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8/07 09:20:21瀏覽427|回應5|推薦20 | |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香港反送中(反對逃犯條列修訂草案運動),在境外勢力加入下,如今已成為「反中」革命運動!反中人士以「反送中,爭民主」為口號,但所表現出來的分明就是反中,以抗議的程度來看,早已是暴力訴求,界定為武力革命其實也相差不遠。港府早已宣布停止修訂逃犯條列,如今還以「反送中」為由想將暴力除罪化合理化。 其實早在7.21反送中運動前,對中國熟悉的知名英國學者馬丁‧雅克(Martin Jacques 1945年- 維基百科 )發表過對香港政治及經濟發展困境的看法,這跟香港人自以為的今日香港有很大的差異,其中馬丁點出技術上香港的政治與生活還是在殖民地統治架構上,很多港人的心態並未脫離當年香江經濟奇蹟,發展突飛猛進的舊時光,港人比起內地是較聰明....看完之後,對香港確有另一種了解,不管如何,使用暴力反中,唯一的結果就是讓香港動亂!應了香港特首林鄭所說的香港會走上不歸路,「反中,暴力逼走民主」! (以下譯文轉載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AKE_IMzT2s ) 香港近日的風波漸漸平息,但從中能夠看出香港社會面對困境,依然撕裂;面對內地,依然糾結。 “其實觀察者網專欄作者馬丁·雅克早就點出了香港困境的關鍵原因所在,並給出了自己的對策。現在香港有這麼一種看法,說1997年以前,香港經濟繁榮是因為它很聰明、很自由,因為它可以順應形勢,因為它被英國管轄等等。 我認為在很大程度上,這是對歷史的一種嚴重誤解。香港在上世紀70年代末和1997年回歸之間表現不錯,那僅僅是因為它走運了。 我為什麼這麼說? 說它幸運,是因為中國內地從1978年起開始實施改革開放,一點點一步步,一直到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才完全開放。所以在中國內地緩慢開放的過程中,香港自然而然地承接了中國內地本應該可以做的很多事情。 香港就像是內地的前方辦公室。所以香港從這段歷史中獲益良多。 其中之一,假如你是一家西方公司,不管是歐洲的,還是美國的,還是日本、韓國的,你想進入中國內地市場,最便捷的落腳點肯定是香港。 所以香港的騰飛並不是因為它很聰明,而是因為太走運了。他們的運氣不是英國人給的,而是因為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作用。 加入WTO後,中國內地慢慢開始融入。如果你想進入內地市場,你還會繞道香港嗎?香港變得不重要了。 如果你想開拓內地市場,你可以去上海、北京、廣州或深圳,想去哪裡就去哪裡,你肯定不會去香港。 所以使香港在過去成功的因素,不復存在了。香港必須在1997年以後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 它的落寞不是中國內地的錯,而是因為內地和香港的關係發生了變化。英國還無端指責,認為1997年以後香港出現問題——比如香港前總督彭定康就會說——是因為中國沒有在香港實現真正的民主。 在我看來,這種說法是典型的英式虛偽。 英國統治香港155年來,我告訴你,香港人連民主的影子都沒見到過。 他們給了香港人民普選權嗎?他們跟香港人探討過普選權嗎?一點兒都沒有。 直到中國開始收回對港主權的時候,他們才開始叫囂,香港必須採取西方民主體制。太虛偽了。 那麼香港今後該怎麼做呢? 我認為“一國兩制”是解決香港問題非常智慧的方案。只有文明型國家才會想出用這種辦法來解決問題,民族國家絕不可能這麼想的。 但到底什麼是“一國兩制”,怎樣保持“一國”和“兩制”之間的平衡? 這個方案的長遠目的,是為了維護國家的長期統一,而不是加劇分裂。 我認為中國現在面臨的一個難題是,它對香港回歸的反應。記住,那時是1997年,中國那時才剛剛對世界開放,還有很多聲音質疑中國政府會怎樣掌控香港等。所以那時中國政府最自然的反應是要強調“兩制”。 香港回歸後,我在香港呆了兩年半的時間。我非常驚訝地發現,唯一能體現香港屬於中國的證據,是在港口某大樓上的五星紅旗。其他的幾乎沒有任何變化。一切都跟原來一模一樣。 這其實會帶來兩個問題。 第一,香港的治理源自殖民政府。它的機構架設都是殖民化的,是執行層面的,並沒有強有力的政治領導。殖民政府對香港的政治治理方向並不關心,因為這就不是一個殖民政府該操心的事。在以前,這都是倫敦的事。 但回歸之後呢?香港特區政府的形式,跟以前幾乎一模一樣。 第二個問題是香港的經濟。 相反地,一直以來英國喜歡吹噓香港的經濟是多麼繁榮,富有競爭力,但這都是胡說。 香港是一個典型的殖民地經濟,沒什麼競爭力,是一個壟斷型的經濟。幾個商界巨頭壟斷了香港經濟。比如在香港最賺錢的房地產領域,利潤就在他們幾個之間分。 這種少數壟斷或者獨斷的經濟,必須改變。可惜的是,這樣的改變還沒有發生。 所以必須要打破香港現狀,允許香港對上述兩個問題做出必要的改變,採取另一種管理方式,採取一種更開放的經濟模式。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香港和深圳的命運。鄧小平特意提出深圳特區的想法,深圳是毗鄰香港的小漁港,與香港距離很近,深圳可以學習香港經驗、香港模式。 現在我們可以對比一下今天的香港和深圳。深圳的變化可以說是天翻地覆,它現在是中國的技術中心,在科技競爭力和創新方面僅次於硅谷,而香港,什麼進步都沒有。 香港人討論過這些發展方向,但完全沒有任何進步。 我認為香港人民應該迫使中央政府,把它納入總體發展規劃當中。香港不應該讓自己游離在外,而是應該積極地把自己當成中國的一部分。 他們不少人認為自己不一樣,“我們不是中國人”。在過去的155年里,他們從未了解過中國。沒錯,他們說的是中國的方言粵語,但他們確實對中國一點都不了解,對香港的“北方”很無知。他們一直都是向西看,向英國看,向美國看,然後是加拿大等等。但他們從未向北看,向內地看。” 如果說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唯一可能成立的因素就是香港西洋奴當政,而台灣則東洋奴得勢制憲,又未嘗不可能?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