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日本是台灣人的祖國?一個有關1937年的假說
2015/09/03 14:00:54瀏覽1408|回應0|推薦0

1937年中國發生蘆溝橋事件(七七事變),那年李登輝總統進入私立台北國民中學就讀,開始他的初中生活。

生活在日本統治時代(1895-1945)的台灣人,是否都把日本當祖國?首先我們看一下日冶台灣最重要的傳統文學刊物"詩報"。(1930-1944}

詩報在昭和5年(1930)的發刊詞,文末的"自國文學",指的當是"中國古詩文"。李登輝總統當時如果有機會拿到這期詩報,他應該讀不懂;李登輝1923年出生,詩報發刊時7歲。

發刊詞左下角旁有一首邱筱園的"蛇":大荒昂首弄雲烟,氣禁蜈蚣豈偶然。蠢爾何知分內外,自家爭鬥國門前。用了"蜈蚣"的典故。笨蛇是指中國。當時蔣介石和閻錫山在打中原大戰,不知日本(蜈蚣)在旁虎視眈眈。詩報發刊次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日本進攻瀋陽。

日本進攻美國珍珠港之後的2年多,昭和19年(1944)詩報頭版刊出"恭迎戰捷新春",內容闡述"保衛東亞"的重要,宣稱詩報宗旨在"宣揚國威、文章報國"、"闡揚我日本國體之精華"。李登輝總統時年21歲,如果拿到這期詩報,或許熱血沸騰。不過那時他已在日本唸書,那年成為名古屋高射砲部隊陸軍少尉。

回顧日治時期的台灣教育,1922年"新台灣教育令"將公學校的漢文科改為選修,但那個時期部分台人仍會把小孩送進書房,例如"舊情綿綿"的葉俊麟(1921生)。李石鯨在基隆福德町主持保粹書房,推測也在1920年代。

關鍵在中國展開"八年抗戰"的1937年,公學校廢除漢文科,並查禁漢文書房。1941年起的太平洋戰爭期間,"公學校"改為"國民學校",臺灣人被編入各種"皇民奉公會"單位與組織中,擔負起納捐、勞動奉公、金屬品回收、提供軍需物資等義務。

李筱峰教授"從回憶錄見證臺灣人的戰時經驗(1937-1945)"一文指出:"從數則年齡與職務各不相同的口述史,發現還未深受皇民化教育的小孩或位居官廳職務的成人對於戰爭的反應與認定,與正在接受軍國作風最強烈的中學校教育的青少年相比,後者較易聽信當局公告"。

*****************************************************************************************************

假設初中教育階段是青少年發展身分認同的關鍵時期,以"1937年至終戰間接受初中教育"為判斷,推測1922-1933年這段期間出生並接受初中教育的台灣人,多數會對日本有比較高的認同感。

( 在地生活基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3e08416f&aid=29349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