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0/17 21:01:55瀏覽1019|回應0|推薦9 | |
吃過早餐後,搭上第一班由大森開往世界遺產中心的公車。 石見銀山在數百年的開採後,留下五百餘座礦坑。這些礦坑,在江戶時代稱為「間步」,而明治後才開挖的稱為「坑」。由於多數礦坑是人工開鑿,通道狹小,有些僅能讓瘦一點的人匍匐前進,加上坑道內部錯綜複雜,有時水平坑道和豎坑相連接,一不小心就會墜入黑暗深淵,所以現在只有兩個礦坑有開放參觀,一個是龍源寺間步,另一個就是大久保間步。龍源寺間步整備完善,內部通道鋪裝良好,也有照明裝置,所以只要開放時間內付了參觀費就能自由進入。大久保間步則保留較多江戶、明治時期的樣貌,內部照明不佳,必須有嚮導帶領才能進入。目前一天只有四個梯次,每個梯次二十人。 在世界遺產中心集合報到後,搭乘小巴前往石見銀山的本谷地區。江戶時代,本谷地區是許多礦工的居所,但隨著礦山的關閉,如今本谷地區就只是一片無人居住的山谷而已。 在入口前,嚮導先說明銀山的歷史。從前這裡有衛兵駐守,嚴格檢查進出人員。現在只剩下一座稻荷神社,靜靜地守護著舊礦山。 每個間步或坑,都有號碼牌顯示前次調查時的編號。當然,現在都是禁止進入的。 金生坑,在各礦坑裡還算大的。由於以人工在堅硬的岩石上開鑿是很費力的,多數礦坑都只挖到剛好夠讓工人進去的大小。 沿著山路向上。原本為了推展觀光,相關單位有計畫修築道路,但後來還是決定保持原有的樣貌,不作過度的開發。 到了大久保間步前。所有人先在對面的管理室穿上長筒靴,戴上安全帽,拿著手電筒,再到入口前集合。 入坑前,先聽嚮導解說大久保間步的歷史。 大久保間步是石見銀山各礦坑中最大的一個,名稱來自於德川幕府的第一任石見銀山奉行,大久保長安。這個礦坑有多大呢?傳說大久保前來巡視時,可以策馬而入,由此可以想見坑道有相當的高度。 坑外是七月盛夏,雖然尚未正午,但氣溫已達30℃。坑內則終年維持在10℃左右。 從這張照片可以看出礦坑通道的高度。 雖然特地帶了大光圈的鏡頭,但其實坑內十分黑暗,加之缺乏照明,沒有閃光燈根本拍不到東西。 大夥拿著手電筒,小心翼翼地跟著嚮導的腳步。坑內多處積水,不時出現岔路。如果在坑內迷路可不是鬧著玩的。 深入礦坑數百公尺後,來到盡頭一處豎坑,地下水在此直奔黑暗。若是欄杆斷裂,人掉了下去的話,可真不知道該從何救起。嚮導要大家關掉手電筒,同時他將坑內僅有的燈光熄滅。一時間,大家都在黑暗籠罩之下。難以想像古時的礦工挖到這等深處,是要冒著多大的危險。成千上百的礦工,只憑著油燈,在微弱的火光中,一錘一鑿地敲打著。除了費力以外,還有可能失足、溺水、坍塌、窒息……。 離開大久保間步,我們再往上走,來到釜屋間步。 這些礦坑全是由人工開鑿。 傳說是大久保長安的手下,安原伝兵衛,在夢中發現的。 直接在岩盤上開挖。真麼大費周章,想來要是沒發現銀礦,安原伝兵衛可不慘了? 參觀完釜屋間步,聽過嚮導的解說後,這個行程就算結束了。一行人搭小巴回到世界遺產中心後解散。我從世界遺產中心旁邊的一條小路往銀山方向走去。走了約莫半小時,爬到了瞭望台。回頭一看,大森街道在森林的包圍中,顯得好渺小。 對面山頭上,是山吹城跡。過去,大內、武田、尼子、毛利等大名,為了爭奪銀山的所有權,進行過一連串的戰役。 銀山山坡上盡是人造林,看起來像畫出來的,過於整齊,反而有點不真實的感覺。 繞過山頭,回到大森街道。大久保長安的墓就在大安寺境內。 說是墓,其實是他生前所建的逆修墓。大久保的一生事業,可說有大半和金山、銀山分不開。他會想在這裡留下墓所,倒是讓人很能理解。可惜的是在他死後,大久保家在政爭中落敗,政敵指稱他侵吞銀山的收入,中飽私囊。大久保身後可說是十分淒涼。 大久保原本打算將大安寺作為菩提寺,而從銀山的極樂寺分出來的。大安寺在他的支持下,規模得以發展。不過,隨著大久保家的失勢,大安寺的盛況不再。明治年間重建本堂時,就只剩下四間半的地。昭和年間又遇上大水,最後寺院被本家的極樂寺吸收、合併。如今原址只剩下百餘座墳塜而已。 通往本堂的路上,一塊不起眼的路標。 從石階可以看出一絲當年繁榮的蛛絲馬跡。 如今只剩下山門的基座,還有一塊長滿青苔和地衣的石碑,告訴訪客,這裡曾經有座寺院,正覺山大安寺。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