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29 20:54:22瀏覽183|回應0|推薦0 | |
過去在上教程的時候,讀過許多的教育社會學的理論,便經常對台灣的學校體制感到不滿。自從實習以後,接觸到實際的教育現場,這樣的不滿只有加深而無減緩。有時我真恨自己沒有能力去改變這一切,即使極盡所能的想為學生在考試引導教學的教室裡開一扇窗,讓他們看看窗外的藍天,都覺得是難以冀求的奢望。 這學期參與了學校的「攜手計畫」,也參觀了朋友任教的一所私立高職,發現那些不愛讀書、功課差的學生,其實老早就放棄學習了。而與其說他們傑傲不馴、玩物喪志,我覺得倒不如說是課本的內容根本吸引不了他們。 自從政府提倡教育普及之後,國人似乎只關注在「量」的是否普及,而鮮少有去顧慮到「質」的精化。在過去那種上學讀書被視為難能可貴的年代,大家莫不對能受教育感到珍惜。然而如今早已是個教育普及的年代,社會型態也從純樸的農業社會轉變為工商業社會,學生在社會中所接觸到的文化刺激,早已超過課本所能給予的。當一個人的生命充滿問題,而無聊的課本、學校死板的教學型態並沒有辦法為他解答的時候,他當然會對學習失去興趣。 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然而學校卻只像一間罐頭工廠,對來這裡受教育的學生,授予齊頭式平等的制式化教育,用便於行政作業的紙筆測驗來論斷一個人學習成就的高下,並決定他們的人生。這將使得與學校擁有不同質文化資本的學生,在先天學習上容易產生挫折,進而又在各方壓力的逼迫下,產生自卑、自責、乃至討厭學校、討厭學習。因為在學校的那些課程、考試對他們而言,從來就只有打擊他們的自信心的作用,待在學校學習簡直就是一種對自我的羞辱。學校變成了一個他們增惡的符號。 當學生不願再上學,而寧可到別的地方去尋求自信的時候,運氣不好的就很容易誤入歧途。將來很可能又會複製出同樣具有不利文化資本的下一代,在社會中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這真值得我們做為老師的好好深思,究竟是不是我們的教學把學生趕離了學校?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