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學佛答問--念佛‧修持篇彙總--129
2012/03/21 17:20:59瀏覽145|回應0|推薦0

問:弟子是出家眾,要想遵守老法師所說的「一門深入」。但於老法師所說的眾多光碟中,應選擇哪一門深入才對?

答:你這個問問得好,一門深入是有次第的,你先用一年的工夫深入《弟子規》,有期限,就是一年我一定要把弟子規做到,不會做不到的。我們現在在廬江辦的培訓班,在那邊培訓的學生期限是兩個月,兩個月就做到、就能夠落實,所以他到外面去教人能夠產生非常好的效果。這批老師年歲都很輕,都是二、三十歲,他們是幼兒園的老師、小學老師、初中老師,兩個月培訓就做到了。楊老師告訴我,你們都知道蔡禮旭蔡老師,現在達到蔡老師水平這樣的人現在有十個,就是說我們現在有十個蔡老師。我的目標是希望能有三十個。

所以你第一年就是一門深入《弟子規》,第二年一門深入《十善業》,如果你是出家人,第三年再一門深入《沙彌律儀》,你這三年根紮下去了,根深蒂固。然後如果你修淨土,你就可以選擇《無量壽經》,或者是《彌陀經要解》、《疏鈔》都可以,你選擇一門深入,一生不改變,你這一生肯定成就。所以基礎這三年比什麼都重要,如果沒有這三年基礎,你一門是入不進去,你花上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你都入不進去。所以有基礎太重要。你看看許多在家出家同修,修行學到老,都沒辦法,十善業都做不到,什麼原因?沒有弟子規,三皈五戒都是有名無實。你真正認真做,確實三寶加持,龍天善神擁護。21-310

問:最近誦經念佛時,如遇他人打擾,常會生起厭煩心,甚至於想罵人。請問如何調伏?

答:這個你需要有定功,定功說得容易,做起來不容易,總是要覺悟。學佛學這麼多年,首先要知道,別人來打擾或者是電話來打擾,都是屬於自己的業障,要懂這個道理,不要把這些事情推給別人。你要能夠避免,這是最好的。我誦經的時候在房間裡面,我把門關起來,把電話拔掉,誦完經之後我再門打開,這都是方法。公共場所當中,寺院庵堂,找一個人少去的地方,僻靜的地方,我們在那裡誦經,這樣儘量的避免。所以不能不懂這些道理,即使有人來打擾,也正是考驗你的定功。如果到能夠不受外面環境的干擾,你的功夫就得力;還會受干擾,證明你的功夫不得力。那也是一種考驗,不應該去計較。21-310

問:聽經時,如什麼也不想,專心認真的聽,是否是一種執著?或者應心中念佛,離心意識聽經?

答:離心意識做不到,肯定你做不到,為什麼?真正能做到離心意識聽經,你已經在阿羅漢之上,阿羅漢還做不到,這是法身菩薩,這是我們嚮往的一個目標。你現在起心動念還有我、還有人,《金剛經》上講你四相都具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都具足,你怎麼能離心意識?所以這是很不容易。離心意識就是轉識成智,法身菩薩,在《華嚴經》是圓教初住以上,這是很不容易。聽經讀經我們能做到專心,在一部經念下來裡面沒有妄想,那就很了不起,你的心就專注,心就慢慢集中了,這就很有受用。

初學的時候,你念一部經總有很多妄想,不要害怕,為什麼?每個人都一樣,不是你一個人有這種情形,每個人都有,開始學!認真努力去學習,總得要個三、五年,你的妄念才會減少。你還真正用功,不用功做不到,三十年、五十年,你念一部經還是有許多妄想,功夫不得力。功夫用在什麼地方?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不要跟人計較,不要看這個也不順眼,看那個也不習慣,這是很嚴重的煩惱。你要在日常生活當中,什麼事都看得慣,什麼人都看得慣,一切真正做到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跟人相處,處一切事沒有成見,跟任何人都能夠和睦相處,平等對待,謙虛恭敬,這很重要。你不能謙虛、不能恭敬,處處要別人遷就我,這個事情就麻煩了,這是永遠沒有辦法離開煩惱;自己要能夠遷就別人,不要叫別人遷就我。「煩惱輕,智慧長」,總是要長年累月在生活當中,特別在處事待人接物這裡面,這就是真功夫。學到要會用,就用在這些地方。

讀經也是一樣,不要想什麼叫分別、什麼叫執著,不去想,你想它就是分別、就是執著,你怎麼能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只有不去想它,只有想這個事情我該不該做,我做得對不對,總是一定要不妨礙別人,這是個原則,這也是很不容易做的。我不妨礙別人,他對我也不滿意,這怎麼辦?菩薩講的「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他不喜歡我,我看他來了趕緊躲開,古人就是這麼做法,避開。我對他恭敬,他對我不恭敬,只求我自己沒有過失,不要怪別人有沒有過失,不去理會他。我自己沒有過失,我自己做得很正確就對了,時間久了慢慢就會感動對方。這是用真誠心去感應。21-310

 

資料來源:
http://www.amtb.org.tw/baen/baen_1.asp?web_choice=38&web_amtb_index=183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48amtf&aid=619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