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日前發布「衛星已飛越南部上空」的國家級警報,英文用語卻是「飛彈飛越台灣」,因此引起爭議。國防部雖道歉,但因之前未發布類似警報,此次又是在總統大選前夕的敏感時機發布,因而被在野黨質疑為「介選」。不少外國媒體也很重視,《紐約時報》的報導還以「台灣亂了套」為標題,對國家形象造成傷害。

成為箭靶的國防部表示,發布警報是因為衛星偏離美國原本預測的路線,「介選」之說不公平,希望不要給國軍貼標籤。但國防部到底是「介選」、無心之失,還是職責所在?老實說,任何事在台灣只要扯上政治,就一定講不清楚。政治攻防扭曲事實,外行講話的聲音往往比內行還大。然而若排除政治,這事件其實有很大的討論空間,關乎國家安全,不可等閒視之。以下從專業角度探討,嘗試釐清真相。

首先,中國大陸發射衛星,到底該不該發布警報?按理是不應該。但問題是,國防部怎麼知道發射的是衛星,還是飛彈?

發射衛星或彈道飛彈其實是同一回事,都是用火箭發射進入太空,只是酬載不同。衛星進入軌道後繞地球運轉,彈道飛彈的彈頭則是朝目標飛去。在發射階段,監視衛星或雷達看起來都是一團大火球然後火箭升空,很難判定發射什麼。

所以發射衛星一定要先講,否則周邊國家會很緊張。北韓有時講有時不講,如果不講就發射,日本、韓國難以判斷,只好先發布警報再說。如果錯了,頂多被民眾唸,萬一是飛彈卻沒有發布,防空指揮官就等著送軍法吧。

這次中國大陸發射衛星有事先宣布,依慣例無須發布警報。問題是,依據國防部的說法,空軍作戰司令部計算飛行路線,發現和美國預測的路徑不同。這表示該飛行物不排除可能是彈道飛彈,但兩岸關係敏感,不便逕行發布,向國防部長請示合理。而只要不排除彈道飛彈的可能性,部長同意發布警報,也合理。

但什麼地方不合理?從火箭發射到發布警報,花了13分鐘。空作部分析、研判、緊急報告國防部長,再到部長下決心發布警報,才會花那麼長時間。最後還忙中有錯,改了中文忘了改英文。為何要改?因為這時候飛行物已越過台灣,確定是衛星。這下問題來了,既然已確定是衛星,還需要發布警報嗎?

發布國家級警報是大事。因為難得響,所以手機鈴聲大作大家會立刻拿起來看,如果是地震或海嘯,要爭取那寶貴的幾秒鐘時間。「衛星已飛越南部上空」不是警報,而是通知,並無意義,只會使人民對警報產生疲乏。行政院長陳建仁在立法院接受質詢,被詢及發射衛星是否要發布警報時衝口而出:「當然要!」希望他只是隨便講講。否則院長「外行」的聲音那麼大,國防部解釋得再「內行」,還是會被質疑是「介選」。

(作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