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895年台灣獨立戰爭基隆獅球嶺失守之謎
2015/08/07 19:01:02瀏覽3192|回應0|推薦1

1895年台灣獨立戰爭基隆獅球嶺失守之謎

台灣民主國(Republic of Formosa)的故事是這麼說的:獅球嶺失守的消息傳到台北城,台北城亂成一團。其後,總統唐景崧就逃跑了。

63:獅球嶺砲台と基隆が陥落、民主国軍崩壊

獅球嶺とは基隆西北隅にあり、台北へ進むにはまずここを陥さねばならぬ自然の要害であり、堅固な砲台が構築されている。民主国側にとって、台北防衛のための重要な拠点である。

但為什麼1884年清法戰爭基隆戰役時,法國人大半年才打到過港,但1895年台灣獨立戰爭,日本人能夠在一天內攻下獅球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真的比孤拔厲害好幾倍?

比較兩個戰役,1884年有林朝棟鎮守獅球嶺、台北府有劉銘傳指揮調度(有時親赴前線督戰),這是人的因素;而1885年有李鴻章和左宗棠分別增派淮軍與湘軍渡台,這是大清國與台灣民主國兩者總體實力的不同。但是,基隆多雨多山的天然條件還是沒有變,獅球嶺為何只撐了一天?

台灣史學者吳密察教授"乙未(1895)臺灣攻防戰""日本接著攻佔基隆,此時扼守獅球嶺的清軍已經撤走,因此日軍很容易便推進到汐止( 水返腳)紮營,準備進入台北城"https://market.cloud.edu.tw/content/local/changhwa/dachu/taiwan/h/h3/h33/h331.html

吳密察教授這段話若不是刻意簡化以求戲劇效果的說詞,筆者覺得有一些討論空間。首先,此時稱"清軍"有點奇怪,因為62日清國已經派欽差大臣李經方和樺山總督把台灣交割了,此時駐防獅球嶺應該算是台灣民主國的軍隊;其次,日軍在獅球嶺完全沒有碰到抵抗?

有關乙未之役的中文文獻,包括:羅敦曧"割台記"、俞明震"台灣八日記"、吳德功"讓台記"、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黎景嵩"臺海思痛錄"與連橫"獨立紀"  ,對獅球嶺之事著墨不多。

美國駐台領事JAMES W. DAVIDSON1903年寫的著作中則是這麼描述(1895年他是美報駐台記者)

The west side fort, armed with two 7-inch Krupps, as well as smaller guns, was found the most difficult place to capture. Its very high elevation, commanding a positions with steep slopes on all sides, made it impossible for the Japanese infantry to effect any damage upon it. Even a mountain gun had little or no effect, there being no position from which shells could be thrown into the fort.

以上這一段都在形容獅球嶺真的是"天險",日本步兵想不出如何才能打下這座山。

戚其章引據《日清战争实记》第31编,第18页一個日本從軍記者的記載,可以與DAVIDSON的敘述相互印證:“我军虽集中射击,而守军却巍然不动。风雨愈急,日近黄昏,枪炮声与风雨声相合,相当凄厉可怕,真不知何时才能攻占!我军再合力攻击,而炮垒后面仅有险峻之栈道相通,前面亦仅可攀,难以发起冲锋。在炮垒与市街之间,是水田与竹丛,且相距甚远,我军架设在炮垒下面的一门山炮亦不能奏效。”

After a several hours’ engagement, some six hundred of the garrison seemed about to retreat, and the rapidity of the fire from the fort greatly lessened. The Japanese took advantage of this pause, and a squad of nineteen privates was able to gain entrance to the fort from the rear and was soon followed by a company. The rest of the Chinese garrison immediately fled, and the Japanese flag was raised over the fort.

為什麼砲火會出現空檔,讓日本人趁隙攻頂?

From Chinese sources it would appear that prior to the capture of the village, the Cantonese troops occupying a battery on the hill over the old railway tunnel, made the best fight, but oddly enough it was against their own countrymen instead of the Japanese. It seems that, as the deserting Chinese soldiers from the various Kelung camps attempted to run away by the road passing the encampment, the only road then open, the Cantonese shot and cut them down, killing and wounding about fifty, and driving the others back.

對於獅球嶺那麼快失守,DAVIDSON也很意外,因此找人給個說法:他從守軍得知的消息:駐守獅球嶺的廣東人,朝著友軍(台灣民主國的其他軍隊)開槍!

當時駐守獅球嶺的守軍是廣勇將領胡友勝,"槍口朝內"這件事在中文文獻並未找到明確記載,但卻可找到相關背景資料,例如:"台灣八日記"(作者俞明震,浙江人,台灣民主國內務大臣,奉命到基隆地區督戰)對於廣勇一事相關記載如下:

...初,台紳林朝棟駐守獅球嶺。林以擊生番功,歷保至道員,二品頂戴,賞穿黃馬褂。所部皆百戰之卒,且訓練有法,頗負時望。維帥意專重廣勇,廣勇與土人素不睦,因調林守中路;以胡友勝統廣勇四營扎獅球嶺。...適紳士十四人偕觀戰、英人提理來醫傷,皆言『廣勇新募,從未訓練,統領又不得人...

基隆當地人七嘴八舌講的就是:廣東軍隊與本地人一向處不好,而獅球嶺這支軍隊新來的(不熟悉攻守環境),也沒有好的將領領導(懷念林朝棟)

黎景嵩(湖南人,留在台灣參加獨立戰爭)"臺海思痛錄"對於臺灣民主國內部的問題有如下分析:"一時湘、淮、閩、粵、土、客諸軍,風聚雲屯,號三百數十營,兵力不可謂不厚矣。然各自為統,呼應遂以不靈""諸粵軍全無紀律,見敵輒靡,倒戈與湘、淮軍互斗""廣勇、土勇積不相能,睚眥尋釁""廣勇無紀律、友勝非將材"

黎景嵩對於廣勇的一些記載,可與其他資料印證,應屬有據,但黎自己是當時參戰的湘軍,評論時自難免帶了主觀情緒。

黃秀政"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一書第162頁參考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臺灣史料稿本》,認為獅球嶺"槍口朝內"是因為"誤會",當代也有些研究者認為是因言語不通而起,但是從"台灣八日記""臺海思痛錄"相關敘述,會不會是台灣民主國內部的"省籍衝突"呢?

台灣民主國的獅球嶺一日失守,美國記者很意外,我相信日本人也很意外。189563日下午,獅球嶺上發生什麼事,是一個無法解開的謎。但日軍絕不是一槍未發如入無人之境,這從當代掌握到的資料是可以確定的。

根據DAVIDSON的估計,基隆的戰事守方死了250名,日軍只死了3個人,傷者26名。但是基隆市龍安街1895年軍人軍屬火葬場之碑記記載"明治廿八年臺灣之役起也,從軍之士或罹于敵鋒、或觸于瘴癘;在基隆而死者,實二千壹百五十有六人也。當時悾憁之際,不遑一一葬焉;乃於此所行火葬,舉其遺骨致諸家鄉。今又更收燼灰而瘞焉,以建碑云。明治廿八年"1898另有"近衛師團戰死者之墓"紀念近衛師團在基隆一役戰死的軍人。至於台灣民主國為了台灣獨立戰爭陣亡的將士,多數可能在參加雞籠中元祭吧!

( 在地生活基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3e08416f&aid=2740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