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1/19 11:06:51瀏覽20|回應0|推薦0 | |
41-宇宙中唯「成佛」是眾生的終極歸依及最高成就,此前一切生活與修行,都是方便與過程;諸佛之所以出於世間、開示佛法,乃至阿彌陀佛之所以廣發48大願,建設極樂淨土,攝受一切眾生,也只為了這個目的:究竟成佛。《無量壽經》開宗: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佛教的起點與終點就是念佛成佛:「以淨為歸,以佛為念」,這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聞彼佛名,歡喜稱念,即得真實大利,具足無上功德。 42-有人說:淨土門在判教上擱捨了許多佛法解行及世態人情,以專注念佛而厭此欣彼。出家人或可如此,在家人則有欠缺,尤其度眾勸信的方便,可能越走越窄,乃至與世隔絕,不契應時代變化及人性需求。新一代淨土門的開展,機情更複雜,或須善察時機而隨緣施設,尤其廣納他宗,對話交流,才不至於越來越封閉保守,難以廣納各類根性的眾生。 以上想法,可能多慮了,念佛人被教導而信取「一切皆有佛智不可思議的安排」,我們只須全身心依靠彌陀本願力,信佛念佛,往生成佛之後,再迴入娑婆度眾生,即可一切圓成。如是如是,就此放下自力的思惟,仰憑佛力的攝受,可乎 ? 43-星雲大師的<祈求>,意境很好,轉用於念佛人對「阿彌陀佛」的憶念、信受,也很恰當: 我常常在自想 我來自什麼地方(機);我細細在思量 我將去什麼地方(法) 憶往事 罪孽深重 怎不悲傷;望前程 十字街頭 只有彷徨(罪苦常沒難出離之機) 44- 傳統觀念中,學生就該「專注功課、遠離玩樂」,但1990~2010出生的青少年,從小接觸網路、3C,是數位原生Z世代(Digital Native),這些年輕學子的人設是機不離手,機手一體。家長搞不懂, 孩子們多在看什麼 ? 有邊讀邊播的Study With Me, 也有學霸型、帥哥正妹型線上陪讀 Youtube ,每天伴您讀書兩小時以上。因此,「今天滑手機了嗎」,對年輕人是多此一舉的提問,就如「今天念佛了嗎」之於蓮友們。 45-明.《三山來禪師語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現成公案莫思量,眼前若錯過,何處可承當。」 擬之於念佛:春耕(信受願生)、夏耘(相續稱名)、秋收(心得決定)、冬藏(命終往生)--佛增信心人增願,喜滿乾坤福滿門。一年24節氣, 隨作務,隨念佛,調身並調心,從早到晚, 想到就念,讓念佛之聲,充滿人際空間: 春夏秋冬皆念佛,苦樂憂喜常稱名,貧富貴賤無條件,士農工商同往生! 46-1世人多有「五欲」強迫症(我執/OCD),每天被情欲所驅迫,左思右想,怎樣吃喝玩樂,不虛此生? 為此到處奔波,人擠人,車塞車,搞得身心勞累,內外都不自在;就是「五陰熾盛」「求不得」;世人卻慣於以苦為樂(很有趣),繼續往前衝,冒險攀摘「懸崖的毒花」,而墮落谷底,屍骨無存。大夢未醒身先死,常使諸佛淚滿襟。世間之樂,是執取五欲而造作的假象,以此自我催眠,並向人炫耀:我快樂、我值得 ! 46-2深入觀察,即知:世間「欲樂」只暫時輪到我,可「租用權」而無「所有權」,不盡如我意;有,隨緣享用,沒,安分休息;習慣於事上無心(貪),心上無事(求),少一分計較,多一分平靜;省下許多內熱外煎之苦,騰出的心思,轉用於單純,清淡的念佛, 具足了「極樂國,無量壽」,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力之賜予,真實而豐饒,享用不盡。世人「多求而少得」之五欲,與此對比,則虛假而匱乏,且後患無窮。《往生論註》:「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47-念佛人不要在[數字]上自我計較,甚至與人競較,每天念佛幾千(萬)聲,這輩子勸信了幾個人……,數字是虛妄的,計數也是方便,若(錯)用心在算術上,引生不必要的煩惱,就本末顛倒了。上盡一形,重在持之以恆的相續心,下至十念,則是全力以赴的迫切心,同乘彌陀本願力,非關數字之多少。 48-若隨時[將死字貼在額頭上]而念佛,則平生(一形)等同臨終(十念),[不計其數而業事成辦];其次,自信自行而往生是重點,教人信與為人助念可隨緣,不急於拚業績、搶功德。凡夫之今生,壽命能力皆有限,能勸一人念佛往生,[即是成就一眾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議。]因為,淨土成佛之後,[乘願再來,一切度生的事業,皆可圓滿成就]。 49-陪我念佛,其餘免談!這是念佛人的霸氣,也是決心。所謂:「唯除往生無大事,教念彌陀專復專!」念佛控(complex)可委婉的說:愛我,就陪我念佛,此外不須多言。世間無常,人情多變,除了念佛,沒有更重要,更真實的。 50-念佛or念我--有人說:你所在的團體,若如所料的缺制度,沒效率,不長進,主事者又自覺良好,不能咨詢專業以求改進,你如何安身其中而不懊惱,不憂疑?且他人安之若素,不覺得有問題--你卻要以個人見解去驚擾他們,扮演「吹哨者、悲情人」嗎?或隨順共業,融入群情,混跡其中而安分念佛,以功德迴向這一切,成全自/他身心的寧靜? 上引當事人之說,一半自我發露,一半歷史見證--念佛人的凡夫心,或不如預期的平和、無諍,若念佛還沒深切的入髓、入心,根本性變化氣質,就常亂起煩惱,被慣性的俗情所糾纏,自擾亦擾人。其次,要承認自是愚惡凡夫,雖念佛而常起三毒、五欲,不能律己,卻多怨人,這似乎不難;最難的是相信「安愚念佛」即能蒙佛光照,而滅罪除障、迴機向法,與一切人事和好,於一切境界無諍,不須另求別法以作懺求悔,自淨其心。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