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男童澄澄到台灣馬偕兒童醫院打預防針,醫師發現他還不會喊「爸爸」或「媽媽」,語言發展比會說片語的同齡孩子落後許多。醫師遂開「親子共讀」處方,讓爸媽帶澄澄讀繪本,建構主動說話的情境。半年後,澄澄不只會喊爸媽,也會跟醫師說「我想玩車子」,語言程度大爆發。

收治個案的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陳慧如表示,孩子的語言發展歷程,通常一歲時應會喊爸爸或媽媽等簡單稱謂,1歲半至少學會20個單字,2歲則會說簡單片語;但澄澄2歲多了卻不會說話,若想喝水就指著水杯。

陳慧如說,許多家長跟孩子有默契,只要一個眼神一個小動作,就可以滿足孩子的需求,但這些舉動卻限縮讓孩子表達說話意願的動機。

國外對3到12個月大的孩子進行研究,發現有接受親子共讀的孩子兩歲後,語言發展及社交溝通技巧都比沒接受語言共讀的孩子來得好。

陳慧如解釋,這是因為家長和孩子能一來一往互動,開啟孩子想主動表達的機會。美國兒科醫學會在2014年即將家長應盡早念故事書給孩子聽,納入兒童照護的重要政策。

不過,坊間有許多語音媒體童書,強調「有聲」能訓練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陳慧如提醒,這僅是單向讓孩子「聽」書,也許孩子能「理解」語言,不一定同時學會「表達」語言,語音媒體無法取代親子互動。

親子共讀 該什麼時候開始?

陳慧如表示,「愈早愈好」,其實孩子一出生,家長就可以準備童書來念,讓孩子熟悉父母得聲音,並認識「書」這項玩具。門診遇到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多半是家長陪伴太少,不然就是親子共讀遇到挫折,家長乾脆放棄不講。

陳慧如提醒,孩子的成長階段,最早接觸圖畫,建議家長可讓孩子先接觸五成以上為圖畫的繪本,多利用圖畫來反問孩子「那是什麼?」,讓孩子多做回應,不是光念就好,對孩子的腦部刺激才更有幫助。

陳慧如說,親子共讀最重要的是沒有壓力,不必刻意約束共讀地點,讓家裡各角落都成為讀書區。另建議依孩子的興趣去選書,並適時介入遊戲,例如孩子喜歡車車,就準備汽車繪本,讓孩子快樂學習,不要怕孩子把書亂翻或扯破。

馬偕兒童醫院去年底成立「小星星閱讀家族」,當門診評估發現孩子語言落後,醫師即會徵詢家長意願,透過專業的技巧訓練,幫助早期語言能力發展較慢的孩子,能在進入早療之前強化語言能力。目前已累積達250組以上家庭參與。

親子共讀 家長怎麼選書?

1歲以前:牙牙學語階段,可選有不同聲音的有聲書,引起寶寶對書的興趣。

1歲到1歲半:開始會講單字,可選多一點名詞或稱謂的圖片繪本。

1歲半到2歲:開始會說句子,可選內容有重複句型或固定問句模式的書本。

諮詢/陳慧如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