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清法戰爭1884年基隆戰役Keelung Campaign
2015/08/04 21:05:33瀏覽9291|回應0|推薦0

1884年基隆戰役Keelung Campaign

從基隆紅淡山走到月眉山,再從四腳亭搭火車回基隆,是我小時候覺得非常有趣的事。40歲之後,才知道這條路是古戰場;而基隆的山和雨,才真的是讓法國人吃足苦頭的"海門天險"。發生在1884-1885年的中法戰爭基隆戰役,基隆雖然沒有城牆,砲台堡壘也一天失守,但靠著多雨多山,清軍還是讓法軍打了半年才打到過港。

這段期間的戰史,除了中國與法國的紀錄,還有英國的商人和美國的領事都有寫進書中。當然,資料並非完全一致,筆者嘗試比對整理出一個大要。

那時中國與法國在越南為了宗主權頻起衝突,7月劉銘傳自天津、上海抵達基隆時,北台灣清軍約有5000名(包括淡水)。

針對海門天險這個堡壘的硬體建設,美國領事 DAVIDSON後來在書裡這樣揶揄清軍對於大砂灣砲台的感覺:a source of great pride to the Chinese, and its five modern Krupp guns were thought to be quite sufficient to demolish the Russians or any one else that dared to put in an appearance.。但現在我們可以查到劉銘傳的奏摺"恭報自津起程日期並遵旨會商情形摺"(光緒十年閏五月十六日天津發),已料到在台清軍"操練不力、機械不精","澎湖、基隆各砲臺,聞皆不能合度,急須次第改脩。鎗砲尤須早辦。雖臨渴掘井,究勝亡羊補牢’,故在上海採購槍砲彈藥。但清軍委託德國輪船Welle號運送槍砲彈藥等到基隆,卻遭法國戰艦Villars攔截不讓進港。Welle號後來在淡水卸貨。那時英國戰艦Cockchafer號已在淡水巡弋。

法方新組織的遠東遠征軍,由孤拔Admiral Courbet率領。孤拔的任務是摧毀福州的南洋水師,為了展現實力逼中國就範,法國8月2日下令孤拔攻擊基隆,擬以佔領基隆作為法方與清廷談判越南戰事的籌碼。劉銘傳在基隆佈防約2500名軍隊,自己率領2500名軍隊駐守台北府,俟戰事發展調度往淡水或基隆。戰事開始之前,除了3位海關人員,外國人已登上德國船隻,並由英國Cockchafer號轉接駁到淡水。大稻埕的富商許多人也逃向淡水,搭船離開台灣。

第一階段:8/5-9/30,法軍艦砲與小隊攻擊清軍重要據點

8月4日早上基隆港外共有3艘法國戰艦:旗艦Villars號(7月22日已到基隆),以及新到的La Galissoniere號和Lutin號。副司令Admiral Lespes派出使者,要求基隆港官兵在次日上午8點前投降,否則開火。守軍拒絕後,法軍果然在8月5日上午8時開火,砲砲神準,中方未能有效還擊。法軍擊中基隆各砲台,大砂灣砲台全毀。砲擊後,下午法軍進入基隆市街,在通判署(位在今基隆市政府)上面插上法國國旗,而為了避免清軍奪回砲台,用炸藥把剩下的克虜伯砲炸了。

法軍登陸前,劉銘傳已下令毀壞八斗子礦場,燒掉1萬5000噸的存煤,避免落入法方。劉趕往基隆督戰,隨後中法兩方有幾次接戰,法軍並中了埋伏,戰術性撤回船上。8月6日法軍重新登陸基隆,基隆海關幾天後仍在Brownlow領導下開門營運。其時船隻被允許在基隆港購煤,但因缺乏苦力(搬運工),故實質上作業是暫停了。

8月底法軍實際控制基隆海岸線,但因為清軍強烈抵抗,未能攻佔山頭。清軍在東岸山頭上開始挖掘地道和掩蔽物。法方通知岸邊的歐洲人上船,並開砲轟擊清軍構築的軍事設施,但一直未能有效攻擊。雖然法軍隔一陣子就開火,但清軍並未有重大損失,但清軍也無法有效攻擊法方。整個9月形成僵局。

這個階段清軍接戰的主要將領包括曹志忠、章高元、蘇得勝、姜鴻勝、王三星、鄧長安等。劉銘傳認以曹志忠居首功。另一方面,法國已在8月23日攻擊福州,摧毀南洋水師。


第二階段:10/1至12/31,法國陸軍登陸與清軍進行山頭拉鋸戰

10月1日法國抽調自越南的兵力2000多名法軍抵達基隆,基隆港外法國軍艦增為11艘,法國陸軍登陸後攻上西岸山頭,但軍力仍不足有效推進。因淡水守軍傳來法軍將在淡水發動攻擊,劉銘傳下令將軍隊撤離基隆,退到六堵與汐止佈防,並抽調曹志忠等兵力增援淡水。10月初法軍攻擊淡水,但登陸淡水卻遭到孫開華等擊退。

法軍開始在基隆部分山頭建立碉堡。11月初清軍曹志忠等發動幾次奇襲,但都被法軍擊退。劉銘傳下令民眾搬離基隆,避免成為法軍徵用人力,並在林朝棟率領的棟軍抵達後,重新佈防獅球嶺、紅淡山與月眉山戰線。11月兩軍在紅淡山與獅球嶺短兵相接,互有勝負。法軍11月至12月苦於霍亂與傷寒,戰力減損近半。

10月初撤守基隆的決定,讓劉銘傳遭劉璈密函告到左宗棠。現在看來,此項戰術或有仁智之見,但當時爭議背後的主因為湘淮派系鬥爭,兩劉芥蒂,無法同心。

這段期間,台灣的對外航運遭到法軍封鎖。在基隆山頭游擊戰,主要就是靠林朝棟。

基隆在地人有"暖暖武舉王廷理、周玉謙募勇參戰。沒讓法軍攻進暖暖。暖暖古諺"秀才東、舉人理","理"即指武舉人王廷理,"武魁"一面在暖暖安德宮名人碑林。(文舉人有"文魁"掛給雙溪連日春,江呈輝的不知是否拿回福建了?)。周玉謙(周印),是暖暖地方頭人,又稱周印頭,所築壕溝在暖暖金山寺後方。這段故事劉銘傳是這樣說的:

練董武舉王廷理、周玉謙等捐資募勇三百人,與深澳等處各董練丁扼守,每處或數十百人,憑險堵禦。臣恐民練力薄,當飭曹志忠派營勇三百人屯紮暖暖,助之戰守;併發款飭王廷理等增募土勇三百人,撥發洋鎗,參用土鎗,以備風雨。九月二十日後,法攻暖暖三日,周玉謙等嚴守山隘挫之,斃法兵十數人,並斃其三畫兵酋一人,土勇亦傷亡十數人。練勇見山險可恃,保守益壯,不時宵入敵卡,斬首以歸。臣亦立即給賞,以示鼓勵。

1976年市府開發暖暖重劃區、武舉人宅拆除。2004年暖暖周氏古厝由後人拆除,傳說有180年的歷史,不確定是否為周印頭故居。

第三階段:1885年1/1-3/8,雙方增兵血戰月眉山

1885年1月,法軍由Colonel Jacques Duchesne率領,增兵到4000人,劉銘傳則集結了湘軍與銘軍約2.5萬到3.5萬名,包括湘軍、淮軍與棟軍,李鴻章命淮軍聶士成、左宗棠令湘軍王詩正也渡台加入戰局。1月25日,法軍對月眉山發動大規模攻擊,法軍到月底奪取了幾處據點,和清軍在月眉山築壘對峙。因為大雨不停下,法軍無法展開進一步攻擊行動。本期清軍接戰將領包括:陳士貴、林則榮、張仁貴、林朝棟、廖得勝、葉友勝、桂占彪、蘇樹森、鄧長安、曹志忠等。

1885年2月,下了一整個月的雨。

Colonel Duchesne在3月4日至7日與清軍激戰後,取得月眉山,把清軍逼到基隆河南岸;因為紅淡山也失守,3月8日清軍撤離獅球嶺。法軍因基隆河溪水暴漲,決定暫時停在北岸,戰事旋又陷入膠著。清軍本期接戰將領包括:曹志忠、劉朝祜、廖得勝、王詩正、聶士成、林朝棟、蘇樹森、胡少亭、羅國旺、李經青、龍春芳、申道發等。


法軍在基隆確立橋頭堡後,讓孤拔引軍進攻澎湖,但因法軍在越南失利,3月28日後,孤拔將基隆大部分的法軍撤出去增援越南。4月4月中法議和。6月9日簽訂《中法新約》(即《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承認了法國對越南的宗主權。6月21日法軍撤離基隆,佔領澎湖則至7月,孤拔6月11日於澎湖因病去世。


筆者對基隆鄉土教育網一段解釋,有不同看法:

【暖暖若無周仔印,蘇廟頭殼配天津】
原解釋為:
周仔印,本名周印,字玉謙,住暖暖,為著名的抗法英雄;蘇廟,為汐止武舉人蘇樹森,一名蘇大老。據傳某日,蘇廟帶著很多隨從浩浩蕩蕩地準備要到四腳亭去喝酒,途經暖暖,遇到當時的統領林朝棟,因為太過囂張而被捉,蘇家脫逃的隨從在暖暖找到周印,請求他幫忙。否則蘇廟一定難逃一死。天津是當時北京的港口,『配天津』即送到北京殺頭的意思。


筆者意見:

看劉銘傳奏摺,可以發現蘇樹森獎勵比周印頭多:蘇樹森加四品頂戴,道光年間起造之大厝加上八尺高之燕尾翹脊,成為一棟正面連諼龍在內七開間的大厝,正面門廳兩次間開琉璃花磚圓窗,為今「汐止忠順廟」之前身;周印頭"奏請恩施",不知後來賞了什麼,但蘇差點成為法軍俘虜,是靠眾人合力救出。所以暖暖人為周印頭抱不平,認為沒有周印頭去營救,蘇樹森可能被殺頭,作為後來中法天津簽約的祭品。

( 在地生活基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3e08416f&aid=2717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