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西根大學最新研究顯示,孩子在五歲時,就可以看出他(她)是「大手筆花錢」或是「精打細算」,研究並指出,五歲及以上的小孩,對花錢或省錢,有特定的情緒反應,這也將反映他們未來的消費行為,研究還指出,孩子們的購物情緒及消費行為,並不是來自模仿父母。
這項由密西根大學人類成長及發展中心研究員史密斯(Craig Smith)擔任主要作者的報告,他說,以「揮霍-節儉指數」(Spendthrift-Tightwad Scale),來測量成年人情緒反應及消費行為,已經有一段歷史。其中精打細算者在花錢時,會感到痛苦;而大手筆揮霍者,則缺乏情緒牽制, 很容易不知節制的花錢而產生債務。
這項即將發表在「判斷與行為決策期刊」(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的研究,把「揮霍─節儉指數」,運用在詢問225個孩童,並分析他們花錢、省錢時的情緒反應。
研究者在實驗中,分給參與的孩子一元,他們可以選擇買玩具或省下來。結果發現「揮霍型」小孩,儘管不那麼喜歡玩具,還是會傾向把錢拿去購買。而生性節儉的小朋友,雖然很喜歡玩具,但仍傾向把錢省下來。
史密斯說,實驗中並對這些孩子的家長,也進行了「揮霍-節儉指數」的測試, 研究發現,小孩的消費傾向與家長的行為沒有存在顯著關係。
史密斯指出,早期了解孩子的消費情緒傾向,可以盡早對喜歡亂花錢的孩子,進行適當教育,協助他們提早了解花錢過多的不良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