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7/13 12:54:55瀏覽5413|回應0|推薦7 | |
皮膚科 夏天到了,門診中也愈來愈多手掌、腳掌起癢疹的病患,這些病患中,一大部分是得了「汗皰疹」。 汗皰疹是一種好發於手、腳的反覆發作性濕疹性疾病,且好發於青年至中年時期。不過,小至三、四歲,大至七、八十歲者,都有可能發生。一般年過中年後,發生率會漸漸降低。男女發生的比例差不多。 汗皰疹形成的原因,目前仍未完全研究清楚,許多學者都提出不同的假設。雖然許多病人可能合併有手掌及腳掌的多汗症,但可以確定的是,汗皰疹並不是因為汗腺開口被阻塞,或汗管積了很多汗而膨大所引起的。目前認為其形成的原因如下: ●異位性皮膚炎:在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中,有些人會出現手與腳的汗皰疹。但是反過來說,得到汗皰疹,並不表示一定有異位性皮膚炎,民眾不必過度緊張。 ●外在因素:如對金屬的鎳、鈷、鉻,或香料、香脂、染髮劑,或某些食物過敏,或對感染的黴菌、細菌過敏等。這些外來的「半過敏原」進入皮膚後,會與皮膚中的某些蛋白質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過敏原,進而引發身體的免疫反應,而誘發汗皰疹。 ●情緒及環境因素:熬夜、睡眠不足、壓力大、季節交替、極熱或極冷的溫度、陽光、濕度變化等。 汗皰疹在急性期主要可見兩側手掌、腳掌或手指、腳趾側面有許多劇癢且散在或聚集的小水泡或丘疹,水泡通常很深且不會破開,常常會讓病人感覺「抓不到癢處」。若水泡被病人抓破,則會呈現流湯的現象,甚至引起細菌感染,而形成膿痂疹。若沒有被抓破,則這些水泡在一、兩週或治療後會自然吸收乾掉,而形成類圓形的乾皮屑輪,然後恢復成正常皮膚。在慢性期時,手掌及腳掌會有過度角化的厚皮形成,皮膚呈現乾燥、脫皮、龜裂而有疼痛感。 最容易與汗皰疹混淆的皮膚病就是黴菌感染,包括足癬、手癬或念珠菌感染。另外,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乾癬及扁平苔癬等,臨床表現有時也與汗皰疹很相似。除了臨床型態的觀察外,有時尚須借助顯微鏡、細菌培養、黴菌培養、切片檢查、貼膚試驗或抽血檢查(過敏原、過敏指數)等,作進一步的確認。 在治療上,需要依病程階段選擇不一樣的治療法。若在急性期產生較大的水泡,則可在消毒無菌的情況下,將其中的組織液釋放出來。若是被抓破而流湯,以短期三天的濕敷,並配合適當水性或凝膠型基劑的外用藥膏及止汗劑,可使病灶快速收斂。若是處於脫皮、乾裂的時期,則要使用較滋潤的乳霜或油膏基劑的外用藥來治療,以潤滑皮膚,協助脫屑快速改善。 程度較嚴重者,可以短期口服藥物治療,讓症狀快速緩解,以免「癢→抓→產生濕疹→更癢」的惡性循環持續進行。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