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17 10:11:14瀏覽1140|回應0|推薦2 | |
張錦湖(投筆從戎)
張錦湖(公元1865年―――公元1944年),字仁奎,山東滕縣沈莊村(現為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山城辦事處)人。曾護送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蔣介石、黃金榮、杜月笙、韓複榘等拜其為師,有“幫會元魁”之稱。
起初,張錦湖想走讀書應考的科舉之道。他認為隻有通過仕途才能實現報國救民的抱負。於是,他利用給地主放牛的機會,把牛拴在無人發現的草溝裏,自己則悄悄溜到村旁的塾屋窗下,側聽老先生講課。有一次,張錦湖不慎弄出響聲被先生發現了。老塾師在訓斥一頓後,發現這孩子廣額濃眉,雙眼炯炯有神,給人一種不凡的感覺,便問了幾個問題,想試試他的才智,不料,張錦湖回答得既準確又新穎。當老先生得知這些全是他在窗外偷聽所學,一陣驚訝之後自言自語地說:“孺子可教也。”此後,老先生破例允許張錦湖入房聽講,並送他課本及筆墨。 秋去春來,花開花落,三年過去了,張錦湖已成為當地頗有名氣的“小才子”。就在此時,一件事改變了他的初衷。鄰村有位老秀才,是方圓十幾裏的飽學之士,張錦湖平時經常前去求教疑難問題,受益匪淺。然而,一天夜裏,一夥盜賊闖入他家,殺死了他全家,並將財物洗劫一空。這件事對張錦湖觸動很大,他想,在這官場黑暗、盜賊蜂起的年代,一個讀書人連自己及家人的性命尚且不能保全,怎能談得上保國救民呢?從此以後,他立誌習武,決心以一身武功實現自己安國保民的願望。他有一個表叔叫沈然清,是魯南有名的武林高手,也是北方少有的武術通才,特別對查拳、形意拳等有極深的造詣。張錦湖央求父親向表叔說情,讓其收己為徒。沈然清見他身段敏捷,力大無窮,且腦袋瓜子靈活,是塊學武的材料,就答應傳授功夫給他。於是,張錦湖每天放完牛,便跑七八裏地到表叔家學習武術。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十幾個寒暑的刻苦,張錦湖終於精通了十八般武藝,尤擅長刀法。他常使用一把磨得雪亮的鍘刀,揮舞如風,威猛異常,可力敵數十人,人稱“張大鍘刀”。公元1889年,滕縣開科考武秀才,全縣有數百個高手參加。張錦湖在街坊的鼓動下,也報名參加比試,結果不費吹灰之力就中了個頭名武秀才。有了秀才資格,他便在家鄉設館授徒,教習武功,保家護民。由於他多次率徒成功地打擊劫匪,威名遠播,以至幾年後山亭盜賊幾乎絕跡。 就在這時候,張錦湖加入了當時的最大幫會———安清幫。幫主叫馬風山,濟寧人氏,此人在幫會中屬“興”字輩,是北方會門的老大。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馬風山曾率眾徒護送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避難西安,很得“老佛爺”的常識,此後安清幫的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安清幫又名“安清道”,“安清”原為“閹清”,是滅清的意思,是明朝遺老山東即墨人楊如來為反清複明而創立的。楊如來死後,他創立的道派被清政府招撫,從此改為安清。清雍正年間,安清幫承擔漕運任務,所以他的信徒遍布長江、黃河、運河流域。安清道徒均有標誌,以青布包頭者稱青幫,以紅布包頭者稱紅幫,緣此,安清幫又稱青紅兩幫。後來,青幫多從事販運私鹽,而紅幫以賭博劫盜為業。 清幫按輩分排,分為前二十四代,後二十四代。前二十四代字為“清靜道德、文成佛法、仁論智慧、本來自信、元明興禮”,至張錦湖時前二十字已經用完,於是又添了“大通悟覺”四字,他自然是大字輩。民國初年,“大”字輩已是很高的輩分了,張錦湖則輩分最高,這也是他後來在青紅幫中被尊為“老太爺”的一個前提條件。 張錦湖加入幫會後的幾年內,有些同門兄弟聽說他武功高強,內心很不服氣,經常找上門來與他一比高低。有一年秋天,有一個青年漢子來到武館,吵著要找張錦湖。此人一根杠子挑著四個大籮筐,自我介紹是河南同門兄弟,江湖上傳說張錦湖的武功如何如何了得,他對此半信半疑,這天專程前來向張錦湖討教。張錦湖聞聽,慌忙迎了出來。此人把籮筐放下,雙手抱拳道:“張師傅,查拳沒有軟兵器,鄙人聽說你的刀挺厲害,今天特來領教你的大刀如何破軟兵器。”說罷,從籮筐裏拿出九節鞭,一個馬步立在場上,揚鞭做出攻勢。張錦湖也雙手抱拳還禮,微笑道:“既然是同門兄弟,咱若動手傷著誰都不好,不如各自練幾路交流一下算了。”那人卻不肯,非要真比試不可。張錦湖隻好取過大鍘刀來,舞了兩下,屏氣以待。那人急不可耐,見張拿起兵器,立即甩鞭朝張的脖子纏去。張錦湖忙用刀一接,九節鞭纏在刀翅上,接著一個白蛇伏地,使對方向前跑了兩步,單腿跪在地上。張錦湖又一個“倒推戰車”,那人措手不及,無奈脫鞭轉招,雙掌猛力向張錦湖的小腹推來。張錦湖急忙側身閃過,來人便撲空伏地,張錦湖就勢把鍘刀壓在他的脖子上。那人也非等閑之輩,隻這幾招便知道對方的武功在自己之上,立即叩頭謝不傷之恩,連聲道:“張師傅功高德厚果然名不虛傳,在下口服心服。”後來,此人三次前來求拜張錦湖為師學習刀法,張錦湖見他忠心俠膽,為其精誠所至,盡心傳授技法於他,兩人遂成至交。你道此人是誰?他就是後來成為孫中山先生貼身衛士的著名大俠杜心五。 張錦湖不出家門,卻能廣泛見識前來領教的各路武林高手,他從來沒有敗過,也沒有傷害一個武林弟子。相反,他眼界大開,武藝倍增,還結識了一大批分布各地的江湖朋友。幾年後,張錦湖在青紅幫中已經頗具實力,找上門來比武的人越來越少,他在江湖上的威名卻愈加響亮。 公元1893年春,張錦湖攜鍘刀一把,順運河南下,至蘇中投身於當時清軍海門緝私營管帶徐寶山的麾下,當了一名清兵小隊長。由於他指揮有方,作戰勇敢,屢立戰功,很快就得到徐寶山的賞識,不久便被提升為中隊長。徐寶山是個愛才之將,他發現張錦湖武功超群,治軍有方,頗具將才,就多次向上司推薦。很快張錦湖又升任清軍巡防營管帶。 公元1906年,張錦湖所率清兵被編入新軍。新軍中遍布幫會會徒,也有許多革命誌士。同年冬,張錦湖經友人介紹秘密加入同盟會。在革命黨人的幫助下,張錦湖逐漸認清了滿清政府的本質,並開始在新軍中宣傳革命思想。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