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02 13:50:32瀏覽272|回應0|推薦2 | |
昨天在圖書館借了一本教育名著《卡爾.威特的教育》,內容是敘述十九世紀一位德國天才兒童卡爾.威特的早期學習歷程,全書由他的父親老卡爾.威特寫成。 卡爾.威特出生於1800年,在他八、九歲時已能自由運用德語、法語、義大利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與六國語言,也通曉化學、動物學、植物學和物理學,而尤擅數學;九歲時他考入萊比錫大學,十歲進入哥廷根大學;1814年,十四歲,由於所提供的數學論文卓越不群,他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兩年後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二十三歲那一年他發表《但丁的誤解》一書,成為研究但丁的權威。與那些很早即失去後勁的神童們不同,他一生都在德國著名大學中講學,並且相當具有口碑,直到八十三歲逝世為止。 他的父親老卡爾.威特,一名德國鄉下的地方牧師,本書的作者。由於他的悉心教導,使得剛出生時並不突出,智能發展甚至有些遲緩的小卡爾.威特,逐漸成長成一個天才的樣子。打破當時教會中普遍認為「人的才賦是天定」的觀念,並對後世幼兒教育啟發甚大。 當時的歐洲教育界對於人的稟賦具有兩種主流論調,一是盧梭的「天才觀」,盧梭在其教育著作《愛彌兒》一書中有則比喻:「這裡有兩隻狗,牠們由一母所生,在同一個地點接受同一母親的教育,但是其結果卻完全不同。其中一隻聰明伶俐,另一隻愚蠢癡呆。此差異完全是由於牠們的天性不同所致。」與之相對的則為裴斯泰洛奇之「成才觀」,裴氏也有一段經典的寓言:「有兩匹長得一模一樣的小馬。一匹交由一位莊稼人去餵養。但那個莊稼人非常貪得無厭,在這匹小馬還沒有發育健全的時候就被使用來賺錢,最後,這匹小馬變成了無價值的馱馬。另一匹小馬託付給了一個聰明人,最後在他的精心照料下,這匹小馬竟成了日行千里的駿馬。」 老卡爾.威特說,自古以來在對孩子的成長問題上,很多人傾向盧梭這一派,支持裴斯泰洛奇的人寥寥無幾,至於他則傾向後者一方,卻不完全同意,而有自己的看法。他的看法是:孩子的天賦是千差萬別的,有的孩子多一點,有的孩子少一點。假設我們讓所有的孩子受同樣的教育,則它們的命運就決定於其天生稟賦的多寡。可是今天的孩子大多受得是非常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們的稟賦連一半也沒發揮出來。比如說稟賦八十的可能只能發揮四十,六十的只能發揮三十。因此,倘能實施可以發揮孩子稟賦八到九成的有效教育,即使生下來稟賦只有五十的普通孩子,他將來的表現也會優於生下來稟賦為八十的孩子。 在針對人類天賦秉性的討論上,老卡爾.威特有其不跟從流行的獨到見解。除此之外,就當時的時空背景而言,老卡爾.威特的教育觀還有相當值得被說明的一點。那就是反映在他對孩子開始施教的時間點上,與當時普遍認為對孩子的教育該始於八、九歲不同。當時歐洲由於「自然主義」教育觀的盛行,認為如太早對孩子進行教育,反而會扼殺了孩子的成長,因此往往放任「學齡前」的孩子處於自由而野蠻的狀態。老卡爾.威特卻堅持反其道而行,將施教時間前推到孩子初生時,甚至是母親未受孕之前。 在本書開始的第一章,老卡爾.威特便以「我選擇了一個合格的女人為妻」為題,展開他的論述。認為母親的健康、人格特質、文化素養,都將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成長發育。因此引用了達文西的話:「教育孩子,首先從改造孩子的母親開始。」對於如何和自己妻子相處的過程有詳細的紀錄,並列舉了許多其他實例為供參照,講解生動而入微,此足以見老卡爾.威特在幼兒教育研究上之體察深刻。 全書共分為十七章,再加上前序後記,是一部針對「學齡前」孩童的幼兒教育經典,內容涉略廣博、探討深微並又淺顯易懂,是非常適宜從事教育工作者及一般父母閱讀的作品。此書寫於1818年,大概是世界上專論「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獻,然在作者完稿以後,本書卻乏人問津,幾乎絕版,目前保留在美國哈佛大學圖書管裡的一冊據說是美國的唯一珍藏本。能於無意間發現此書、並閱讀之,實是敝人之幸運。 可以預見的,《卡爾.威特的教育》這本書,將對敝人未來的教師生涯給予很大的啟發。書中雖是專論「早期教育」,然而人生各個階段的學習,又何嘗不與「早期教育」息息相關呢?讀書的目的旨在能舉一反三、靈活運用,閱讀此書,期能使自己往後的學習與教學有長足的進步。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