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落腳北碇周家祖孫三代都是守燈人
2007/02/08 15:42:08瀏覽897|回應0|推薦1




祖孫三代、一世紀看守燈塔的歲月,二十年次、現年七十五歲的周振德,回想起這一段「看海的日子」,心中充滿感恩,因為,燈塔不只指引迷航的船隻,也帶給他光明的人生。

父親周味,福建安溪人,年輕時到廈門謀生,因為安溪同鄉在廈門海關做事,在同鄉的介紹下,進入海關、看守燈塔,也開啟周家祖孫三代、近一世紀守燈塔的歲月。

父親足跡踏過東引、烏坵、東碇,最後落腳北碇,周家也自此在金門落地生根。

周振德大哥、大哥及小弟的孩子,先後也都加入看守燈塔的工作,燈塔家族的故事,在島嶼最邊陲的角落,無言的傳承著。 

民國三十八年,周振德唸金門中學時,因古寧頭大戰,加上家境不佳,學業迫中斷,輟學後,做過村幹事,擔任學校助理教學,也曾到烈嶼鄉做過土地登記、地籍測量。民國四十九年,在父親好友周加海介紹下,前往北碇、東碇看守燈塔,一做就是四十年,直到民國八十五年才退休。

孤懸一隅的北碇,出入不易,往來大金間,船隻航程要半小時以上,早期,島上全靠海軍小艇隊一個月四次的運補,後來,金防部委託民間漁船,二至三天運補一次,生活、交通狀況才稍有改善。至於更遠的東碇,漁船往來,動輒二、三個小時,還要軍艦護航,以防不測。因為交通不便,看守燈塔的工作人員,往往要好幾個月才能輪休一次。

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戰役,北碇也受過重創,四十九年,周振德登島後,沒再遇過中共砲擊,不過,為防萬一,早年,周振德他們都是住在防空洞內,等到局勢較緩和後,才改住平房宿舍。

島上只有一個步兵加強排,人數約七十多人,北碇興築坑道時,士兵人數一度增加為一百多人。

看守北碇燈塔的工作人員共四人,隸屬財政部海關單位,平常工作就是注意不要讓燈塔燈光熄滅,以及定期進行燈塔保養等。夜間是看守重點,看守燈塔時,除了注意燈塔運作外,就是看看報章、看看海,閒暇時,則到海邊撿紫菜、抓魚、釣魚,日子還算逍遙。周振德說,剛開始,一個月的薪水是八百元,退休前,薪水已增加為三萬多元。

周振德表示,北碇島上,吃的水是雨水,為了儲存雨水,他們用石頭、糯米灰築了四口井,再用水管由屋頂接雨水入井,每口井約四公尺深、三公尺寬,上面用石條鋪蓋,以防風塵,除了工作人員飲用外,其中兩口則提供部隊使用。周振德說,加明礬消毒後的雨水,相當乾淨,泡出來的茶水很夠味。

電力方面,全要仰賴軍中的發電機發電,周振德很感激軍方在這方面的幫忙,讓他們這些燈塔人方便不少。

三餐大都到部隊搭伙,部隊清苦,為防萬一,吃的都是長蟲的戰備米,大家也不以為意。要「方便」時,便跑到海邊就地解決,稍有不慎,屁股還會被濺起的浪花打濕。後來,簡易廁所蓋好後,就免去裸裎相見、風吹雨淋的窘境了。

周振德回憶指出,父親當年,塔燈用的是汽燈,塔燈轉動全靠人力,每個鐘頭都要重新將鍊條上緊,做為塔燈轉動的驅力。現在改用全自動,運作上輕鬆方便多了。

北碇燈塔,於清光緒八年(西元一八八二年)由韓得善負責建造完成,塔高十七點五公尺,民國二年、十年,先後進行過整修,塔身呈圓形,使用產自福建的磚塊做建材,白色巨塔下,隱約可見「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浮凸字跡。

燈塔,是周家的衣食父母,對燈塔,周振德心存感恩。父親看守燈塔四十多載,周振德繼承父親,也與燈塔相伴,共度青春,現在,由大哥的兒子繼續接棒,傳承周家燈塔家族的志業,以及,屬於燈塔人、不為人知的心情故事。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311442&aid=729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