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庸》心學解〈第一章〉:天命之謂性
2008/01/16 19:14:33瀏覽5616|回應0|推薦4

原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翻譯:

 

本體在人,稱作良知;順應良知,吾人可復歸本體;保任良知,便是工夫!保持與本體之間聯繫,必須仰賴做工夫,做工夫是不可以有片刻懈怠的,懈怠了便要使良知蒙蔽,阻斷了與本體之間的聯繫。

 

因此,君子對其所看不見、聽不見的習氣,必須戒慎恐懼,不要讓隱微之處的習氣放射出來。為了察覺隱微之氣,故君子的內心經常保持寧靜,就像一個人獨處一樣。

 

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在發生之前的狀態,稱做「中」;順應良知而發生的恰如其份,便是「和」。「中」即是良知的本來面貌;「和」則為良知的具體呈現。「中和」只是良知一事,其體用不二、動靜不二!致良知,則天地陰陽各安其位,萬物並育不不息生生。子曰:「從心所欲,不逾矩」。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象山子曰:「吾心便是宇宙」。白沙子曰:「天地我立,萬化我出,宇宙在我」。陽明子曰:「良知是造化的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中和之謂也!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TONIO7&aid=1543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