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緯老師的提醒:
1.本篇通報係有關家庭暴力的統計,但統計數據關注的是同性親密關係暴力。以往多關注在異性親密關係暴力,本篇通報以注同性親密關係的暴力為主,是一項值得關注的議題。
2.但考生仍不可忽略佔大多數的異性親密關係暴力,相關的歷屆試題的演練,請加強:
(1) 淑芬與志華結婚多年,感情一直很穩定,育有一子小明,目前就讀小學二年級。但最近志華經商失敗,脾氣變得很暴躁,動不動就毆打淑芬和小明,淑芬屢次提出離婚要求,志華都不肯。依據「家庭暴力防治法」,請具體說明家庭暴力、家庭成員的定義;並回答淑芬可以怎麼辦?(詳細解析請見老師著《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 搶分題庫》第12章「家庭及婦女與人口福利之政策與立法」)
(2)請說明我國家庭暴力防治法的保障對象及保障方式,並論述家庭暴力事件處理網絡,以及社會工作者在防治網絡中的職責。(詳細解析請見老師著《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 搶分題庫》第12章「家庭及婦女與人口福利之政策與立法」)
(3)家庭暴力防治中心,應由那些單位組成?提供那些服務?從一個公職社工師的角度來看,你覺得家庭暴力防治中心有那些問題與困難需要改進?請討論之。(詳細解析請見老師著《社會福利政策與法規 搶分題庫》第10章「家庭及婦女與人口福利政策與法規」)
(4)我國之親密暴力處置相關法制一直在修法中,家庭暴力或親密暴力實際處遇環境和服務專業品質也在提升中。但面對當前的親密暴力中的類型和施暴關係類型越來越多元,從文化多元觀點和提升性別敏感的實務需要上,試述目前為落實家庭暴力防治法:A.法制上的修法方向,B.落實多元族群的協助和服務上,C.落實同志親密暴力的服務和協助上,有那些需要改進?(詳細解析請見老師著《社會福利政策與法規 搶分題庫》第10章「家庭及婦女與人口福利政策與法規」)
(5)從家庭暴力防治三級預防觀點論述,如何有效推動預防家庭暴力的工作?請舉例說明之。(詳細解析請見老師著《社會工作 搶分題庫》第10章「家庭及婦女社會工作」)
試以我國家庭暴力的防治體系為例,用系統理論的觀點,解釋何為社會工作實務的四大系統。(詳細解析請見老師著《社會工作實務 搶分題庫》第11章「社會工作知識基礎與理論」)
(6)請問增強權能(empower)觀點社會工作取向的基本假設為何?如果您是家暴庇護所的社工,該庇護所安置了5名遭受家暴的婦女,帶著5∼10歲的子女短期安置在該庇護所中,您如何運用上述之基本假設建構並執行您的處遇策略?(詳細解析請見老師著《社會工作實務 搶分題庫》第1章「社會工作知識基礎與理論」)
(7)大部分縣市中,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與家庭福利服務中心在主要服務法源、實務分工,都有所不同;請說明之。請以兒童及少年保護工作為例,分別說明這兩個中心在三級預防概念中如何合作建構兒童及少年保護網絡。(詳細解析請見老師著《社會工作實務 搶分題庫》第2章「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實務」)
(8)請以下列案例分析社會工作者可以採取的處遇措施。案例: M氏因受到家庭暴力向某社會福利機構求助,由K社會工作者負責該個案。透過與M氏的首次會談,K社會工作者初步了解:M氏出身越南,二年前透過仲介來臺與J男結婚並一起居住。無小孩。J男的身家經濟狀況還算不錯,但個性暴躁。由於語言與文化的差異,二人的溝通原本就不好。結婚不久後,J男就對M氏暴力相向。M氏結婚之初是家庭主婦,雖無自己的收入,但是J男會給她一些錢寄回越南的娘家。近期二人的關係越來越差,J男已完全不給家用的錢,暴力相向亦是有增無減。M氏只好到餐廳打工。M氏向K社會工作者表示J男雖然會有言語上及肢體上的暴力,但是她希望能持續寄錢回越南,因此不想和J男離婚。請問K社會工作者應如何進行處遇,可以採取的處遇措施為何?(詳細解析請見老師著《社會工作直接實務 搶分題庫》第1章「個案工作直接服務」)
3..最佳瀏覽方式個人電腦瀏覽;如以手機瀏覽,連結網址後,建議選【傳統版】選項為佳。
一、依衛生福利部統計,110 年家庭暴力事件通報案件類型中「婚姻、離婚或同居關係暴力」(以下簡稱親密關係暴力)計7.0 萬件,較109 年增2,371 件或增3.5%;就伴侶性別異同觀察,110年「異性伴侶」及「同性伴侶」分別為6.9 萬件(占98.1%)及0.1 萬件(占1.9%)。
二、同性親密關係暴力通報案件按「被害及相對人兩造關係別」觀察,110 年1,348 件中,以「同居伴侶」855 件(占63.4%)居多,其次為「配偶」440 件(占32.6%),二者合計占9 成6;依暴力類型觀察,110 年以「肢體暴力」及「精神暴力」為主,分別占53.5%及45.3%。
三、110 年親密關係暴力通報案件被害人計5.3 萬人,較109 年增873 人或增1.7%,其中女性占78.3%,較109 年減1.9 個百分點。就伴侶性別異同觀察,110 年「異性伴侶」被害人計5.2 萬人,以女性占79.2%居多,「同性伴侶」被害人計1,038 人(年增21.1%),以男性占66.9%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