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1/02 08:27:07瀏覽125|回應0|推薦1 | ||||||||||||||||||||||||||||||||||||||||||||||||||||||||||||||||||||||||||||||||||||||||||||||||||||||||||||||||||||||||||||||||||||||||||||||||||||||||||||||||||||||||||||||||||||||||||||||||||||||||||||||||||||||||||||||||||||||||||||||||||||||||||||||||||||||||||||||||||||||||||||||||||||||||||||||||||||||||||
賴清德
賴清德(1959年10月6日—),中華民國政治人物、醫師,出生於新北市萬里區,現任中華民國副總統和民主進步黨主席,曾任行政院院長、臺南市市長、立法委員、國民大會代表等職務。 賴清德就讀於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和國立臺灣大學復健學系物理治療組,之後於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取得學士後醫學系學位,並於2003年獲得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學位。與妻子吳玫如育有兩子[3][4][5]。 原為成功大學醫院和新樓醫院醫師,後來因擔任陳定南競選台灣省長的全國醫師後援會總召集人而進入政壇,曾多次當選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和立法委員,並於2010年當選為臺南市市長,2014年順利連任。 2017年被總統蔡英文任命為行政院院長,但民進黨於2018年11月的九合一選舉中慘敗,遂於隔年1月13日總辭。[6]2019年參與202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民進黨黨內初選,敗給尋求連任的蔡英文,後擔任副總統候選人,並2020年1月11日當選,2020年5月20日宣誓就任副總統[7][8]。2022年11月,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中再度慘敗,賴清德補選擔任黨主席[9]。 2023年4月12日,獲得民進黨提名參選202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10]。於11月20日,與副手蕭美琴前往中選會登記參選。[11] 早期生涯賴清德出生於臺北縣萬里鄉(今新北市萬里區)[12],在北海岸成長,父親賴朝金是萬里鄉人,職業是礦工,1960年1月8日,在萬里鄉中幅煤礦的礦坑內工作,發生一氧化碳中毒身亡,享年33歲。賴清德當時出生才95天,因遭逢父親驟然辭世,母親賴童好獨力扶養六個小孩長大。[13][14] 賴清德先後畢業於臺北縣萬里鄉萬里國民小學、臺北縣立萬里國民中學及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他是萬里鄉第一位考上建國中學的學生。[15]建中畢業後,賴清德考上國立臺灣大學復健醫學系。在獲得學士學位後,賴清德先入伍當兵,並抽中在金門縣外島服役,擔任南雄師第5步兵營擔任衛生排排長。[16]退伍時被選拔為防區十大優秀軍官。[17][18] 退伍後,賴清德在萬華仁濟醫院擔任物理治療師一年,之後再考取國立成功大學學士後醫學系,先後擔任臺南成大醫院、新樓醫院主治醫師。[19] 1994年,賴清德開始投入公共服務,接下民主進步黨提名之陳定南臺灣省省長競選總部「全國醫師後援會」會長,始以長期擔任醫生工作的臺南市為政治舞台。[20] 民意代表任內臺南市施政2009年1月21日,民主進步黨決議由賴代表參選2009年臺南市市長選舉(省轄市)。[26]後來,臺南縣市合併,改制為直轄市一案通過,經由民主進步黨「臺南市長黨內民意調查」後,繼續代表該黨參加2010年改制後大臺南市市長選舉[27]。 競選期間對手陣營中國國民黨郭添財稱賴清德曾經幫性侵嫌犯申請國賠並以此大作文章[28],賴總部因此提告,最後郭添財承認引用錯誤資料,向賴清德致歉,賴也撤回告訴,雙方和解。[29] 2010年11月27日,賴成功當選改制直轄市後的第一屆臺南市市長[30][31]。並於該年12月30日應邀出席行政院院會[32]。 民主進步黨於2012年總統選舉敗選後,第14屆黨主席蔡英文宣布辭去黨主席一職以示負責,賴清德為次屆黨主席呼聲最高的人選之一。其既為時任臺南市市長,與高雄市市長陳菊同為民主進步黨層級最高的公職人員,也是中央政府行政院會議「當然列席人員」。惟後來是由高雄市市長陳菊代理,賴清德也並未競選下屆黨主席,而由前行政院院長蘇貞昌以過半票數出線。[33][34] 2012年《天下雜誌》幸福城市調查的縣市長滿意度部分,賴清德身為臺南市市長,排名全國第一。[35] 2014年九合一選舉,賴清德參選尋求連任。其以「清廉勤政、傳承創新」為競選主軸,稱自己要打一場進步、負責任、正面的選戰,其中進步的選戰包括「不設競選總部」、「不立看板」、「不插旗幟」、「不用宣傳車」及「市政不中斷」等策略。當時,臺北市市長候選人柯文哲同為原先從醫而參選,民間也稱賴清德與後者為「南仁醫、北怪醫」。[36][37][38][39]11月29日投票結果,賴清德順利連任[40];此次選舉得票率是台灣自1987年解嚴後的歷次縣市長、直轄市長選舉結果中最高者[41][42]。 2015年7月3日,八仙樂園彩色派對火災,賴清德捐出一月所得。[43] 府會關係賴清德第一任任內主張刪除所謂「民代工程配合款」陋習,而與吳健保及曾順良等多位議員爆發嚴重衝突,使臺南市議會陷入僵局。[44]不過此舉獲得國民黨執政的馬英九政府贊同,名嘴李濤夫婦也都支持賴當時的作為。[45] 2014年12月25日,新一屆臺南市議會的議員互相選舉正副議長,議員57席中,民進黨佔過半數29席,推派的人選應該會當選議長,但此屆議長選舉的結果卻由中國國民黨籍的李全教當選,讓賴清德質疑李賄選,並批評少數民進黨成員接受賄賂[46]。隔年1月15日,市議會召開第一次臨時會,為了「抗議賄選」,賴清德、市政府官員、民主進步黨團議員都沒有出席,出席的中國國民黨與無黨籍議員批評市政府藐視法治,有議員建議李全教與賴清德雙雙請辭[47]。 2015年1月27日、2月5日,第二次臨時會召開,市長賴清德與市府官員仍然全員缺席。李全教表示,若賴再繼續缺席就要請監察院調查,然而賴尚未被調查前,李全教卻於2月10日被台南地方法院因賄選嫌疑裁定收押(4月交保)。不過賴清德表示,收押只是剛開始調查並不代表案子結案,因此仍不進議會。[48][49] 4月8日,身兼中國國民黨台南市黨部主委的議員謝龍介表示,黨團16位議員會立場一致:賴清德不進議會是違法;議員不開會也是違法。民進黨黨團總召林志聰表示,站在議員立場,他認為賴清德應該進議會,但這次定期大會沒有重要審查,市長不進議會並不影響市政推動。無黨籍議員林陽乙則說,李既已被起訴,就該司法歸司法、政治歸政治,賴市長應進議會。[50] 6月17日,賴清德表示,如果李全教願意向大眾道歉,且不再干預司法審判,他願進入議會報告、備詢。[51] 7月7日,台南市議會進行市政總質詢,賴清德及市府一級主管缺席,未進議會。[52] 移除校園政治銅像國際交流2011年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矩震級9.0, 所釋放能量約為矩震級7.6之1999年南投集集921大地震的126倍)於3月11日發生,震央就在臺南市的姊妹市仙台市的外海,臺南市政府除派出五名救難人員前往參與救災,並發起「關懷友誼希望-送愛到仙台」募款晚會。市長賴清德和議長賴美惠等於4月22日訪日三天,會見宮城縣副知事若生正博,並代表187萬市民捐贈日幣一億零七十七萬餘元的善款,由仙台市長奧山美惠子代表接受。臺南市之後邀請田地因海嘯侵襲而無法耕作的日本農民至台南進行農業交流。[56][57] 2016年高雄美濃地震造成臺南市受災嚴重後,日本中央與地方政府與民間亦提供支援。[58][59][60]
文化政策勞工政策2015年7月9日臺南市勞工局表示:台南市目前勞動檢查業務是由勞動條件科來承辦相關業務,共計增聘共有20名力軍(2014年招聘17人,2015年5月招聘3人)。至2015年7月初止台南市檢査次數為1525次。南市目標達成率高達51.1%,是六都中勞檢率第二名。[71] 停管處指出多數都由勞資雙方協商利用暫停收費的大型民俗節日(如元旦、農曆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等)開會,工會幹部發動收費同仁以同日休假方式參與會員大會。先前二次工會會員大會均於停管處南門路廳舍室內舉辦,該處從未拒絕或駁回場地借用,此次工會幹部擇定在戶外辦理會員大會,該處表示遺憾。停車處還每2年就提供1套冬季制服、3套夏季制服,工作鞋則每年換發新鞋,樣式、材質、數量均由員工票選決定。[72] 治水經費登革熱疫情2016地震災情出任行政院長經營與在野黨關係2017年10月10日,國慶典禮,賴清德與中國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兩人座位相鄰,不時交談。吳敦義受訪時表示,賴清德跟他說接行政院院長後,希望能去看他,而吳敦義說,那時立法院有質詢,碰面會比較麻煩一點,認為應緩一緩,而賴清德則表示希望越快越好。[82][83] 2017年11月3日,賴清德特地前往吳敦義辦公室進行拜會,吳敦義在電梯門口迎接賴清德,兩人手牽手一同走進辦公室,展現好感情,會後互相肯定對方。賴清德感謝吳敦義在行政院院長任內對台南市政的支持,吳敦義則稱讚賴清德一例一休是「勞資重建和諧互助、共創雙贏」,並表示雖然他們兩人不同黨籍,但希望台灣、中華民國好,希望兩岸和平穩定發展,對照顧民眾,建設經濟繁榮公道均富的社會,都有共同理念,吳敦義重申感謝賴清德客氣,祝福他施政成功。[84] 除吳敦義外,賴清德與馬英九關係也不差。賴清德接受《鏡週刊》專訪時提到他擔任臺南市市長時取消小型工程款和議員對槓,前行政院院長林全卸任時都對賴揆此舉多加讚賞,時任總統的馬英九也為此事勉勵「賴市長加油,議員不應該有小型工程款,台北市都沒有,加油!」更送他「堅百忍以圖成」6個字。賴清德表示:「馬英九能當到台北市長、總統一定有他過人之處,令人肯定與支持的地方,不因為不同政黨就否定。」[85] 勞工議題賴清德就任行政院院長後表示,對於一例一休的問題行政院要有態度,承諾提出修法版本,在行政院與民主進步黨立法院黨團已達成修法共識,鬆綁現行「七休一」的規定,未來連續上班天數上限不再是六天,只要勞工同意在休息日出勤,「最多可連上十二天班」。[86] 一例一休再次修法後,「加班工時上限從現行46小時提高到54小時」,7休1部分老闆可以讓例假在每7日周期內調整,「輪班間隔休息11小時調整為8小時」。當年度特休假未休完則企業給付工資,改為「特休假遞延」到下年度使用,遞延後特休假仍未休完,企業才給付工資。[87][88] 南北平衡就任副總統攝於2020年,於副總統任內
2019年3月18日,賴清德正式宣布參與202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92]及民主進步黨黨內初選。[93]在6月的黨內初選電話民調中,賴清德支持率27.4843%,低於尋求連任的時任總統蔡英文以35.6768%支持率,遂由蔡英文代表民進黨參選總統。[94]11月,蔡英文宣布由賴清德任副總統候選人。蔡、賴配在2020年1月11日,正式當選副總統,於同年5月20日宣誓就職。賴清德成為繼呂秀蓮之後,第二位民進黨籍副總統。 賴清德擔任副總統的任內,總統蔡英文交付了轉型正義、原住民族轉型正義[95][96][97]、2030雙語國家、國家戰備物資整備、醫療衛生國際合作計劃等任務給予他負責[98],並強化對科技產業的戰略認知,定期匯報給總統。[99] COVID-19疫情賴清德就任副總統時,適逢COVID-19肆虐全球,賴清德以其公衛、醫療領域背景,特別關心醫療產業。[99] 2021年春節前夕,蔡英文邀集賴清德與前副總統陳建仁一同針對未來病毒及疫病發展情勢,整體瞭解評估,並在中央研究院及國家衛生研究院協助下,指引行政部門先期部署。[101] 2022年,賴清德前往民進黨臺北市市長候選人陳時中競選總部成立時致詞時提到「自己很關心台北市民,因為台北是疫情的開始」遭時任臺北市市長柯文哲批評失言。[102]臺北市議員簡舒培還原現場,強調當天賴清德是想肯定台北的防疫表現,感謝台北市民在抗疫期間的努力,卻被斷章取義。[103]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也說明是因為台北人口稠密、疫情爆發的早才首當其衝。[104] 2021年公民投票賴清德針對2021年中華民國全國性公民投票的核四商轉公投、反萊豬進口公投、公投綁大選公投、珍愛藻礁公投主張分別投下四個不同意票。[105][106] 外交事務訪問美國賴清德當選之後,即以準副總統的身分訪問美國,2月4日抵美即拜訪長期為台灣發聲的參議員馬可·魯比歐,盧比歐辦公室表示,雙方談論如何增強美台關係以及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的重要性。[107]2月6日拜訪白宮國安會,並與美國官員會談約70分鐘。[108]2月7日出席「國家祈禱早餐會」,賴清德的桌位位在會場最前排,並且與美國總統唐納·川普、副總統邁克·彭斯等多位重量級美國官員同場。[109]邀請人對華援助協會會長傅希秋表示,美台近年來關係提升,美國國會也前所未有地支持美台接觸升級,因此美方對賴清德到華府出席早餐會開了綠燈,沒有人反對。[110] 2020年8月,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部長亞歷克斯·阿扎率團訪台,阿札爾是自1979年以來,訪台層級最高的美國內閣官員,副總統賴清德代表總統蔡英文設宴宴請阿札爾,也贈與訪團成員口罩。[111] 2021年4月,美國總統喬·拜登要求,美國前參議員克里斯多夫·杜德率團訪問台灣,總統蔡英文在官邸宴請美國前聯邦參議員陶德等一行人,副總統賴清德也出席了晚宴。[112]台師大政研所教授范世平分析過去宴請美國使團,蔡英文與賴清德都沒同台,這次陶德來台卻同台,猜測美國的目光可能已經投向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而且對副總統賴清德相當感興趣。[113]4月24日,賴清德也邀請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酈英傑伉儷、副處長谷立言伉儷、英國在台辦事處代表鄧元翰、新加坡駐台商務辦事處代表葉偉傑,前往嘉義參訪阿里山鄉特富野古道及達邦部落走讀行程,把臺灣的山林之美介紹給外賓知曉。[114] 2022年1月28日,副總統賴清德訪問宏都拉斯完畢返回台灣時過境舊金山,並與美國眾議院議長南西·裴洛西舉行半小時視訊會談。[115] 日本捷克宏都拉斯巴拉圭地方產業參訪民主進步黨主席參選總統
2023年的賴清德
2023年3月,民進黨進行總統初選領表登記,賴清德於15日完成初選登記。[125]3月17日登記截止,賴清德是唯一登記者,在同額競選下確定代表民進黨角逐202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126]4月12日正式提名。賴清德在總統提名記者會上發表「信賴台灣」及「Team Taiwan!挺台灣!」的競選口號[127]。 9月6日,賴清德首次以總統候選人身份宣佈「國家希望工程」政見,公開由其施政政策,分別為「民主和平」、「創新繁榮」以及「永續公義」三面向。[128][129]。 11月20日,賴清德宣布副手人人選為現任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兩人於21日上午9點,在陳時中、周慶明及黃金舜陪同下,前往中選會登記參選。[130][131][132] 其觀點主張台灣阻止共產擴張,助中國大陸民主化台灣已為主權國家名為中華民國賴清德主張台獨[135][136],但反對與中國大陸進行軍事對抗。2014年訪問上海時表示:臺灣獨立是民主進步黨的主張,尊重臺灣人民的自決,這也是臺灣社會共識,即使凍結「台獨黨綱」,也不會放棄主張獨立,但同時也表示臺灣社會對臺海兩岸發展的疑慮愈來愈深,原因在於中國大陸只聽到臺灣單一的聲音,因此民進黨在進行對中國大陸政策檢討時決議應積極執行參與兩岸交流。[137]臺灣本土深綠社團對於其主張給予高度肯定。[138] 周子瑜國旗事件發生時,賴清德表示「台獨份子有自己的國旗,拿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子,不是台獨份子」[139]。 2017年6月5日,賴清德在臺南市議會答詢時說自己「親中愛台」,和臺中市市長林佳龍的「知中」、臺北市市長柯文哲的「友中」、桃園市市長鄭文燦的「和中」,以及高雄市市長陳菊的「和平發展」理念一樣[140][141]。 2017年6月23日,賴清德宣示其「主張台灣獨立的立場沒有任何改變」,又主張「親中愛台」[142][143]。 2017年9月26日,時任行政院院長賴清德在立法院公開答詢時自稱「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工作者」,是首位在任期內於立法院公開主張臺灣獨立的行政院院長。[144] 2017年10月,有立法委員詢問賴清德是否願意拿著國旗完整唱完國歌?賴表示:拿國旗、唱完整國歌「沒有問題」[145]。賴清德也表示「台灣是個主權獨立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希望任何國家都應該要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146]。 2019年和2020年賴清德也指出,台灣已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無需再另外宣布台灣獨立。[147][148]他還表示1911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已不復存在,中華民國已在台灣新生。[147] 2023年4月26日,賴清德確定成為民進黨202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提名參選人後,強調台日合作的關係並維持蔡英文的兩岸路線。[149] 2023年8月7日,賴清德於三立電視台政論節目接受專訪,主持人鄭弘儀詢問「務實的台獨工作者」的闡述,賴清德表示「務實」就是根據事實,台獨是指「台灣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台灣斬釘截鐵地就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主持人又問「台灣是不是中華民國」,賴清德表示,國名是中華民國。[150]賴清德在7月27日接受彭博商業周刊時發表了類似的言論,並表示「台灣是一個民主國家」、「中華民國國名不必改」。[151] 個人生活賴清德與妻子吳玫如
據賴清德自述,其曾在基督新教長老宗背景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作過決志禱告(長老宗教會認為是入門禮),也曾在長老宗背景的教會有過教會生活,有一定基督教背景[152][153]。惟賴清德過去在參拜鹿港天后宮時也曾表示自己是「鹿港天后宮的信徒」[154]。 妻子吳玫如原本在台灣電力公司臺南區營業處工作,在賴清德當選臺南市市長後為迴避利益衝突等可能的誤解,請調高雄,[155]與賴清德育有二子。長子賴廷與是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士、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生物工程碩士,後來進入華盛頓大學修讀生物工程博士學位,畢業後任職美國民間企業,2018年結婚,2020年育有1子女。[156]次子賴廷彥是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校友,畢業後回台灣繼續從事生物化學領域研究。[157] 2004年7月25日,賴清德在住處門口規勸逆向行駛時,遭數名年輕人持球棒圍毆。賴清德因重傷昏迷送醫,其傷勢包括鼻梁斷裂、眼角膜破裂等。共有三男一女被逮捕[158][159][160]。 選舉紀錄
相關著作
參見註釋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分類: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