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5/05/30 11:13:28瀏覽66|回應0|推薦0 | |
淨土門第一奇書—《往生論註》(象山慶25.5.30) --不可測之人,不可測之《註》 在印度,龍樹與世親二菩薩,分別造了《易行品》、《願生偈》, 從「中觀、唯識」二系教理,闡述了極樂的殊勝,且以身作則,發願往生。中觀「空一切相」、唯識「無一切境」,以此融通彌陀淨土「指方立相、住心取境」的行法,其理(二諦中道)奇而難信,傳入中國之初,似未受教界重視與講述。北魏曇鸞師,獨具慧眼,以四論之學思,融貫二菩薩論, 為《往生論》作註,其人奇,書亦奇,影響更奇 1.其人奇 曇鸞師大同府雁門人,生於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四七六),家近五臺山,慕其神跡故,年未十五發心出家。神智高遠,洞曉眾經,特於四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之學,造詣甚深。中年發心註《大集經》,中途染病,四出求醫。行至秦陵,上望青霄,忽見天門洞開,六欲階位,上下重複,歷然齊睹,瞬目之間,疾乃隨愈。繼而思惟:人命危脆,旦夕無常,宜先學長壽不老術,使身體強健,方可長久住世,大弘佛法。乃前往金陵謁梁武帝,訪陶弘景(456~536),受贈仙方十卷。歸途至洛陽,遇菩提留支,問:「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者乎?」留支唾地警曰: 此方何處有長生不死法!縱得長年,少時不死,終更輪迴三有。夫長生不死,吾佛教始有之。 以淨土經書(《往生論》)授之曰: 此大仙方,依而行之,長得解脫,永離生死。則三界無復生,六道無復往;盈虛消息,禍福成敗,無得而至。其為壽也:有劫石焉,有河沙焉;河沙之數有極,壽量之數無窮。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 鸞祖遂焚仙經,並捨四論講說,專精淨土,時年53歲;繼承龍樹菩薩《易行品》及天親菩薩《淨土論》,造《往生論註》,自行化他。南梁蕭王恒向北禮,稱「北方鸞法師,……肉身菩薩也」;而魏朝皇帝號之「神鸞」;晚年移住汾州石壁「玄中寺」;魏興和四年(542)往生。臨終前夕,龍樹菩薩現身來告曰:「吾龍樹也,所居淨土,以汝同志,故來相告。」鸞祖曰:「何以教我?」龍樹菩薩偈曰: 已落之葉不可更附枝,未束之粟不可倉中求,白駒過隙不可暫駐。已去者不可返,未來者不可追;現在今何在,白駒難可迴。 鸞祖知是告終,即遍告諸村白衣弟子,及寺內出家弟子三百餘人,一時雲集。鸞祖沐浴,著新淨衣,自執香爐,正向西坐,教誡大眾:「地獄諸苦,不可不懼;西方淨土,不可不欣。」與大眾向西同音,高聲念佛而往生。僧俗皆見旛花映院,多聞異香天樂。曇鸞師之著書,及於醫術、道教,皆失傳,唯淨土教三部傳世:《往生論註》、《讚阿彌陀佛偈》、《略論安樂淨土義》。 2.其書亦奇 世親菩薩《淨土論》,全名《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又稱《往生論》,菩提流支譯。 此《論》由24行96句「偈頌」與10章「長行」構成。偈頌:初呈「願生安樂國」之一心,次述所觀之「淨土」三種莊嚴,後以迴向。長行:敷演「往生正因」之信心,所具「五念」行,及成就往生所得「五果門」。 五念門:禮拜門,讚歎門,作願門,觀察門,迴向門。 五果門:近門,大會眾門,宅門,屋門,園林遊戲地門。 五念門多述「觀察」門之淨土「三嚴29種」功德莊嚴,皆是阿彌陀佛為我輩凡夫之往生而成就 ,以此為宗本而「一心願生」:一心(信)具足五念(行)。 龍樹菩薩之《易行品》說彌陀本願是為救度「下劣」凡夫,故被誤解為低級信仰,後繼之天親菩薩乃於《往生論》中確定淨土乃大乘菩薩道,下凡具此信心,則德五念門之勝益。 曇鸞為《往生論》作《註》,上卷之初,引《易行品》判定本論是易行道,上乘之極致,在他力之信心;並於「普共諸種生,往生安樂國」之註,詳說「易行道」之信心,及一切凡夫之往生。下卷說「三信三不信」、「往還」二迴向。最後以《無量壽經》18、11、22三願為「乘他力,速成就」之確證。 結論之「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與上卷開宗明義「但以信佛,便得往生」之,文理一貫,前後呼應,標示「他力信心」是往生淨土之宗旨。 《淨土論》文約義豐而難懂,幸有曇鸞師之註,發其幽關,闡其微意,顯淨土門一心五念之義,他力威德之道,易行疾至之理。可知鸞祖智深廣、學深奧,文筆練達,說理敏銳,所引佛教經論二、三十種;外學則《論語》、《易經》、《老子》、《莊子 》、《淮南子》、《抱朴子》及阮籍之詩……。 3.其影響尤奇 若無曇鸞師則無道綽師,無善導大師。《無量壽經》第十八願之「彌陀本願,他力信心」,由曇鸞師而顯明,由善導師而光大;石壁玄中寺一千五百年以來,歷經三武一宗之法難,依然活氣常存,成為淨土宗租庭。淨土教根源於《無量壽經》,此經核心在本願救度的對象(機:十方眾生、三界凡夫)及救度的利益(法:即得往生、住不退轉),簡易直捷,上上根不能越其閫,下下根亦能入其域;緇素賢愚,士農工商,各依其當下身份而念佛被救。此亦《往生論註》之所闡揚。 《往生論註》甚受日本各淨土系重視;尤其法然上人及其門下。法然於開宗立教之《選擇本願念佛集》第一章,引此《論註》說淨土宗乃易行之道;淨土真宗開創者親鸞私淑天親菩薩與曇鸞師,以二祖之名為己名,所著之《教行信證》用語、造句亦多摹仿《論註》,明他力信心之理,立淨土真宗之門,入彌陀本願之室。任運之行(念佛等)起於他力信心,若無此信,難過生死之關:況乎往生報土,在信非行。《正信念佛偈》、(淨土高僧和讃》中,讚鸞祖的偈頌最多。往還迴向皆他力、三心歸結於一心,信者四海皆兄弟、不斷煩惱得涅槃之類,皆繼承本書。印光大師盛讃: 天親菩薩廣造諸論,宏闡佛乘,復宗《無量壽經》,作《願生偈論》。示五門修法,令 畢竟得生。具顯禮拜、讚歎、作願、觀察、回向之法。於「觀察」門,詳示淨土莊嚴、如來法力、菩薩功德。凡見聞者,悉願往生。……曇鸞法師撰《注》詳釋,直將彌陀誓願,天親衷懷,徹底圓彰,與盤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無礙辯,何克臻此。……夫淨土一法,為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以故華嚴證齊諸佛之等覺菩薩,尚須以十大願王回嚮往生。則文殊、普賢、馬鳴、龍樹、智者、慈恩、清涼、永明等,自行化他,同歸淨土者,有由來矣。知此則唯執自力、不仗佛力者,可以怵然驚、憬然悟,以期現生即得出此娑婆、生彼極樂,與觀音勢至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常時親炙阿彌陀佛,以冀證無生忍,圓滿菩提而後已也。 結語:淨土教義之成就 一般以龍樹、天親二菩薩分別為中觀、瑜珈之祖,似乃「空、有」之對立; 而曇鸞師從淨宗,將兩者(二位菩薩)統合。龍樹菩薩為尊重一般教徒之通念,於《十住論》插入<易行品>,其宣揚彌陀淨土之勝易,是迂迴的;天親菩薩則依龍樹〈西方一佛章〉而直接開顯,整然完備且進一步:「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曇鸞師從三義說此「依」字: 1.「何所依」:「我依修多羅」。 2.「何故依」:依《無量壽經》所說之彌陀如來及其淨土,是真實功德相。 3.「云何依」:依此一心願生之信,及五念門之行。「依」是相應於彌陀之願心,以此信行為因,得佛果五功德。 《往生論》與《註》在實踐上,可簡攝為: 一心(信):起觀生信,淨入願心 五念(行):作願+觀察(止觀)=迴向 曇鸞的思想並不全等同於淨土經本意,但也不矛盾,往生是空,但有假名,空是境界論, ,淨土是有。曇鸞將淨土與三界判高下: 建章言,歸命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疑言:生為有本,眾累之元,棄生願生,生何 可盡?為釋此疑,是故觀彼淨土莊嚴功德成就。明彼淨土,是阿彌陀如來清淨本願,無生之生,非如三有虛妄生也。何以言之?夫法性清淨,畢竟無生。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生苟無生,生何所盡? 安樂國高於三界,法性清淨,不是輪迴生死之生。往生的終極仍是「清淨」「無生」的解脫論,非天國樂園。 調和了佛教哲學與淨土信仰,對精英有吸引力。近代,仍以般若學為淨土理論。 「觀想、實相」之念佛,非淨土門特有之範疇,《大智度論》云「不以色身及相好念,以佛身自無所有故,無憶念故,是為念佛。」淨土宗強調佛的相好與力用,「指方立相」,不符合般若空觀。念佛是禪定的一種「三昧」,《觀經》: 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 但當憶想,令心明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 佛經中稱名,只是念佛三昧的附庸。曇鸞最早將彌陀信仰與持名念佛結合,以「持名」念佛為主行: 止:止心一處,不作惡也。……「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義:一者,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二者,彼安樂土,過三界道。若人一生彼國,自然止身口意惡。三者,阿彌陀如來正覺住持力,自然止求聲聞、辟支佛心。此三種止,從如來如實功德生。 觀:「毗婆舍那」云「觀」者,亦有二義: 一者,在此作想,觀彼三種莊嚴功德。此功德如實故,修行者亦得如實功德。如實功德者,決定得生彼土。二者,一得生彼淨土,即見阿彌陀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與上地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 《往生論》:「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曇鸞云:持名念佛有禪定之功效,止身、口、意惡,為一種獨立的方法,對普通人更可操作。這是曇鸞的重大創舉,影響了淨土宗的發展,自成一體。曇鸞唯以「他力」為「增上緣」,沒全然取代「自力」。 《淨土論.管見記》: 如來三心(信),歸十念(行),光明「名號」攝化十方,迴施此法體,若心若行,唯「南無阿彌陀佛」而已,此即我輩所得之他力信心,領佛之迴向,為我之心行—攝心歸行即法體,攬行成心是機受 三種功德莊嚴,皆「淨入願心[1]」,若行若信,無非阿彌陀佛清淨願心之迴向—「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真實功德相:淨入願心—一法句(止/理/寂),智(法性/體)—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一心歸命 不虛作住持:願心成淨--三莊嚴(觀/事/照),悲(方便/用)—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信樂欲生 廣/略相入:「略說入一法句……,謂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略:一句—緣起而無生—清淨願心—一心(止)--法性--無為之寂 一真法界 (真空、妙有之圓融的真如本性) 1.真實智慧:第一義諦(從一切種智,顯無上正理/真空); 2.無為法身:妙境界相(從清淨法體,現29境相/妙有)。 廣:三嚴—無性而緣起—莊嚴妙相—五念(觀)--方便--智慧之照 29句,二種(器、眾生)清淨 由簡要的「清淨句」,涉入廣泛的29句功德;這「29種莊嚴」,可融入一清淨句中。淨入願心,願心成淨,相即而相入,若有質礙,乃「有所得」之想也。大悲願心,具一切行,全自成他,願行不二[2],此佛智之不思議也。以此修止,諸法寂滅,修觀,諸相宛然。止觀雙運,寂照同時,從不二之定慧,成五念門攝取眾生,作願生有佛國土,此乃淨土大菩提心也。 淨土經教甚深,若非「他力明信」智,則不達其意趣:眾生若聞其名號,而信心歡喜,乃服膺如來大悲之教; /《觀經》「依正」之觀,乃法藏比丘之大悲願力,/定散自力 若不知 則墮於 \《小經》「名號」之體,乃彌陀之不可思議功德, \善本德本 《大》:法真—根本/招喚—三嚴五念—三心即一—五惡痛燒—體/德 《觀》:機實—垂末/發遣—普共眾生—即一深信—定散二善—益/用 《小》:證誠—歸本/付囑—一心執持(能共心相)—五濁時處(所共機品)—名/義 《正法念處經》:「若於佛法,深心得不壞信,是名報佛恩。」淨土門之深心,即是「機法二信」,此乃: 彌陀願心之宗源,釋迦說經之終歸。從本垂末,攝末歸本,諸機入一乘,萬法歸名 號,同入不可思議和合海。 機唯一乘,法總一句,三界凡夫入一機,同稱清淨一法句,曰「南無阿彌陀佛」。 千經萬論.千言萬語.入一法句:南無阿彌陀佛 世間好語佛說盡,總結一句教眾生--南無阿彌陀佛 三界唯心,淨土往生心出三界;萬法唯識,彌陀無垢識攝萬法 南無歸命 具三心 阿彌陀佛 唯一行 安心 起行 南無阿彌陀佛 六字名號具足了佛(阿彌陀佛)、法(本願救度)、僧(如來淨華眾)三寶,專稱佛名,即是無上皈依。通途的三皈五戒,導向淨土的南無阿彌陀佛--一切功德,言佛便周。 法身報身,無樣為樣--念佛成佛,有樣學樣--名號為體,光明為用,稱佛名,蒙佛光,乘佛力,生淨土--就是這樣。 吾道一以貫之--信佛念佛。大乘法一言以蔽之--本願稱名生淨土。一代佛教總而言之--南無阿彌陀佛 教門難懂,仰信易入—聞佛說、信佛語,乘佛願而入佛土,無關乎個人智力。 病之前無藥,機之外無教--因病施藥、觀機逗教(四攝/四悉檀),約時被機而出教,則法不徒說、機無空過。眾生無病,則諸佛寂靜。 附錄.2--《往生論註》之要點 一、難易二道判--比對「難易二道、自他二力」,以彌陀本願為他力易行道,是「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 二、易行之機-八番問答:1.舉《大經》第17、18願之願成文,而按言:「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2.舉《觀經》下下品文,而證:「但令不誹謗正法,信佛因緣,皆得往生。」3.引《大經》言:「願往生者,皆得往生。」引《觀經》:「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亦得往生。」4.較量輕重—三在釋。5.下卷「清淨功德」:「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6.下卷「妙聲功德」:「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此則國土名字為佛事,安可思議!」7.下卷「口業」功德:「眾生以憍慢故,誹謗正法,應受諸苦。聞阿彌陀如來至德名號、說法音聲,如上種種口業繫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口業。」 三、易行之法-三願的證 1.問曰:有何因緣,言「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答曰:覈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2.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今的取三願,用證義意:3.三願的證:(1)18願—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輪轉之事;無輪轉故。(2)11願—緣佛願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無諸迴復之難。(3)22願—緣佛願力故,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四、勸他力信心--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1.《大經》付囑彌勒之文。2.《觀經》付囑阿難之文。3.《小經》付囑舍利弗之文。4.《論註》勸導後之學者之文。 五、結論-1.淨土念佛是易行道,彌陀本願他力的救度,眾生信心念佛的被救。圓頓簡速。2.十方眾生,乃至五逆謗法,依彌陀本願,不斷煩惱得涅槃。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而專稱彌陀佛名。 教、機、法、益」 1.「教」。《論註》開篇,引龍樹菩薩《易行品》之「難易二道判」,並發揮「自他二力論」,判定《往生論》與淨土教是「易行道」「他力教」,卷尾之「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是高超殊勝,至不退轉之教。 2.「機」。「八番問答」,引《大經》與《觀經》,證明「普共諸眾生」之正機,即如下品下生之罪惡生死凡夫。 3.「法」。引彌陀第18、第11、第22等三願證明,往生彌陀淨土,全憑彌陀佛力,方法是專稱佛名,是「本願稱名」。 4.「益」。依第18願念佛之因,而得第11願往生(成佛)之果,並依第22願,倒駕慈航廣度眾生之力用。 [1] 《往生論註》下卷第四科之標題;淨土之三種功德莊嚴,乃因地法藏菩薩發四十八淨願所成就者。或謂「淨」乃淨土三種莊嚴,「願心」乃法藏四十八願,「入」為酬入;為了酬報三莊嚴、四十八願而成佛、攝眾。此29功德莊嚴,攝入「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盡如虛空,廣大無邊際」之「清淨功德」及「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之「不虛作住持」,故以此二偈為要,總攝觀察門。 [2] 不二:光/壽,依/正,人/法,名/體,生/佛,體/用,理/智,因/果,寂/照,修/性,自/他,願/行,廣/略,定/慧,悲/智,機/法,主/伴,廢/立,隱/顯……。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