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讓我們大聲的唱出我們的詩
2006/03/05 22:44:12瀏覽328|回應0|推薦2

  讓我們大聲的唱出我們的詩         俗子

恭讀游子老師的"詩是甚麽?"

有感:

古人"詩歌"一體。從沒有文字的先民將眼所觀、心所想,編成了歌謠一邊唱、一邊拍手,或鼓吹樂器來伴奏。一村、一國的擴散,代代相傳,有韻律、有曲調才好背誦,一村、一里的代代相傳,有韻律、有曲調才好背誦。 只惜孔子當時刪詩、書,定禮、樂,到漢朝"樂經"亡佚失傳,所幸五言、七言都是押韻的,即使五音不全的老學究亦可搖頭晃腦唱詩。

唱詩!唱詩歌!不論是歡樂還是悲苦都是發自內心的聲音,一種最原始的呼喚!

現代的詩歌朗頌,雖然沒有押韻的限制,但是聽聽台上朗頌者,莫不是搖頭擺動、抑揚頓挫地把一首詩:誇張的、感性的動人語氣讀出來?

我寫每一句,到完成,也是一再吟哦,儘量求字句涵意和唸出來的語氣相配合,而最後定稿之前仍再唸給老公聽,他雖不會做詩,但是越是門外漢越是能夠代表大眾的反應。當然也常常徵求大師級游子老師批評,他都非常謙虛說好!不予評斷,反而令我陷入迷惑網中。

唐詩發展到達極致,唱出了宋詞、元曲,詩人啊!吟哦不足之餘,遂歌之、舞之,才能把人的至情至性舒發出來。 

偶爾進教堂,唱幾首聖詩,詞句虔誠,曲調柔和,樂音把我們清純的靈性,傳向高高的天庭。 有時,我仰望教堂彩色頂窗,幻想著:在這一刻美好的樂音中,天使是否也在諦聽呢!

孩子小時候,早上一邊洗澡一邊哇啦哇啦唱歌。 做爸爸正在看報紙,實在不能忍受他的花腔男高音:兒子!別唱了?快出來吃早點!

以後浴室只聽到嘩喇喇的水聲,不再傳來浴室聲樂家的即興表演。

他從浴室出來的臉孔表情悶悶的,有些莫测高深。一天,我們兩個單獨在一起,我問他:阿正!你怎麼不唱了? 他說以前不知道會打攪我們。我說:沒關係!媽在廚房忙聽不到!但是他以後就是不再唱歌了,這就是父母的威嚴干預了孩子的天真。 多年後,我一想起就會向老公抗議。

所以用唱的表達感情,是一種最自然人的本性。

讓我們大聲的唱!把你的詩唱出來!把歡樂唱給大家!把愁苦唱給山巒,讓大江沖走!讓大海浪濤洗盡!

詩即是詩歌!有詩才有歌!兩者怎麼能分開?

一首好詩唱[朗頌]不出韻律,只能算是自白、敘述,是散文,不是詩!

一位詩友每次一定要我唸給他聽,從我拙劣的頓挫腔調中,去分辨需要刪改的字句。這應該是同樣的道理吧?

[Friday, August 12, 2005]

-----------------------------------------------------------------------------------------

[特別附上前紐西蘭作協會長游子先生的評論如下:]

詩是甚麽?

––再論有沒有【微型小說詩】      游子

 

本網【文學社區】由澳洲作家俗子的「誰在動?」一文開頭,引動了對於「微形小說詩」能否成詩,各地作家的熱烈討論。

游子以為,要得正确的結論,應先回答「甚麼是詩?」這個基本題問題。如果舍本求末,將得不到正确的答案。

 

甚麼是詩?

【辭海】對【詩】的注解是:有聲韻可歌詠之文字謂之詩。周禮春宮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

著名詩論家朱光潛教授在【詩論】中曰:「詩源于歌」,「詩是一種音樂,也是一種語言。音樂只有純形式的節奏,沒有語言的節奏,詩則兼而有之。」

 

臺灣余光中先生在【余光中談詩歌】曰:『「詩歌」一詞,「歌」占其半而實僅指「詩」。古人亦稱「歌詩」,李賀詩集就稱為【李長吉歌詩】,古詩取題亦每用歌、行、曲、調、操、引、樂、謠之名,足見其間渊源之深。』

不但李賀的詩集,李白的詩也是歌詩。近現代一些學者的研究證明,唐代的詩歌包括律詩,都是入樂的歌詩。就是說,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元曲】,中華詩歌全都與音樂有不解之緣。

 

然而,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近一百年來,不同于上述傳統詩歌,出現了一種新興的文學形式即自由新詩。這種自由新詩,早先有大陸冰心的「分行的散文」,後來有臺灣紀弦先生的「現代詩」。他們之間不同點是:冰心女士從開始到最後都否認她那篇被主編「分行排列」的散文是詩;紀弦先生則一開始就強調「橫的移植」與分行排列。﹝注:所謂橫向移植是指移植西方的現在詩,割斷與傳统詩歌的縱向繼承。紀弦先生很強調分行的重要,以為倘若分行分得不好,會大失詩意。﹞

 

另一個事實是,盡管許多學者與詩人﹝包括冰心本人在內﹞,都不同意這種散文化的詩為詩,它還是在一定領域內流傳了近百年。一百年來,這種新的文學形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特別是詩歌史上,占居了主導地位,其發生的作用與其价值,是不可抹煞的。但是,一百年的歷史比起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史,畢竟只是暫短的一瞬。那種脫離中華文化傳统的「現代詩」能否成為渊遠流長的詩體戴入史冊,則值得懷疑。君不見,近十幾年來,當中華民族逐漸走上復興之路,當中華傳統文化開始被中國人重新認識為優秀文化,當傳統中國歌詩開始蓬勃發展之際,中港臺的「現代詩」詩壇巳經在憂虞現代新詩的出路;「新詩的危機與出路」成了詩壇內各種講壇、論壇的主題。

 

為甚麼為這樣呢?其實現代詩在知識精英羣體中的流傳并未發生根本的變化,只是,與那些在民間廣泛流傳的詩歌相比,這種「現代詩」脫離大眾而顯得頗為孤獨與蒼白,使現代派詩人感到了壓力罷了。

 

我知道很多人會不同意我這種說法,但是,請讓我引用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的一段論述作為本文的結束語:

『「老實不客氣地說一句–﹝當前﹞真正大眾化的詩,既非李杜,也非徐志摩,更非陳散原,而是流行歌曲。」「詩歌一體,自古己然。【毛詩大序】:“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突,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種抒請言志的過程,始於訴說而終於歌唱,更繼以舞蹈,簡直把詩歌舞溯於一源,合為一體了。

 

古人如何由詩而歌、由歌而舞我們無緣目睹,但是當代的搖滾樂,由貝瑞到貓王到邁可傑克森,倒真是如此。強烈的情感發為強烈的節奏,而把詩、歌、舞三者貫串起來,原是人類從心理到生理的自然現象,想必古今皆然。」』﹝以上摘自江西高校出版社【余光中談詩歌】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8234890&aid=19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