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8/28 11:23:02瀏覽117|回應0|推薦0 | |
不曉得有沒有跟我一樣,家中總是推滿了雜物,總是要等到準備要在台北市搬家後,才開始整理自己家中的物品,搬家時整理房間,每次都覺得那些東西都還有用到的一天,所以每次搬家時也都捨不得丟,結果沒想到一堆就是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然而,那些東西就依舊好端端的躺在自己台北市的家中,也不知道真的用到的會是在幾個月後,還是幾年後。 後來,我看了一本書叫《我決定簡單的生活》後,我才真正的把那些不需要的東西「斷、捨、離」掉,可以問問自己:假設身邊沒有任何物品,必須從零開始,而且每天只能購買一樣東西,而這樣物品會出現在第幾天?你還會花相同價格購買它嗎?如果你下週要搬家了,你還會把它帶到新家嗎?如果不會,那它就不是你生活中必要的東西。 其實,只要仔細想想,當東西即將用罄時,你可以定期到賣場補貨,而且每次只需要準備一個備用即可,即使臨時急用某項物品,也無須擔心買不到它。如此一來,當你戒掉習慣性囤貨的壞習慣後,才可以減少身邊的雜物。這世界上沒有無法丟東西的個性,只有認為自己無法丟東西的刻板觀念。我們常以為自己「捨不得」陪伴自己多年的老相機,或是「認為自己需要」各種款式的衣服供每天搭配,但事實上,根本不存在丟不掉、捨不得的個性,「丟棄」並非天份,而是需要不斷練習,才能學會斷、捨、離的人生態度。 丟掉那些東西,改變對生活的期待 捨之所以重要,是因為 要做好取捨,一個人必須先建立丟棄的準則;而這個準則該怎麼決定,完全來自自己對人生的期望。 整理時要選擇的,其實不是「要丟掉的東西」,而是要留下的東西,但判斷一件物品是否適合,不了解自己的話根本做不出準確的決定。擁有哪些東西,其實也反映了一個人的價值觀。若看不清哪些東西才是自己需要的,就會在徬徨中,把東西不自覺地留在身邊,於是不知不覺,讓自己在物質或精神上,都被雜物淹沒。 取捨物品時最重要的依據,就是需要、適合又愉快,例如因為愛面子而買了不適合的衣服、貪戀虛榮而買下的包包,如今都束之高閣,成為不需要、不適合又不愉快的物品了。唯有察覺這些物品背後所隱藏的情緒,才有機會建立正確的取捨之道。 領悟之後,就等於斷絕了某一項執著或不安,進而讓理想的自己逐漸浮現。把不需要的東西好好的捨棄掉,或是在你要搬家時,把那些東西交給台北市搬家公司的人,如果自己丟不掉,也可以靠別人來幫助你丟棄。 參考來源:經理人 |
|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