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緯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今天是重陽佳節,九月初九,易經視九為陽,故名重陽。重陽節祭天、思親、登高、郊遊、敬老、社交的習俗由來已久,國務院在二○○六年批准將這個傳統節日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雖然相傳重陽節緣起於東漢時期桓景得高人指點,教以九月初九登高、身插茱萸避過一場流行病疫,但根據史料記載,農曆九月是秋收季節,百姓用勞動果實去祭祀,酬謝上天的庇祐。然後,親戚鄰里串門探訪,交流農作心得、分享箇中甘苦、互贈收穫品,並舉行大型飲宴活動。這些習俗,早在先秦時期已逐漸形成。到後來,經過秦相呂不韋、魏文帝曹丕、隋唐名醫孫思邈以及歷代詩人杜甫、李白、陶淵明、李清照、王維、白居易……推崇、賦詠,已成為中國人文、人情、人性的一個重要部分。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道盡異鄉遊子思親情切,是孝悌心聲。
一九八九年,我國將重陽節定為老人節,弘揚敬老的傳統美德。享有重陽公眾假期的港人,除了登高掃墓拜祭先人之外,更要關愛猶在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