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放大鏡】馬英九第一句話就提民國、前總統 參訪中山陵後談話全文曝光
2023/03/28 13:31:16瀏覽52|回應0|推薦0

馬英九第一句話就提民國、前總統 參訪中山陵後談話全文曝光

11:092023/03/28 
中時
  2023/03/28

前總統馬英九今(28)日上午參訪中山陵後,接受媒體聯訪。(藍孝威攝)



前總統馬英九今(28)日上午參訪中山陵後,接著參觀孫中山先生紀念館,之後他先是唸出一篇文稿,才開始接受媒體聯訪。

以下為馬英九完整文稿:

民國112年3月28日馬英九前總統率馬英九基金會同仁與同學敬謁南京中山陵致詞全文

各位同仁、各位同學:

國父孫中山先生畢生領導國民革命,推翻滿清,創建民國,到今天已經112年了。

回想當時的中國,滿清政府貪污腐敗,積弱不振、飽受列強侵略。從1842年(清道光22年)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以來,被迫跟50多國簽訂100多個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而當時中國社會貧富懸殊,文盲處處、法治不彰、社會發展落後,人民無力反抗,國勢危如壘卵,國家看不到希望。

幸賴國父1894年(清光緒20年)在美國檀香山成立興中會,登高一呼,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建國理想,號召海內外志士仁人共襄大業,歷經革命先烈十次流血革命行動,終於在18年後的1911年(清宣統3年),推翻滿清,終結中國四千多年的君主專政,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國父對中國史無前例的偉大貢獻,就是改變中國的命運,讓中國走向富強康樂的開始。

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今天,當年國父念茲在茲的多項建國主張,都已陸續分別在臺灣與大陸實現,這對於兩岸人民與後代子孫的生活與福祉,至關重要。

民國14年(1925年)3月12日國父逝世。在遺言中要求國人要「和平、奮鬥、救中國」。98年後的今天,我們馬英九基金會的數十位同仁與同學,從臺灣來到南京中山陵國父靈前致祭,提出「和平奮鬥、振興中華」的目標,深盼兩岸共同努力,追求和平、避免戰爭,致力振興中華。這是兩岸中國人不可迴避的責任,我們一定要努力實現。

謝謝大家。                                                                                                                    

                 

 

馬謁中山陵 鍾沛君揭最新進度反嗆綠營: 到底要多蠢? 

12:402023/03/28 
中時新聞網
 
謝雅柔 、中時、 藍孝威
2023/03/28
 

      

前總統馬英九28日上午前往南京中山陵拜謁國父孫中山。(藍孝威攝)                                                                                     

                                                                                                                                                                                                                                                             

前總統馬英九昨(27)日抵達上海,展開為期12天的祭祖與交流之行,今(28)日上午前往南京中山陵拜謁國父孫中山,題字「和平奮鬥 振興中華」並寫下民國紀年「百十二」。對此,國民黨台北市議員鍾沛君認為,馬許多表現一再展示中華民國的存在,並無自我矮化的舉動,反觀喊著和平保台的綠營,毫無試圖向對岸謀和的作為,「是誰在挑釁對岸,我想全國人民都看得一清二楚」。

馬英九今題字「和平奮鬥 振興中華」,且寫下民國紀年「百十二」,是首位寫下民國紀年的訪賓。此外,馬公開談話的開頭也直接說「民國112年」以及「馬英九前總統」。鍾沛君今日對此在臉書提及,馬英九的種種表現,一再展示中華民國的存在,並無自我矮化的舉動。

鍾沛君認為,馬英九才剛落地沒多久,綠營便開始見縫插針,對馬英九的訪陸行大作文章,只是為了轉移施政不彰的焦點。對於綠營怒轟台灣跟宏都拉斯斷交的時刻,馬跑去中國大陸,就是要站在一起打壓台灣,鍾沛君質疑,現在是馬政府執政嗎?「現在跟台灣斷交的是蔡政府不是馬政府,到底要多蠢才會講這種話?」

鍾沛君痛批,說要和平保台的綠營,毫無試圖向對岸謀和的作為,更反潑髒水到在野黨身上,「是誰在挑釁對岸,又是誰在替兩岸解決紛爭,我想全國人民都看得一清二楚」。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698&aid=178726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