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7/12 14:40:23瀏覽868|回應5|推薦136 | |
然也 提起狀元,大家都不陌生。一九七七年恢復高考制度後,高考總分或各科第一名的都叫「狀元」,省有「狀元」,市、縣有「狀元」,連學校也有「狀元」。歷史上,考試第一的並不都是狀元,鄉試叫解元,會試叫會元,殿試的才是狀元。後來,「狀元」成了第一名的代稱,考試好的能當「狀元」,其他行業也一樣可以出「狀元」。 在古裝戲裡頭,「十年寒窗無人問」的學子,受盡磨難,一旦高中狀元,便被委任為八省巡按,光宗耀祖,衣錦還鄉,威風凜凜,鋤惡扶善,破鏡重圓;有的還被皇上招為乘龍快婿,好不愜意。觀眾也為此感到快慰。而事實上,狀元只不過是經過科舉進入官場的第一步,分配工作時,狀元多為翰林,負責編纂工作,並沒有一下子給個高官顯爵。 有則關於狀元的故事非常有趣,可以從多方面來思考它的寓意: 話說新科狀元衣錦還鄉,路過一個小山村,見到一個在井頭打水的姑娘很清純、很秀麗,心旌不禁搖動,逕自上前。姑娘見到陌生人來了,馬上轉身回屋。狀元跟到門口,出來一個老嫗。狀元很誠懇地把自己看上她女兒的想法告訴她。她問:「你是什麼人?」狀元自豪地輕聲回答:「我是新科狀元。」老嫗再問:「狀元一年出多少個?」狀元是有點掃興了,但還是畢恭畢敬地說:「狀元三年才考一個。」老嫗提高了聲調說:「三年出一個狀元!可我十六年才養一個女兒!」 狀元三年一屆,自唐至清末,一千多年歷史,該有多少?可是,真正留在我們記憶中的又有多少呢?除了戲劇裡面的呂蒙正,還有抗元英雄文天祥,聽說秦檜也是狀元。可以說,不少狀元湮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法國過去競考高級公務員也是學習中國科舉制度的,估計也有「狀元」,但不叫「狀元」而已。後來他們建立國家行政學院培養高級公務員,畢業成績第一的也就相當於中國古代的狀元了。該院國際公共關係部主任巴斯岱里卡說,他們每屆的畢業生,成績排名在前的先挑選職位,可是,後來真正有出色成就往往並不是這些尖子生。 我國恢復高考制度三十多年來出了不少「狀元」,他們的現況如何呢?尤其是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神童」,現在又怎麼樣呢?我們不得而知。 人生開始的一兩次考試成績並不能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成就,人的價值還須在人生和社會的無數次考試中見分曉(當然也不排除一些偶然的因素)。再說,所謂行行出狀元,英雄不問出處,只要真有成就,也就沒必要過問他過去的考試成績了。 社會是個大考場,高考不外是大學生漫漫人生路中的第一關。從高考三十年歷程看,沒考上大學的前途並不比讀大學的差,不少甚至更好,就像我高中同屆同學中,中專、高中畢業當一定級別幹部的就有四五人,經商的也不乏千萬身家的,比大學畢業的人數多,當然,他們不少後來還是通過各種學習方式,拿到了本科或研究生學歷。高考狀元與落選生殊途同歸的現象,當今社會屢見不鮮。 歷史上數百名狀元我們都記不住幾個,像我們這些凡人,老想著讓人家記住而不腳踏實地,只能長期的身心受累,何苦呢?因此,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才是最理智的選擇。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