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樂山孩子 影響父母對登山的樂趣
2016/01/25 09:27:16瀏覽490|回應0|推薦5

樂山孩子 影響父母對登山的樂趣

 

     君問歸期未有期?多數家人及家長很不喜歡小孩去爬山,尤其反對去爬高山,何以故?一言以蔽之,對山之不瞭解、甚至是誤解!曾經受邀來台灣訪問的登山家馬克.英格斯(Mark Inglis),他是第一位雙腿截肢仍能攀登聖母峰成功的人,三十多年前英格斯在紐西蘭登山時受困山中十多天,致雙腳凍傷而自膝蓋以下均切除,這卻沒有減損他爬山的興趣,穿上義肢繼續爬山,終於在2008年登上了聖母峰,當他被問到太太是否因為他截肢而反對爬山?他很幽默地說:「不會,她只要求我不要再把身體的任何一部份留在山上。」

日前又在FB上看到一則媽媽的留言說,因其小孩參與登山社團之活動而「改變」了小孩(未說明究竟改變些什麼),進而也影響到這位媽媽及其先生對爬山的樂趣。也許這就是另類的「因誤解而反對,因了解而贊成」之圓滿?

為什麼要爬山?因為「山就在那裡!」山不過來,你就過去。你不入山,山與你不會有交集,你不會瞭解山、不會瞭解登山的好!當你真正起身向山邁進,深入山的紋理後,你會發覺「原來這樣才叫山」。當你與山邂逅之後,走遍千山萬水勝讀五車書,你的眼界、你的心胸、你的人生觀、你的價值觀等,恐多少會有所改變?百岳老查曾寫了篇「生命中一場如幻似真的山戀」,也許「遇上了山」會給你一些新省思:「

假如山花能喚醒我沈寂已久的思念,我甘願用整個春山來妝點我久蟄的心靈;
假如可以穿花尋路,直入白雲深處,我情願把人世間的一切托給山林大自然;
假如歸雁能在我最孤寂時送青來,我會用三顧茅廬的心造訪這屬於美的一切;
假如檻外的花在心中常開,門外的青山在夢中常綠,我將用明月來讀山,也會用松風來彈奏心弦;
閒適時凝視的山巔,輪廓忽近忽遠;宿歇時漫步在山坡,與一山的夜色相擁;
這一種相契總在感動時才省然是邂逅;這一種邂逅總在緣分中才信然是真實;這一種真實總在繾綣裡才猛然是情衷;這一種情衷總在離去後才覺然是眷戀;
與山的相知相惜是最珍貴的緣份;與山的日思夜夢是最美麗的殷盼;
與山的牽腸掛肚是最真摯的心動;與山的晨昏定省是最虔誠的對話;
山中何事?野花釀酒,春水煎茶;何事山中?空山無人,水流花開。」

山,充滿智慧、充滿靈性、充滿本性、充滿圓融、充滿心音、充滿能量;入寶山怎會空手而回呢?登山不在高,走山不在遠,遊山不在多,想山不在幻,迷山不在急!喜歡山,自然就會親近山;親近山,對山自然會有另一種感覺,而這感覺卻難以名狀,而這種感覺會一直昇華,也會一直內化成生活、生命的一部份。走山、看山、遊山、想山,都足以讓人心曠神怡而生「心嚮往之」,那就按照自己的心、自己的節奏去走吧!

登山是:用腳走,用心想,用眼看,用手寫,而成就了一段段的山緣;登山是:走上去,想開來,看不完,寫不盡,而精彩了一段段的人生;有情山,有緣人,想的是、看的是、聽的是、走的是、說的是,都是山、都在山,心心相連、峰峰相連,一路走來,一以貫之!

登高望遠,引吭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這是吾人將登山視為一種修練之因,儘管同一路線無論登臨過幾次,向上之路,耳目總一新,所見所思所感無不了然於胸。想、喜、愛,都是一種主觀、一種感覺,其中既無啥道理可言,又無規則可循!想念了、喜歡了、愛上了,就是一種自然,就是一種自然的感覺,無法迴避也無須迴避,舞動你的活力,走動你的青春,就在山林間,就是要把人生、將歲月精彩起來,蔓延開來!有幸、有興、有趣能投入山林這大自然,豈不是另種幸福?撲去面上三斗俗塵埃,你以及你的家人,大家一起入山共同享受這種幸福,試看看!

  ~ 百岳老查  2016.01.25.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47188147188z147188&aid=44724000