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15 13:58:56瀏覽536|回應0|推薦0 | |
前幾天跟課時正好上到張愛玲的〈封鎖〉一課,裡面有段話是這樣說:「她是一個好女兒,好學生。她家裏都是好人,天天洗澡,看報,聽無線電向來不聽申曲滑稽京戲什麼的,而專聽貝多芬瓦格涅的交響樂,聽不懂也要聽。世界上的好人比真人多……翠遠不快樂。」 這段話所描繪的,是一個傳統社會中所認同的好人家女兒模樣猶-如官印文章般的端莊雅正,然卻少了一個生命應有的自然與激情。作者藉此諷刺著世俗上那些被傳統禮教束縛的眾生相。 實習以來,每天觀察著中學教員的生命型態,我發覺他們在家個個都是好爸爸、好媽媽、好兒子、好女兒;在學校則是好同事,甚至還是好老師。跟他們相處很愉快,那種平易近人又對我照顧有加的態度,實令我感到欣慰。然而畢竟聊起彼此地教育哲學來,又不是那麼一回事了。在學校這個「超穩定結構」中,大家是不熱衷於變化的,尤其是好不容易拼死拼活終於考上公務員的人,正是要好好享清福的時候,怎麼肯願意在這個時候,大張旗鼓的從事教育改革?更別提其他工作不穩定,卻同樣也要養家活口代課老師,如何肯賭上自己在教育界的前途,去為學生爭取窗外的一片藍天呢? 過去在教程所修的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教育心理學三大主科,我想很少人是真正讀到心裡面去的,多半只是為了應付一時考試所做的「短期記憶」,反正「得魚忘荃」,又有誰會在意?今之師者如此,明之學子亦所同然也。老師曾經也是學生,學生讀書是為了考試,考試有了好成績,於是可以當老師,訓練新一批的學生精熟考試。 在學校裡,說好話的人多,說真話的人少。大家愛說好話,因為真話人家不愛聽,聽久了、怨懟,怕是傷了教育行政上的和氣。「世界上的好人比真人多」,我至今是如實體會到了。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