明他是一個瘋子,而且遏制對他毫無用處的話,為什麼20世紀 80年代美國未能明白這一道理?為什麼拉姆斯菲爾德和老布什總統對薩達姆的生化武器如此漠不關心?最可能答案是:當時美國的政策制訂者正確地認識到薩達姆不可能使用這些武器對付美國及其盟國,除非華盛頓對他構成直接威脅。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什麼現在他們認為對薩達姆進行威懾是行不通的?

一旦薩達姆擁有核武器,威懾政策就會失效嗎?

根據主戰派的觀點,遏制政策的第二個弱點在于:該政策不可能阻止薩達姆獲得核武器。因此,這種觀點認為:一旦他獲得核武器,就會釀成大禍。例如,布什總統已經警告薩達姆打算"訛詐整個世界";國家安全顧問康多莉扎‧賴斯認為,薩達姆會用核武器"勒索整個國際社會"。其他人還害怕核武器會促使伊拉克侵略鄰國,繼而利用核武器防止美國發動類似于199l年驅逐伊拉克軍隊的戰爭;他們認為更為糟糕的情況是,薩達姆可能會將核武器偷偷轉移給"基地"組織或類似的恐怖組織,使這些組織直接使用核武器襲擊美國成為可能。

在某種意義上,布什政府及其支持者可能是對的:威懾可能不足以防止伊拉克在將來某一時刻獲得核武器。只有對伊實施征服和長期占領才能確保伊拉克不會獲得核武器。但是,美國可以遏制一個擁有核武器的伊拉克,就像當年美國遏制蘇聯那樣,預防性戰爭的支持者設想的噩夢場面根本就沒有發生的可能性。

為了迫使其他國家作出讓步,訛詐者必須表明如果他的要求得不到滿足 他將對目標國家使用核武器。這一戰略只有在訛詐者擁有核武器,而目標國家或其盟友沒有核武器的情況下才具有可行性。

但假如訛詐者和目標國家都擁有核武器,那麼訛詐者的威脅只能是說說而已,因為訛詐者不會在可能引發自身毀滅的情況下實施威脅。這一邏輯正好解釋在冷戰期間長期擁有核武庫的蘇聯,為何從來都不能對美國或美國的盟國進行核訛詐,甚至從來沒有進行過這種嘗試。

但如果薩達姆再次入侵科威特,宣稱如果美國試圖發動另一次"沙漠風暴",那麼他將使出核武器,結果會怎樣?這種威脅同樣不具備效力。因為如果薩達姆為了科威特問題向美國發動核戰爭,他等于把美國的核彈頭引向伊拉克本土。如果必須在要麼撤退,要麼喪命之間進行抉擇的話,薩達姆肯定會選擇前者。因此,美國可以在不引起核戰爭的情況下向擁有核武器的薩達姆發動第二次"沙漠風暴"行動。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現在那些主戰的官員們以前常常認為薩達姆不會使用核武器發動主動的進攻。例如,在2000年1-2月號的《外交》雜志上,國家安全顧問賴斯論述了如果伊拉克獲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美國應該如何應對的問題。她寫道,"第一條防線應該是清晰而正式的威懾聲明□□如果薩達姆的確獲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那麼他的武器肯定不會被輕易使用,因為任何使用這些武器的企圖都將導致伊拉克整個國家的毀滅"。如果她相信伊拉克的武器在2000年的時候肯定不會被輕易使用,她現在為何又認為,必須在薩達姆獲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之前推翻他?就這一問題而言,為何她現在認為核武器將使薩達姆具備訛詐整個國際社會的能力,卻在2000年對這一可能性只字不提?

伊拉克向"基地"組織轉移核武器的可能性有多大?

當然,現在真正的噩夢是:薩達姆會秘密地向"基地"或其他一些恐怖組織轉移核武器。像"基地"等恐怖組織幾乎肯定會對以色列或美國使用這些武器,因此美國和以色列會不遺余力地採取一切合理的手段,防止這些武器落入恐怖組織手中。

但伊拉克秘密轉移核武器的可能性卻微乎其微。第一,沒有可信的証據表明伊拉克同世貿中心和五角大樓發生的恐怖襲擊有任何聯系。也沒有什麼証據表明伊拉克勾結"基地"組織對付美國。過去的幾個月里,布什政府內外的鷹派人士不厭其煩地尋找有關証據,但他們最終卻兩手空空。

缺乏薩達姆勾結"基地"組織的真憑實據並不奇怪,因為在過去,薩達姆和"基地"之間的關系十分冷淡,本‧拉登是一名激進的原教旨主義者(就像霍梅尼一樣),他對類似薩達姆的非宗教領導人非常厭惡。與此同時,薩達姆對伊拉克國內的原教旨主義運動一直實施鎮壓政策。由于歷史上的敵意,這位伊拉克獨裁者不可能向"基地"組織提供核武器,因為他無法對"基地"使用核武器的方式進行控制。

當然,美國持續不斷的高壓政策,可能最終迫使這兩股原本不大可能結盟的勢力走到一起,就像美國與共產主義蘇聯在二戰期間成為盟友一樣。但是,薩達姆仍然不會與 "基地"組織分享其最珍貴的武器,因為他相信"基地"在使用核武器的時候會危及到他自己的生存。在冷戰期間,美國也沒有同其所有的盟友分享有關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專業技術,而蘇聯也在向中國提供核武器方面畏縮不前,盡管中蘇之間具有意識形態上的認同,而且中國曾不斷提出這類要求。現在,還沒有任何証據表明薩達姆會採取與眾不同的行動。

第二,薩達姆對核武器轉讓不被美國發現基本上缺乏信心。自"9‧11"事件以來,美國和盟國的情報機構一直在鎖定"基地"組織和伊拉克,特別留意尋找兩者之間的關系的蛛絲馬跡。如果伊拉克擁有核武器,美國對這兩個敵人的監視就會更加嚴密。薩達姆要想向"基地"提供核材料,就必須壓下賭注,認定他能夠躲避耳口眾多的情報機關。而這些情報部門都致力于在他試圖轉移核武器時拿到他與"基地"組織相互勾結的罪証。這是一個風險過高的賭注。

但即使薩達姆認為他能夠向本‧拉登秘密走私核武器,他仍舊不太可能這樣做。薩達姆試圖獲得這些武器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和巨大的風險。他可能會輕易地將到手的核武器拱手相讓嗎?此外,對于薩達姆來說,向"基地"組織提供核武器所冒的風險太大□□即使他極為隱秘地完成了轉讓□□因為那樣做會使他完全喪失對在何時何地使用這些核武器的控制。另外,薩達姆永遠也拿不准美國是否會因此把他化為灰燼,即使美國僅僅懷疑由于他的轉讓使得核武器襲擊美國成為可能。美國政府以及大多數美國人已經對伊拉克保有極不信任的態度,對美國或其盟國進行核襲擊會將這種業已存在的的敵意進一步升級為無法容忍的仇恨。薩達姆不必搞清楚美國是否一定會在覺察到他向"基地"組織提供核武器之際實施報複,他只需要想像一下美因可能採取的報複就可以了。

總之,薩達姆無力承受以下兩種誤判:第一,他是否能夠"極為隱秘地"向"基地"組織提供核武器:第二,"基地"組織向美國或其盟國發動核襲擊,伊拉克是否能夠免遭報複。有關美國報複的威脅並不像人們認為的那樣遙不可及。最近幾年,美國已經提升了其實施靈活性核選擇的能力。此外,一旦美國本土遭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襲擊,誰也無法預知美國的報複心理會發展到何種地步。實際上,核恐怖主義對于薩達姆的威脅程度並不亞于它對美國的威脅程度。在向"基地"組織提供核武器方面,薩達姆的美國的立場並沒有太大差別。當然,如果美國明確宣布要推翻薩達姆政權,薩達姆的立場就應該另當別論。因此,布什政府不應攻打伊拉克,從而將薩達姆逼上絕路,而應該發出如下信號:如果恐怖組織對美因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那麼美國就會把矛頭指向薩達姆,即使美國不能証明他應該為此負責。

"警惕的遏制"才是美對伊政策的理性選擇

那些主張同伊拉克開戰的人將薩達姆描繪成侵略成性,只具備部分理智的形象並不使人感到驚奇。他們正在兜售預防性戰爭,因此他們必須力圖使人們相信,消極地維持和平的做法似乎是無法接受的危險之舉。達到這一目的的的最佳方式就是渲染威脅的嚴重程度,要麼過分誇大伊拉克的能力,要麼積極暗示如果美國不立即採取行動,就會發生極其可怕的事情。同樣不會令人驚奇的是,主戰派為了尋找論據可以不惜歪曲歷史。正如美國前國務卿艾奇遜所言,在政治上,對主張的渲染"必須高出事實一籌"。

但是,在這個問題上,事實卻與主戰派的所宣傳的一切相去甚遠。理性的邏輯和歷史事實都表明:警惕的遏制政策將會奏效,不論是現在,還是在伊拉克獲得核武器之后。原因何在?因為美國及其地區性盟國比伊拉克要強大得多,還因為顯而易見的是,假如伊拉克試圖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訛詐鄰國、擴張領土或對其他國家進行直接進攻,將會面臨后果是不言自明的□□這只會導致其自身走向毀滅。而警惕的遏制政策將會奏效這個論點僅需要一點就足以得到証實:薩達姆是這樣一位領導人,他想生存下去,而且他還想繼續掌權。綜觀薩達姆‧侯塞因漫長而殘暴的統治歷史,他的表現一再表明上述兩個目標的地位高于一切。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對伊實行威懾和遏制政策仍會奏效的根本原因。

如果美國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美國人民應當懂得這場戰爭缺乏令人信服的戰略依據。這場戰爭是布什政府自願發動的,而非一場必須發動的戰爭。即使這場戰爭進展順利,並帶來了正面的長期性戰略遺產,它仍然是一場不必要的戰爭。如果這場戰爭帶來不利的后果--不論是出現美軍傷亡過多的情況,導致巨大的平民死亡,增加恐怖主義襲擊美國的風險,或者增加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對美國的仇視和怨恨,這場戰爭的策劃者必須為此承擔責任。

(譯自美國《外交政策》2003年1-2月號。)


《世紀中國》(http://www.cc.org.cn/)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BoDa&aid=1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