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29 14:20:30瀏覽1808|回應0|推薦0 | |
『喬瑟夫-莫裡斯˙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 1875年3月7日~1937年12月28日)是法國與『德彪西』齊名的印象派作曲家和鋼琴家。 《 波 麗 露 舞 曲 》(Bolero) 故事背景 說到『拉威爾』必定想到《波麗露》,這是他最後一首舞劇音樂(第一軌),與第二軌的「圓舞曲」相同,都是為了當時著名的前衛女舞蹈家〝伊達‧魯賓斯坦(Ida Rubinstein)〞而譜的。 1928年,〝伊達〞因對於西班牙舞曲極富興趣,僅請『拉威爾』將作曲家『阿爾班尼士』(Issac Albeniz)的鋼琴曲「伊貝利亞」(Iberia)改編為管弦樂曲,未料該曲已有『阿波士』(Fernandez Arbos)的改編版,遂而未獲許可。『拉威爾』因此埋首於一首同時具「西班牙與阿拉伯風味」的舞劇,以管弦樂習作的心態完成了此首芭蕾舞曲~《波麗露》因此誕生。 音樂表現手法 『拉威爾』在《波麗露》上的企圖展現~正奠基於他透過〝管弦樂法〞,所對西班牙熱帶風情與阿拉伯異國色彩的純熟掌控。 毫無疑問,《波麗露》旋律所塑造的氣氛是帶著〝神秘東方色彩〞的,以『長笛』帶點空靈氣息的音色為開頭~先佈下了朦朧的迷陣,隨而不斷透過『木管樂器』及『薩克斯風』重覆主題、並燻染對神秘世界的好奇心。 尤其每每在主題與主題之間都夾雜著兩小節沒有任何旋律的節奏,引誘人腦袋中對「好似有新東西就要出現」的慾望;另一方面,在每一次的反覆中,樂器的音量在難以察覺中慢慢增強,從迷霧繚繞一樣的靜默,到陽光出現的撥雲見日,不安的熱情因子也隨之在不知覺中被撩撥。 異國風情、加上慾望的誘惑、加上情緒的引導,『拉威爾』在不變中玩弄了「變異」的無限可能~管弦樂法魔術師稱號,當之無愧。 旋律的意義 全曲建立在由兩個16小節樂段構成的主旋律上,《波麗露舞曲》原屬一種3拍子的西班牙民俗舞曲,全曲14分鐘,但是主旋律只有一個。 在『小鼓』無休止的三拍子節奏背景上~由各種樂器演奏的兩個17小節的旋律不斷反覆 → 通過在不同的樂器中過渡 → 由弱漸強 → 最後音樂突然滑進了E大調(旋律大調)→ 達到高潮。 在《波麗露》中~「頑固而不變」的節奏是其最主要特色!『小鼓』從頭到尾壓陣,像一台機器打著同樣節拍~於這樣枯燥而可能令人不耐的風格中,主題與回應的旋律也自始至終沒有發展過,同樣主題前後反覆了9次之多。然而,兩種固定元素(節奏、旋律)的一再循環,也正是《波麗露》迷人之處。 這種原創性甚高的點子,成功完成了『拉威爾』當初並非只是關照到管弦樂圖畫般的色彩,而是要以〝節奏的反覆〞做為樂曲重心的創作企圖~樂曲造成了和單純的手法全不相稱的獨特效果,讓人毫不感到單調沉悶,反而有一種樂曲分秒不斷在變化的感覺。 和聲色彩 『小鼓』輕輕敲出《波麗露舞曲》的節奏 →『弦樂』撥奏輕輕和著 →『長笛』獨自吹出主旋律的前半段 →『單簧管』緊接著重複這個樂段 → 然後『低音管』吹出主旋律的後半段(這段旋律懶洋洋的且有點哀傷,但是有一股獨特的〝爵士樂〞風味)。 『高音單簧管』緊接著重複這個樂段 → 主旋律再度出現時,仍用類似的手法,不過這次用極少聽到的『柔音雙簧管』主導奏出旋律 → 隨後多種樂器組合以三種不同的調性奏出,頗像管風琴聲音的效果 → 愈來愈多樂器加入演奏,音量也愈來愈強 →『長號』吹出爵士樂裏經常出現的滑舌效果 →『鈸』與『鑼』聲猛然一響,樂曲的調性突然轉變 → 從C大調轉到E大調,把整首樂曲推向最高潮之後結束。 洋溢著愈演愈烈的拉丁風情《波麗露舞曲》於1928年首演後,舉世樂團相繼寵愛,從此成為音樂會中備受歡迎的曲目。 PS.影片與介紹,均取材自網路 |
|
( 休閒生活|音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