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4/12 21:11:38瀏覽2364|回應0|推薦0 | |
Eiffel 2018.3.10
蔣勳曾說,告別自己的肉身是最難的。
佛典提及,此身如賊。
我們常說,為了這副臭皮囊……
拾起蔡崇達(1982~)的《皮囊》,即便在喧囂的場合亦能一氣呵成。該書收錄了〈皮囊〉、〈母親的房子〉、〈殘疾〉、〈重症病房裡的耶誕節〉、〈我的神明朋友〉、〈張美麗〉、〈天才文展〉……前半段譜寫了家族成員面對彼此,最裸露的一份情感、牽掛,同時刻畫敘事者面對父親患病到辭世以後,母親以特殊方式自我療癒的種種;後半段則書寫兒時玩伴、同儕、家鄉人物出乎意料的人生發展。
〈皮囊〉一文特寫外婆的母親(阿太)是一個很特別的女性,九十多歲白髮皤皤卻要送突然過世的外婆,敘事者不明白為何阿太仍然笑得出來。阿太的「捨得」,源自她的價值觀:「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才。」豈非一語驚醒夢中人?不過,每個人「用肉體」的方式有別。
敘事者的父親中風,出院時,家族親戚前來探望,他以一副超然之姿安慰眾人,並回顧往昔風光經歷,直待親友離開,家人扛起父親上廁所卻費上無限氣力。此外,其父親逐漸面對無法駕馭身體時,一方面要說些甚麼自我鼓舞,一方面要安撫親人,又要訓練自己走路的過程,每一個動作都展現了巨大的意志。至於敘事者為了體會父親的感受,有時會自行演練臉部忽然無法調動、筷子夾菜忽然手使不上力,走路走到一半摔到的感覺,感受其他人如何異樣眼光對待……這些書寫無非透露,人的這身皮囊,在眾人面前與自我坦承之間,總是有巨大落差,不說,只是不願意特意去深入面對罷了。
〈我的神明朋友〉則描繪敘事者母親面對父親離世後,她的心理變化。為了解決內心的憤怒,她質問神祇,最後獲得答案:「那是你夫君的命數,但你是幫他度過的人。」於是她熱衷於尋巫、問靈、求神,為父親在某廟找了一份差事,盼神明救他解脫。敘事者原本疑神,認為這些行為不過母親為了自我安慰,不願意配合演出。不料,有天母親忽然夢見父親的身體已康復且輕盈,向她揮手告別。至此,敘事者終於誠心合十,向「母親的神明朋友們」感恩道謝。
或許因為敘事者細膩凸顯人與人、人與自己之間最糾結的情感,篇篇讀來皆令人動容。港星劉德華的推薦序上說得恰當:「凡塵俗世,誰不是普通人?」正因為普通,所以普世,然而,弔詭的是,最普世的最深層的,往往是我們不敢細加刻畫的,我感謝這本書,挖出脆弱之後彰顯的堅強勇氣。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