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4/12/05 10:42:10瀏覽45|回應0|推薦0 | |
念佛人自我反思(象山慶24.12.5) 象山慶【淨念】 12.人生忽如寄,樂邦歸去來;娑婆假名我,淨土無漏身。人事紛紜難應對,念佛守靜少攀緣.以法為重心識淨,人情綁架是非多! 13.昔時大賢陸象山,今日小民慶象山;此心雖同理有異,儒守道德佛涅槃;易簡工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此語甚得我心也,念佛行易理宏深! 24-退休多年 答友人問:古稀今不稀--沒大用,少煩惱,爬山散步,吃飽睡早,眼耳鼻舌身遲鈍,腦袋靈活能思考,每天念佛,不少;如此這般,很好。 25-每當我被種種負面情緒折磨得難以自拔,以前所學的戒定慧都使不上力,只能近乎哀嚎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看啊,我就是可悲(惡)之悲的人,只懂這無救(助)之救的法。 27-雖一心念佛,對世間仍多看不開的自我糾纏,非關他人。只能繼續念佛,由佛光攝受而淨化,也更發現自己確是煩惱深重之凡夫,若佛不救必墮落,若不往生必輪迴!
38--雖是學者教授,也謹守「不純學術而信仰化」,善用專業研究以強化「信仰」的必要性。而當「一心念佛」之時,就擱下慣性的思慮,如大眾一般--還愚痴而暢念
40--人總是看外不看內,欠缺自省與反觀,以為個我很重要,其實,世間少了我,日月依舊升降,股票依舊漲跌,人心依舊貪瞋,歷史依舊興衰......。看清這個事實,即可逐漸的走開 退出,讓世界恢復以前的狀態,也許這才是人們所要的,不須我吹皺一池春水,自作多情的介入與改變。南無阿彌陀佛
象山慶【蓮想】 41--古今智者,或特立獨行,如高崖之松;或孑立孤行,似荒漠之草,一狂一狷,皆不合於當世者。 偶有識之者,反應可兩極:1.親近、切磋,一輩子相知相惜;2.隔離、否認,盡此生漸行漸遠。多數疑之者,態度較一致:不了解也不需要,安於約定俗成的現狀,不升亦不進,覺得「改變」自他的認知與業習,乃是多餘。古詩古人對此事態人情雖有偶發的慨嘆,如《詩經.王風/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李白< 宣州謝朓樓>:「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這樣的一肚子不合時宜,除了孤芳自賞,也只能寄情於世外之知音,或期望於未來之隻眼。嗚呼哀哉,何苦來哉。 14--白居易晚年病苦,求生極樂,作<念佛偈>:「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我於此同感:人漸老,沒大志,爬山散步,吃飽睡早,眼耳鼻舌身遲鈍,腦袋常用能思考,呵,每天念佛.念佛,就這樣,很好。走過大山大水之後,人老馬疲,該是收拾行囊,念佛歸鄉去了。這也是我從職場退休之後的感想;今生學儒,學道,學佛,也曾教過「論孟,老莊,佛法」,不受制於意表的知識,而以心靈去探索,以生命去實踐;曾待過許多道場,跌跌撞撞,來到今日,雖然鼻青臉腫,每個痛處都很深刻,也很診貴,更感謝每一位讓我皈依的法師,上師,導師,我從活生生的人接觸了活生生的法,雖然宗派法門各不同,對我多所啟發與捍錘,消伏了許多業障與習氣。而今隱退下來養身養老,繁華落盡豪情歇,念佛計數過日子,就這樣,一個愚拙質樸的老夫子,歸去來兮!有事沒事多念佛--簡易而有大利,多惠而不消費,何樂不為! 31--就這樣,無樣為樣--學佛四十餘年,多在聖道門跟隨善知識熏習,教理與實修上,偶有受用,到後來,不如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親切,安心。名號既出,無佛也無魔~~這是禪行者的氣勢;佛名才稱,多善根多福德~~這是念佛人的信心。若自問,我是哪種人?年少輕狂,學禪參話頭,雖然辛苦,却以為高人一等。年老體衰,只能念佛欣淨土,不再掙扎.就這樣,一心歸命,南無阿彌陀佛。隨時隨地,六字名號,心念口稱,反覆熏習,就這樣,無比踏實。此外,似沒什麼大志奢求了。 36--年屆古稀之人,體衰力減,神昏智弱,若非更豁達、就是更頑固,老之年,戒之在得(貪);須知,世間一切是非恩怨,業報相牽,彼此也很無奈,遇到了經過了,就放下吧,不要再糾結在腹,或悔箭入心,成了自/他的二度傷害。常存感恩,惜福知足;於人隨喜,協助成全;不再競較、瞋嫉,不求名聞、勝他。憂國憂民的大心由他人去,信佛念佛的好事給自己來,讓出大路靠邊走,徑中之徑最悠閒。啊,為生活、為團體奮鬥了一輩子,雖沒什麼豐功偉業被人敬仰,卻有一些小情小義與人分享,殘年餘生就這樣,安分隨緣、自得其樂的念佛度日,等候阿彌陀佛的接引,往生極樂。南無阿彌陀佛 38--世間有些人如我一般,不能在欲而行禪,出污泥而不染,卻有點憤世嫉俗而自討苦吃;那就只能不見可欲,令心不亂—也就是遺世獨立而自尋樂處;如:獨一靜處,專精思惟;或遠離人群,攝心念佛;這是孤僻者的命運,隱居潛行,與世無爭,狷介的向一切人事物示弱、隨喜 ,不伐善、不推銷,乃至於不傷大雅的耍廢、躺平,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3--有人說「不是閒人閒不得,能閒必非等閒人」--我不是"等"閒的人,不必問何時才有閒?我每天都很閒--家業不大,責任不重,對別人也沒什麼用,所以很閒。閒來無事,就念佛+看書,念佛+爬山,念佛+分享,念佛+調養……。以念佛為主,搭配一些生活瑣事,就這樣過日子。 4--老了,就放下--將已經不屬於我們的時代與責任,輕輕地卸下、默默的讓開,讓衰老的身心漸次淡出,成為人群中 模糊的背景,乃至完全隱沒……;找一個不惹眼、不礙人的角落,過著無枷無鎖、信佛念佛, 渺小而清涼的餘生,就這樣「南無阿彌陀佛」。 17--學佛五十年,今已古稀,在教理與實修兩方面,是歷盡滄桑、嚐遍辛苦--念佛、修密、學禪,習唯識,似有所解所得,卻難以自肯自信;最後只確認一件事:惑深苦逼的我,從來無力自救,只能全人靠倒彌陀的大悲本願,念佛往生極樂。也因此自覺,轉將一切有緣的親友,託付於阿彌陀佛的攝授與救度,就此卸下自、他的業報之重擔,一起念佛,同生安養;這是五十年的省思與結論,雖於人不值一哂,卻於己至關緊要。南無阿彌陀佛— 84--歸入淨土門之後,世味漸淡,人情漸冷,似乎自然如此,雖偶爾也念舊思人,只是珍惜往昔「互為親友」的因緣,所謂「吟到夕陽山外山,古今誰免於情繞」,然而,沉吟繚繞,也只是任其起滅來去,不干擾「念佛願生」的心行,並迴向祈請阿彌陀佛攝受一切曾認識、所關愛的人,讓多劫的俗情/善緣,在念佛中轉為道情/淨緣,同生極樂--曾經的恩怨情仇,不再相互糾結,總化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乃是人與人之間最圓滿、可喜的結局。 83--以前不信佛,只靠自力打拼,雖也發憤、用功,但成就有限,失敗更多;這是我見、我愛、我慢的障礙,所以事倍功少。年長之後,愈來愈信佛、靠佛,才發現佛的功德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從此,只是一心稱名,就不再如前的多憂、多懼、多掛礙。信佛之前,總是背著沉重的業力,每天愁眉苦臉:若能信知「過去、未來」是模糊、虛幻的,唯有眼前的「念佛靠佛」,是真實而有據的,則可漸得安穩、釋懷,而覺得諸佛在微笑,淨土在招喚!_ 71--快樂與幸福是人類永遠的渴求,每個人也各自嚮往與努力,或多或少有所得;但所得是所想的嗎? 能真的滿足? 到了人生最後,是含笑而終,了無遺憾? 或誠惶誠恐,不知所云? 或許可以這麼想:整體而言,我是幸福的,沒什麼該計較,若有任何懊喪或掛慮,必是我的學養不好,對世事仍有固執的情見,而看不開、放不下。乃至對年華老去,感到一種愉悅,因為不必再為前途、為生活、為自他的期望而勞累,而可清閒無掛的念佛、念佛、念佛,於念佛中體會人生的無奈,欣向淨土的往生。 65--慚愧、感恩:花為我開、雨為我下、人們為我服務、環境為我存在、諸佛菩薩為我修行並開示聖教,阿彌陀佛為我發願並建立淨土……。我們所領受、憑藉的一切,都來自於眾生的共業互惠與三寶的功德加持,豈能問心無愧,或視為當然 ? 雖做不到「點滴之恩,湧泉以報」的古人風,也須知恩讚嘆,隨喜轉施,讓一切加惠於我身的善行善法,經由每一雙手、每一盞燈,相連相接的流傳出去,擴及天涯海角十方世界。南無阿彌陀佛 60--我對人性沒特別的理想或絕望,雖然人類史上總有某些哲學家或宗教家從根源上推斷(主張)人性本善.或本惡.或善惡混.或不善不惡,但都在第六意識的三性(善、惡、無記)層,仍未觸及第七末那與第八阿賴耶。就一般人性的本質,凡夫既有明顯的異生性,也有潛存的佛性,前者是有漏污染的煩惱,令人起惑造業,輪迴生死,永難出離;後者如來藏是無漏清淨的功能,令人修行成佛,轉世成智,畢竟解脫--一念三千,潛能無限。 25--念佛人自然流露的氣質是:悠閒從容、平心靜氣;生活中總是有足夠的時間念佛。能事不為相迫促,於念佛中行住坐臥、工作應酬、照顧家人、休閒娛樂,與人無爭,和光同塵;因地心修果地行,如印光大師所說「敦倫盡份,老實念佛」,不離俗諦而奉行真諦,不違真諦而圓滿俗諦,這才相應於本願念佛的宗風。我們都是是幸福的念佛人,因為有許多「同一念佛無別道」的良師益友;「你分享,我隨喜;你念佛,我唱和」,此外,沒什麼特別想說的話,只是徜徉在一片念佛之聲海中。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